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

發布時間:2023-10-16 10:01:00來源: 西藏日報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chuan) 承曆史文化、維係民族精神,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是加強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yang) 。今年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山西考察時深刻指出:“要認真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關(guan) 於(yu) 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jia) 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全麵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水平。”

  西藏是文物大區,文物資源豐(feng) 富、底蘊深厚、風格獨特,蘊涵著豐(feng) 富的曆史、科學和藝術價(jia) 值,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近年來,從(cong) 調查登記各類不可移動文物點4468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373處、可移動文物51萬(wan) 件,到係統實施195項考古發掘項目,為(wei) 更好塑造民族曆史認知提供一手材料;從(cong) 公布《西藏自治區布達拉宮文化遺產(chan) 保護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文物保護法規,到編製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大昭寺等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牢固樹立、積極踐行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推動西藏文物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為(wei) 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凝聚文化力量、提供精神支撐。

  全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傳(chuan) 承發展,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是發揮文物資源優(you) 勢,構建重要的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和世界旅遊目的地的重要內(nei) 容;是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重要途徑;是發展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重要支撐,對於(yu) 西藏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滿足人民群眾(zhong) 精神文化需求、維護祖國統一、增進民族團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

  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必須不斷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研究,讓文物說話,講好www.easyfundingllc.com故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這就要求我們(men) 以文物為(wei) 載體(ti) ,發揮文物以史鑒今、以史育人作用,引導各族群眾(zhong) 增強曆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以文物為(wei) 資源,正確把握保護傳(chuan) 統與(yu) 促進文明進步的關(guan) 係,整合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要遺址、革命文物等文化旅遊資源,加快發展文旅產(chan) 業(ye) ,助推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以文物為(wei) 橋梁,發揮文物在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中的獨特作用,拓展文物對外傳(chuan) 播渠道,提升文物傳(chuan) 播力影響力。

  近日召開的全區文物工作會(hui) 議上,國家文物局和自治區人民政府簽訂了《關(guan) 於(yu) 加強西藏文物保護利用合作協議》,為(wei) 推動西藏文物事業(ye) 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必須夯實文物保護工作基礎。新征程上守正創新、開拓進取,不斷提升西藏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水平,就要持續開展好文物普查、登記、建檔工作,做好規劃編製,完善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加強文物安全防範能力,常態化開展文物安全隱患排查整治,規範文物經營;推進文物保護項目落實,大力實施係統性保護工程、文物庫房建設和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工程;強化考古發掘研究,有序開展重要曆史文物、遺址遺跡的考古調查發掘,持續推進文物科技創新。

  “活水源流隨處滿,東(dong) 風花柳逐時新”。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必須提升文物活化利用水平。一方麵要加強博物館體(ti) 係建設,打破地域和空間限製,積極開展館際合作交流,通過聯展、巡展、互展等方式盤活文物,讓更多的西藏文物走出庫房、走上展線、走向大眾(zhong) 。另一方麵,要大力推進文物資源的數字化,運用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建設智慧博物館,實現文物信息資源開放共享,加速文物活化關(guan) 鍵共性技術攻關(guan) ,加強觀眾(zhong) 與(yu) 文物互動,努力釋放文物承載的文化力量,讓各族人民更好地觸摸過往、感知曆史,不斷推動中華文明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