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進名字的故鄉——退伍老兵簡川薩在拉薩的故事
退伍老兵簡川薩與(yu) 拉薩的故事,從(cong) 他的名字就可以推測出來。
20世紀50年代,簡川薩的父親(qin) 從(cong) 老家四川出發,輾轉數天,來到拉薩應征入伍。退伍之後,他留在了拉薩,成為(wei) 國網拉薩供電公司的第一批員工。在自己的第二故鄉(xiang) 拉薩,他為(wei) 剛出生的兒(er) 子取名“簡川薩”,“川”是四川的川,“薩”是拉薩的薩,一個(ge) 是遙寄相思的故鄉(xiang) ,一個(ge) 是安身立命的城市。而對於(yu) 簡川薩而言,拉薩這個(ge) 城市不僅(jin) 從(cong) 此融入了自己的名字,也融入了自己的生命。
受父母都是電力員工的影響,簡川薩從(cong) 部隊退伍之後,也選擇了自己熟悉的電力行業(ye) 。工作初期,簡川薩做過一段時間抄表、裝表的工作,但最終還是回到了自己最擅長的駕駛崗位。回憶起自己在部隊當汽車兵的那段歲月,簡川薩的語氣裏是抑製不住的懷念,他說:“那時候,部隊裏都是同齡的男孩子,大家興(xing) 趣愛好相仿,也有共同語言。而且,當時汽車還屬於(yu) 一個(ge) 比較新奇的東(dong) 西,我每天都學得很起勁兒(er) 。”
實施農(nong) 村電網改造工程時,簡川薩所在的工程隊經常在一個(ge) 地方一待就是一兩(liang) 個(ge) 月。沒有住處,他們(men) 就在山窩裏搭帳篷,但是,遇到氣候惡劣的地方,晚上,他們(men) 經常凍得直打哆嗦。在給工地上的班組運送電杆器材時,因為(wei) 部分偏遠地區公路不完善,汽車不能直接開到施工現場,器材常常需要進行二次轉運,十幾米長的電杆,隻能靠5個(ge) 人並排用肩膀扛。
“肩膀紅腫、破皮是常有的事,但是,一想到當地群眾(zhong) 正在使用的電,有我的一份功勞,就不覺得累和苦。”簡川薩回憶說,“有時候為(wei) 了住在山坡上的一戶群眾(zhong) ,我們(men) 寧願多扛20多根電杆、多搭十幾公裏的電線,以確保家家戶戶都能用上電。”
對簡川薩來說,西藏這片土地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樣,已經成為(wei) 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己家中兩(liang) 代人能共同見證西藏電力事業(ye) 的蓬勃發展,這是一份榮耀,更是一份幸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在學深悟透上下功夫 在知行合一上見實效
連日來,西藏各地各部門以多種形式,組織幹部群眾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暢談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認真領悟黨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心任務和戰略部署,結合實踐謀劃落實措施。[詳細] -
拉薩出入境邊防檢查站舉行“思政雲課堂·老兵永遠跟黨走”主題宣講活動
不忘初心,永葆兵心。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5周年之際,拉薩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組織全體民警職工開展集中在線觀看國家移民管理局“思政雲課堂·老兵永遠跟黨走”主題宣講活動。 [詳細] -
昌都軍分區對老兵開展安全保密教育
11月中旬以來,為防範軍事秘密信息隨老兵複退外泄,昌都軍分區對老兵開展了以“築牢思想防線、嚴守軍事秘密”為主題的安全保密知識教育,進一步打牢保密思想基礎。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