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西藏自治區著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建設

發布時間: 2024-05-07 09:25:00 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民族團結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作為(wei) 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區創建工作的重要載體(ti)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在樹立“四個(ge) 與(yu) 共”、增進“五個(ge) 認同”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

  近年來,在區黨(dang) 委、政府堅強領導下,西藏著力加強頂層設計、完善製度機製、創新方式方法,拉薩海關(guan) 關(guan) 史館、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西藏自治區“兩(liang) 路”精神紀念館等8家單位被命名為(wei)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區創建工作再上新台階。

  拉薩海關(guan) 關(guan) 史館: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個(ge) 縮影

  走進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的拉薩海關(guan) 關(guan) 史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老式照相機、步話機、打字器、手搖計算器,以及清朝亞(ya) 東(dong) 關(guan) 所使用的來往書(shu) 信、公文、布告和各類製式服裝等,再現了西藏海關(guan) 事業(ye) 發展曆程。

  西藏海關(guan) 事業(ye) 發展曆程,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個(ge) 縮影。近日,跟隨講解員的腳步,拉薩市教育局青少年示範性綜合實踐基地的學生代表,先後參觀了設有“雪域雄關(guan) ”“屈辱曆史”“崢嶸歲月”“輝煌成就”“國門豐(feng) 碑”的5個(ge) 展區,不時在珍貴圖片和實物前駐足停留。參觀活動通過專(zhuan) 人講解、文字說明、圖片展覽、沙盤演示、影像播放等多種形式,反映了各族兒(er) 女團結奮鬥的曆史,在場學生代表紛紛感慨,眼前這看似毫不起眼的邊關(guan) 之路,卻承載了拉薩海關(guan) 人太多的艱辛過往,一個(ge) 個(ge) 感人的英雄故事、一件件滄桑的舊物件,讓大家的思緒仿佛被帶進那一段刻骨銘心的崢嶸歲月,並為(wei) 祖國的日益強大而自豪、為(wei) 西藏的穩步發展而驕傲。

  拉薩海關(guan) 關(guan) 史館內(nei) 收藏著不同曆史時期的珍貴照片400多幅、各類實物300餘(yu) 件,這些照片和實物被定格在方寸間,記載了半個(ge) 多世紀的風雨兼程和偉(wei) 大變革,積聚著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正能量。

  “參觀過程中,令我無比震撼的是,西藏海關(guan) 從(cong) 無到有的光輝曆程是祖國各民族大家庭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創造而來的,革命先輩們(men) 在保衛國家安全、維護祖國統一、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麵取得了輝煌成就,這也更堅定了我好好學習(xi) 的決(jue) 心,將來為(wei) 祖國更加繁榮昌盛貢獻微薄力量。”走出拉薩海關(guan) 關(guan) 史館,學生代表桑姆眼神堅定地說。

  “兩(liang) 路”精神紀念館:

  鋪就雪域高原的團結線、幸福路

  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拚搏、甘當路石,軍(jun) 民一家、民族團結”為(wei) 口號的“兩(liang) 路”精神,是川藏、青藏公路的建設者用熱血和生命鑄就的,是一代代公路養(yang) 護者和運輸者用青春和汗水培育的,體(ti) 現了各民族團結互助的社會(hui) 主義(yi) 民族關(guan) 係。

  為(wei) 了讓廣大幹部群眾(zhong) 深刻領會(hui) “兩(liang) 路”精神曆久彌新內(nei) 涵,汲取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和前進動力,2018年7月,在交通運輸部和區黨(dang) 委、政府支持下,西藏秉持“把紅色資源保護好、把紅色基因傳(chuan) 承好、把紅色傳(chuan) 統發揚好”理念,布展了西藏自治區“兩(liang) 路”精神紀念館。

  2019年9月,在“十八軍(jun) 後代重走父輩路”活動中,十八軍(jun) 後代來到紀念館參觀,聲情並茂講述先輩們(men) 的“兩(liang) 路”故事。“他們(men) 講述的‘兩(liang) 路’故事,讓我們(men) 看到了革命先烈堅守初心、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拚搏精神。”西藏自治區“兩(liang) 路”精神紀念館相關(guan) 負責人說,“兩(liang) 路”精神紀念館已成為(wei) 西藏各行各業(ye) 黨(dang) 員幹部錘煉黨(dang) 性的一個(ge) 重要陣地,幹部職工和群眾(zhong) 接受精神洗禮的一所大講堂。

