新利平台 > 教育

刻進名字的故鄉——退伍老兵簡川薩在拉薩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3-08-04 09:35:00來源: 西藏日報

  退伍老兵簡川薩與(yu) 拉薩的故事,從(cong) 他的名字就可以推測出來。

  20世紀50年代,簡川薩的父親(qin) 從(cong) 老家四川出發,輾轉數天,來到拉薩應征入伍。退伍之後,他留在了拉薩,成為(wei) 國網拉薩供電公司的第一批員工。在自己的第二故鄉(xiang) 拉薩,他為(wei) 剛出生的兒(er) 子取名“簡川薩”,“川”是四川的川,“薩”是拉薩的薩,一個(ge) 是遙寄相思的故鄉(xiang) ,一個(ge) 是安身立命的城市。而對於(yu) 簡川薩而言,拉薩這個(ge) 城市不僅(jin) 從(cong) 此融入了自己的名字,也融入了自己的生命。

  受父母都是電力員工的影響,簡川薩從(cong) 部隊退伍之後,也選擇了自己熟悉的電力行業(ye) 。工作初期,簡川薩做過一段時間抄表、裝表的工作,但最終還是回到了自己最擅長的駕駛崗位。回憶起自己在部隊當汽車兵的那段歲月,簡川薩的語氣裏是抑製不住的懷念,他說:“那時候,部隊裏都是同齡的男孩子,大家興(xing) 趣愛好相仿,也有共同語言。而且,當時汽車還屬於(yu) 一個(ge) 比較新奇的東(dong) 西,我每天都學得很起勁兒(er) 。”

  實施農(nong) 村電網改造工程時,簡川薩所在的工程隊經常在一個(ge) 地方一待就是一兩(liang) 個(ge) 月。沒有住處,他們(men) 就在山窩裏搭帳篷,但是,遇到氣候惡劣的地方,晚上,他們(men) 經常凍得直打哆嗦。在給工地上的班組運送電杆器材時,因為(wei) 部分偏遠地區公路不完善,汽車不能直接開到施工現場,器材常常需要進行二次轉運,十幾米長的電杆,隻能靠5個(ge) 人並排用肩膀扛。

  “肩膀紅腫、破皮是常有的事,但是,一想到當地群眾(zhong) 正在使用的電,有我的一份功勞,就不覺得累和苦。”簡川薩回憶說,“有時候為(wei) 了住在山坡上的一戶群眾(zhong) ,我們(men) 寧願多扛20多根電杆、多搭十幾公裏的電線,以確保家家戶戶都能用上電。”

  對簡川薩來說,西藏這片土地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樣,已經成為(wei) 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己家中兩(liang) 代人能共同見證西藏電力事業(ye) 的蓬勃發展,這是一份榮耀,更是一份幸運。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