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鐫刻高原記憶 傳承指尖匠心

發布時間: 2025-02-12 11:10:00 來源: 西藏日報

 
來自日喀則的米瑪旦增正在位於(yu) 城關(guan) 區內(nei) 的木雕工作室學習(xi) 木雕技藝。 

 
來自林周的多吉正在位於(yu) 城關(guan) 區內(nei) 的木雕工作室學習(xi) 木雕技藝。記者 曲珍 攝

  木製家具、木製日用品、木製裝飾品……西藏木雕技藝貫穿藏族人民生活的各個(ge) 角落,其作為(wei) 千百年來傳(chuan) 承下來的優(you) 秀手工技藝,蘊藏著深厚的曆史底蘊,承載著藏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願景。

  有那麽(me) 一群熱衷於(yu) 木雕技藝的人,他們(men) 將西藏木雕技藝在傳(chuan) 承的基礎上實現改良創新,秉持著傳(chuan) 承優(you) 化創新理念,將西藏木雕推向更加廣闊的市場,不僅(jin) 實現“指尖”增收,也為(wei) 傳(chuan) 承木雕技藝注入了新活力。

  青藏高原上,藏式木雕宛如一顆隱匿於(yu) 民俗藝術星河中的璀璨明珠,承載著千年曆史,散發著獨特魅力。從(cong) 古老寺廟的莊嚴(yan) 梁枋到藏家小院的溫馨陳設,這門技藝貫穿藏族人民的生活,成為(wei) 西藏傳(chuan) 統文化鮮活的“代言人”之一。

  近日,記者走進拉薩市堆龍德慶區朗嘎木雕的家庭作坊,聽他講一講西藏木雕背後的故事,一起領略西藏木雕工藝之美,感受藏式木雕文化背後的堅守與(yu) 力量。

  藏式木雕起源於(yu) 公元7世紀初吐蕃王朝,工匠們(men) 操起簡陋工具,在木頭上雕琢出最初的質樸紋樣。後曆經宋元明清各朝代,受中原雕刻技法潤澤,藏式木雕不斷吸納、改良,從(cong) 簡單線條勾勒走向複雜構圖、精細鏤刻,日臻成熟,終在建築裝飾、日常器物領域開枝散葉,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格。2008年,藏式木雕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今年46歲的朗嘎是日喀則人,他家從(cong) 事木雕技藝已曆經三代。自幼,朗嘎便在木雕藝術的熏陶下成長,家中的木雕作品憑借精湛工藝和獨特風格,深受周邊民眾(zhong) 讚譽,被視作傳(chuan) 承藏式木雕技藝的典範之作,常常被各地的收藏者和木雕愛好者購買(mai) 。得益於(yu) 政府對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大力扶持宣傳(chuan) 以及全麵提升西藏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的政策,這些木雕不僅(jin) 在西藏當地暢銷,還通過便利的電商物流遠銷至青海、四川等地。靠著木雕手藝,朗嘎家庭年收入可達數十萬(wan) 元。不僅(jin) 如此,朗嘎的家庭作坊還帶動了周邊十餘(yu) 名年輕人就業(ye) ,他們(men) 在傳(chuan) 承古老文化的同時,也為(wei) 家庭增加了收入,共同推動著藏式木雕技藝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

  走進他的木雕工坊,木屑飛散、木香縈繞,朗嘎正專(zhuan) 注於(yu) 手中刻刀,雕琢一塊杜鵑木,神情莊重又透著熱切。“從(cong) 小,木雕就在我生活裏紮了根。”朗嘎放下刻刀,回憶起學藝時光,“12歲起我就跟著師傅入門,從(cong) 磨刻刀、認木料學起,一晃幾十年了。”朗嘎說,他感覺每一塊木料都有其靈魂,需用心去感知、去對話,所以會(hui) 根據木料的天然形狀與(yu) 紋理順勢創作,將瑕疵巧妙化為(wei) 獨特的設計元素。據他介紹,每年的藏曆新年前後是生意最好的時候,各地慕名而來的客商與(yu) 遊客擠滿了工坊,訂單如雪花般紛至遝來。朗嘎與(yu) 學徒們(men) 日夜忙碌,每一件作品都被人們(men) 爭(zheng) 相傳(chuan) 看、搶購。