  長期以來,“兩(liang) 路”精神紀念館堅持把民族團結作為(wei) 一項戰略性、基礎性、長期性工作,通過著力充實展品內(nei) 容、切實提升宣講效果、持續擴大覆蓋範圍,築牢了“紅色基因”,打造了“紅色品牌”,釋放了“紅色能量”,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團結路”氛圍逐漸“熱”起來,形成“人人講團結、處處抓團結”良好氛圍。截至目前,累計接待區內(nei) 外400餘(yu) 家單位,32.6萬(wan) 餘(yu) 名幹部職工、部隊官兵、企業(ye) 員工、離退休老同誌等參觀。

  “兩(liang) 路”精神紀念館負責人表示,將繼續加大“兩(liang) 路”精神宣傳(chuan) 教育力度,大力弘揚“兩(liang) 路”精神時代新內(nei) 涵、講好新時代西藏故事,讓團結線、幸福路鋪滿雪域高原,為(wei) 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氛圍、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

  民族團結進步探索實踐的新典範

  民主改革後,西藏實現了“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飛躍。為(wei) 了將這段曆史重新展現在各族群眾(zhong) 眼前,讓大家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建造了一座民族團結宣傳(chuan) 教育主陣地——百萬(wan) 農(nong) 奴解放紀念館。

  自紀念館開館以來,全區各級單位、組織紛紛前來參觀學習(xi) ,受眾(zhong) 超40餘(yu) 萬(wan) 人。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積極開展展覽講解、民族團結宣講和曆史教育等工作。“通過講解,讓各族群眾(zhong) 切身體(ti) 會(hui) 到新舊西藏的強烈對比,從(cong) 心底裏明白‘沒有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就沒有社會(hui) 主義(yi) 新西藏’,明白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yi) 。”紀念館講解員格珍介紹說。

  作為(wei) 西藏首家自然科技類“多館合一”的綜合性博物館,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功能不僅(jin) 限於(yu) 回顧曆史,更在於(yu) 把握當下、展望未來,已成為(wei) 西藏民族團結進步探索實踐的新典範——

  2018年暑期,舉(ju) 辦“高山與(yu) 大海”未來科學家手拉手研學活動,來自汕頭的百名“小發明家”學員與(yu) 西藏青少年代表開展“科技發明和天文研究”活動,探討科技發明之餘(yu) ,汕頭青少年也領略到西藏文化的獨特魅力;

  2020年9月,邀請拉薩廣西友誼小學附屬幼兒(er) 園10組家庭和拉薩市特殊教育學校100餘(yu) 人,開展“加強民族團結,建設美麗(li) 西藏”主題係列教育活動,將民族團結思想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校的教育管理中,使民族團結情懷根植於(yu) 心;

  2023年,與(yu) 國家博物館合作實施“向星辰大海進發”——2023年“春雨工程”文化誌願服務西藏行臨(lin) 展活動,依托“觀象察法”“飛天逐夢”“浮槎於(yu) 海”“向海圖強”四部分的55組文物圖片、科普示意圖,揭示中華民族蘊含的從(cong) 古至今創新求索的精神品格和自強不息的民族基因,增強西藏各族群眾(zhong) 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

  如今,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各類科普活動還在繼續,持續奏響著民族團結進行曲。

  在黨(dang) 的光輝照耀下,以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為(wei) 依托,西藏各族群眾(zhong) 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hui) 主義(yi) 民族關(guan) 係更加鞏固、“四個(ge) 與(yu) 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理念更加牢固、“五個(ge) 認同”思想根基不斷增強,各民族精神相依、心意相聚,進一步匯聚起“建設美麗(li) 幸福西藏、共圓偉(wei) 大複興(xing) 夢想”磅礴力量。

(責編: 陳濛濛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青少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演講大賽社會海選舉行

    5月4日,由團區委、區民委、區教育廳聯合主辦,西藏青少年實踐教育基地承辦的“鑄牢中華魂·奮進新征程”第二屆全區青少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演講大賽社會海選暨西藏共青團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活動在拉薩舉行。 [詳細]
  • 傳承先烈精神 賡續紅色血脈

    在有著“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稱的阿裏地區,有一座莊嚴肅穆的烈士陵園,這處陵園東靠燕尾山,鄰近獅泉河,陵園中正對大門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周圍,被紅柳密密環繞。  [詳細]
  • 銘記曆史 砥礪前行

    江孜宗山抗英遺址位於日喀則市江孜縣宗山上,是1904年西藏人民英勇抗擊入侵英軍的地方。2007年,江孜宗山抗英遺址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回望曆史,砥礪前行。每年這裏吸引不少幹部群眾前來參觀,學習江孜人民在抗英鬥爭中的愛國主義精神。 [詳細]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