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大部分地方已經入夏,而被稱為(wei) “世界屋脊”的阿裏才剛剛迎來了春天的腳步。近日,記者一行來到72歲的次仁白姆老人家中,聽她講述高原孩子從(cong) 不能上學到能上學再到上好學的故事。
次仁白姆是一名人民教師,2000年,從(cong) 噶爾縣完小(現阿裏地區孔繁森小學)退休。數十年教書(shu) 育人,她是阿裏地區教育事業(ye) 發展變遷的親(qin) 曆者、見證者和推動者。
“在舊西藏,普通人家的孩子想上學接受教育,那是不可能的事。”次仁白姆說。
出生於(yu) 西藏和平解放第二年的次仁白姆認為(wei) ,自己算是幸運的那批人。西藏民主改革徹底砸碎了廣大農(nong) 奴身上的枷鎖,從(cong) 此,老百姓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成為(wei) 自己的主人。
1966年,次仁白姆獲得了去噶爾縣門士鄉(xiang) 讀小學的機會(hui) ,當時的次仁白姆腦海中隻有一個(ge) 想法:要靠知識改變命運!
1970年,18歲的次仁白姆因為(wei) 上過學有文化,被選舉(ju) 為(wei) 阿裏地區噶爾縣門士鄉(xiang) 生產(chan) 隊副隊長。也是在這一年,她光榮地成為(wei) 了一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黨(dang) 員。
“組織給的第一個(ge) 任務就是給當地的孩子們(men) 上課。”次仁白姆至今記憶猶新。當時沒有像樣的教室,隻能在帳篷裏教學,來上課的學生多的時候有十幾個(ge) ,少的時候隻有四五個(ge) 。次仁白姆的住處距離帳篷學校來回10餘(yu) 公裏,每次上課,都要自己背著黑板和教材去。
“我和學生們(men) 白天幹農(nong) 活,晚上抽時間聚到帳篷裏,沒有課桌和板凳,孩子們(men) 就席地而坐。有時沒有汽燈,就點上兩(liang) 根蠟燭上課。”次仁白姆回憶說,“上完課淩晨兩(liang) 點到家是常事,每天隻有4到5個(ge) 小時的睡眠時間,就這樣幹了三年。”
1974年,22歲的次仁白姆到師範院校進修三年,然後回到阿裏,在噶爾縣唯一一所中學擔任數學和藏文教師。
“和帳篷學校相比,我們(men) 終於(yu) 有了上課學習(xi) 的地方,教室裏有了黑板、課桌,還通了電。”雖然孩子們(men) 坐的是兩(liang) 塊磚頭加一塊木板搭成的小凳子,通電時間也隻有幾個(ge) 小時,但次仁白姆說,有了像樣的教室,就點燃了學生們(men) 新生活的希望。
此後的20餘(yu) 年裏,次仁白姆兢兢業(ye) 業(ye) ,帶出了一批又一批學生,他們(men) 中有的考上了區外的大學,學成歸來建設家鄉(xiang) 。
次仁白姆的小女兒(er) 尼吉卓瑪出生於(yu) 1986年,乘著時代的東(dong) 風,她以優(you) 異的成績從(cong) 阿裏地區小學畢業(ye) 後,在區外完成了中學和大學的學業(ye) ,畢業(ye) 後通過考公成為(wei) 了一名國家公務員。
“多虧(kui) 黨(dang) 的政策好,讓孩子們(men) 都有學上,都能上好學!”透過玻璃棚頂,一道溫暖的陽光灑在次仁白姆洋溢著幸福的臉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