  聊到木雕工藝,朗嘎瞬間來了精神,拿起工具比劃著介紹起來。通過他的講解記者了解到,藏式木雕的雕刻方式多元且精妙,浮雕讓故事“浮”於(yu) 木麵,層次分明地展現故事、生活圖景;鏤空雕刻賦予作品通透靈動感,花卉枝葉似迎風搖曳;立體(ti) 雕刻則需全方位雕琢,人物鳥獸(shou) 鮮活靈動,仿若觸手可及。工匠手握鑿子、刻刀等,依木材紋理、設計構思,或削、或鑿、或刻,奏響“木屑之舞”。“每種工具都有脾氣,用順手了,才能讓木頭‘聽話’。”朗嘎打趣道。

  “內(nei) 容題材是木雕的靈魂。”朗嘎說。在藏式木雕的世界裏,高原生靈亦躍然“木”上,犛牛、藏羚羊、雄鷹,彰顯對自然的敬畏與(yu) 熱愛;吉祥八寶等傳(chuan) 統圖案,蘊含福澤、圓滿寓意,貫穿生活始終。

  而在風格上,藏式木雕整體(ti) 造型契合高原雄渾,健康樸實,細節處,人物發絲(si) 、花瓣脈絡清晰可辨,盡顯匠心。色彩運用大膽鮮明,經手工研磨、精心調配,塗抹間讓木雕披上絢麗(li) “藏裝”。

  此外,木雕製作工序繁雜,木材要選質地堅實、紋理美觀的,經自然晾曬、防蟲處理;草圖勾勒、細節標注,平衡疏密、呼應虛實;從(cong) 粗坯大刀闊斧“塑形”,到細坯精雕細琢“繪神”,再以砂紙打磨光滑;顏料暈染多遍,添亮固色。如此,一件飽含心血的木工佳作才得以呈現。

  談到藏式木雕在生活中的運用,朗嘎驕傲地說:“在藏族人民的生活裏,居住的房屋就是藏式木雕的展示場。”門窗作為(wei) 重點裝飾區域,窗欞以方格紋、回紋等幾何圖案組合的木雕,巧妙平衡采光與(yu) 藝術美感;門楣上常現寓意吉祥的木雕,守護家宅平安。生活用品中也不乏藏式木雕的身影,藏式餐具手柄刻有簡單花紋,提升握持舒適度與(yu) 美觀度;藏族傳(chuan) 統木梳以花卉圖案裝飾,變身便攜藝術品。從(cong) 建築裝飾到生活用品,藏式木雕全方位融入藏族人民生活,成為(wei) 不可或缺的文化印記。

  傳(chuan) 承之路,滿是坎坷亦有希望之光。往昔,木雕技藝靠師徒間口傳(chuan) 心授、言傳(chuan) 身教,在作坊裏、案幾旁,一代代匠人薪火相傳(chuan) 。可當代社會(hui) 變遷,年輕一代被城市霓虹、多元職業(ye) 吸引,傳(chuan) 統傳(chuan) 承麵臨(lin) “後繼無人”困境。朗嘎談及此處,目光透著憂慮:“現在孩子們(men) 可選的路多,願坐冷板凳學木雕的太少。”

  但他與(yu) 同行並未放棄,積極投身傳(chuan) 承事業(ye) 。朗嘎去到山南市職教中心,為(wei) 當地的孩子們(men) 打開了解和學習(xi) 藏式木雕的大門,培養(yang) 他們(men) 對這一傳(chuan) 統技藝的興(xing) 趣和熱愛。“看他們(men) 摸著木料、好奇擺弄刻刀,眼裏閃著光,我就覺得還有希望。”朗嘎笑著說,他還借助網絡平台,向全國各地網友展現木雕技藝。“好多外地朋友問這問那,對藏式木雕感興(xing) 趣,這手藝不再是‘藏在深山無人識’啦。”

  在朗嘎等藏式木雕傳(chuan) 承人的堅守下,藏式木雕這門技藝穿越曆史風雨,於(yu) 新時代煥發新活力。他們(men) 以刀為(wei) 筆、以木為(wei) 紙,續寫(xie) 高原文化傳(chuan) 奇。期盼木雕藝術如不息的雅魯藏布江,奔騰向前、潤澤後世,讓世界透過木雕,讀懂西藏,領略藏族人民質樸熱烈的生活與(yu) 深邃的精神世界。也希望更多人關(guan) 注、投身傳(chuan) 承,使藏式木雕這朵藝術奇葩,在時光長河中永綻芳華,馥鬱飄香。

(責編: 李文治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