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昌都軍分區用紅色文化砥礪官兵精氣神

發布時間:2023-11-02 09:53:00來源: 西藏日報

  昌都,素有“藏東(dong) 明珠”的美稱。這裏群山連綿、“三江”澎湃,處處透露著堅韌、散發著新生氣息。近年來,戍守在這裏的昌都軍(jun) 分區著力打造紅色文化,深入挖掘輝煌的戰鬥曆程、豐(feng) 富寶貴的時代精神,精心打造“藏東(dong) 利劍”特色文化,激勵官兵忠誠於(yu) 黨(dang) 、持續奮鬥、戍邊衛國、無私奉獻。

  1950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第十八軍(jun) 奉命“一麵修路、一麵進軍(jun) ”,將士們(men) 翻雪山、過冰河,其中許多戰士因極度疲勞,一頭栽倒再也沒能起來……在解放和建設西藏的崢嶸歲月裏,孕育出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走進該軍(jun) 分區文化長廊,一個(ge) 個(ge) 砥礪奮鬥的故事映入眼簾。該軍(jun) 分區創建至今,湧現出了“雪山開路英雄”肖明生、“模範邊防騾馬運輸隊長”尹祥美、“戍疆衛士標兵”陳永國等先進典型。

  幾十年來,在紅色傳(chuan) 承的感染下,培塑了戍邊官兵們(men) “海拔再高高不過使命,擔子再重重不過責任”的理想信念,練就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兩(liang) 路”精神氣場。在任務一線,官兵們(men) 最崇拜的是無所不知的“巡邏王”;在日常生活中,官兵們(men) 最尊敬的是武精藝強的軍(jun) 事“大拿”。他們(men) 用 “高原情懷”熏陶官兵,用敢打必勝砥礪官兵,匯聚成一條奔流不息的紅色文化長河。

  曆史底蘊激發活力動力,紅色文化凝練精神膽氣。日東(dong) ,在藏語中意為(wei) “群山環繞中的高地”,1951年,一支解放軍(jun) 部隊挺進察隅縣,建立了被稱作“雪域孤哨”的日東(dong) 哨所。這裏條件艱苦、補給困難,一年至少6個(ge) 月的封山期,是西藏最東(dong) 邊的邊防哨所。

  直到1964年春,靠著騾馬和人力運來鐵皮、鐵釘,戰士們(men) 就近伐木、砌石,日東(dong) 哨所才擁有了第一間像樣的石頭營房。如今的哨所,每年會(hui) 迎來年輕的戰士,雖然前往哨所的路已被柏油路替代,但出發前,他們(men) 都得學會(hui) 那句流傳(chuan) 至今的口號:“寧可雪域埋忠骨,絕不丟(diu) 失一寸土。”

  從(cong) 烽火硝煙的年代傳(chuan) 承下來的革命精神,鼓舞著一代代青年官兵矢誌向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義(yi) ,成為(wei) 流淌在官兵血脈中的紅色基因,不斷續寫(xie) 著新時代的雪域強軍(jun) 故事。

  身處固邊穩藏一線,該軍(jun) 分區黨(dang) 委充分認識到,要在文化陣地的搶奪中占據先導,必須適應時代發展。明確指出,要用積極向上的軍(jun) 營文化聚心凝魂,紅色必須成為(wei) 軍(jun) 事文化的主基調。從(cong) 建好野戰文娛城、建立軍(jun) 營網吧、推廣軍(jun) 事特色遊戲入手,開啟了官兵“時尚生活”新模式;發動官兵學駐地文化、唱民族歌曲,鼓勵廣大官兵踴躍創新,讓文化建設更加鮮活生動;創辦建設軍(jun) 史文化長廊,將英雄事跡、哨所故事放入櫥窗,讓官兵在抬首駐足間就能接受戰鬥文化的感染、紅色傳(chuan) 承的熏陶。

  “巡邏在察隅邊防線,把青春磨成藏東(dong) 利劍;我們(men) 繼往開來再起航,崢嶸歲月點燃多彩的青天……”激昂的戰歌在該軍(jun) 分區“衛國戍邊鑄忠誠、逐夢強軍(jun) 立新功”文藝晚會(hui) 上唱響。

  “一場晚會(hui) 就是一次集結,一次頒獎就是一次衝(chong) 鋒。”該軍(jun) 分區政治工作部領導介紹說,我們(men) 舉(ju) 辦“守望”“固邊”“血脈”等多台晚會(hui) ,組織每周一期“藏東(dong) 快報”“強軍(jun) 故事會(hui) ”等,旨在讓全體(ti) 官兵在賡續紅色血脈中激發矢誌強軍(jun) 之信念,凝聚忠誠戍邊之偉(wei) 力。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