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尼木淨土健康產業:做精做細特色種植助力群眾增收致富

楊璐 發布時間:2020-04-14 10:58:00來源: 拉薩晚報

  以尼木縣食(藥)用菌工廠化種植基地為(wei) 代表的係列扶貧項目的發展,有效促進當地產(chan) 業(ye) 結構的調整,帶動周邊群眾(zhong) 就業(ye) 增收。圖為(wei) 尼木縣食(藥)用菌工廠化種植基地的員工正在采收食用菌。拉薩融媒記者 平措旺堆攝

  自2013年起,西藏拉薩市積極推進淨土健康產(chan) 業(ye) 發展,幾年來,淨土健康產(chan) 業(ye) 展現出了強大的發展潛力,成為(wei) 全市經濟社會(hui) 發展又一新坐標。

  尼木縣淨土公司采用農(nong) 業(ye) 聯合體(ti) 經營方式,在海拔4200米的尼木鄉(xiang) 烏(wu) 米組打造了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示範園,建成270畝(mu) 特色種植基地,種植石斛、蔬菜和瓜果等產(chan) 品。如今,一座座日光溫室拔地而起,溫室內(nei) 鬱金香、月季等鮮花盛放,構成一幅別樣畫卷。

  2018年9月,園區內(nei) 的尼木縣食(藥)用菌工廠化種植基地投運,項目總投資1390.28萬(wan) 元,主營種植銷售平菇、猴頭菇、羊肚菌等。

  近日,記者在平菇種植大棚內(nei) 看到,村民多布傑正帶領不少村民采收平菇,他不時地提醒大家采收的注意事項:要一手輕按料麵,另一手捏住菌柄、將平菇邊旋轉邊扭下;平菇常疊生或叢(cong) 生,應整叢(cong) 采收、輕拿輕放,防止損傷(shang) 菇體(ti) ……

  食(藥)用菌工廠化種植基地建成以來,通過“以幹代訓”培養(yang) 了一批食(藥)用菌種植的鄉(xiang) 土人才,多布傑就是其中之一。

  來這裏工作之前,多布傑靠務農(nong) 和打零工為(wei) 生,年收入不足萬(wan) 元。現在,從(cong) 前期的菌類種植到後期管理、出菇、裝包、接種等,多布傑都能全流程、獨立完成,月收入近4000元。他欣喜地告訴記者:“我現在掌握食用菌種植技術,依靠這項技術,以後的收入會(hui) 不斷提高,日子越來越好。”

  作為(wei) 當地的扶貧項目,尼木縣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示範園區的發展有效促進了當地產(chan) 業(ye) 結構的調整,帶動了周邊貧困群眾(zhong) 就業(ye) 創收。以尼木縣食(藥)用菌工廠化種植基地為(wei) 例,基地現有的20餘(yu) 名工人中,90%以上為(wei) 尼木鄉(xiang) 人。2018年,尼木縣食(藥)用菌工廠化種植基地為(wei) 尼木鄉(xiang) 26戶無勞動力家庭分紅39000元。2019年,基地產(chan) 值430萬(wan) 元,為(wei) 當地52戶家庭分紅78000元,並帶當地86戶家庭實現增收60餘(yu) 萬(wan) 元。

  尼木縣食(藥)用菌工廠化種植基地負責人張輝曉說:“下一步,我們(men) 將依然采取‘提供菌種、提供技術,老百姓自己種植,基地收購產(chan) 品’的方式運營,實現企業(ye) 有效益、老百姓發家致富。”

  2019年4月底投運的尼木縣高原種植業(ye) 航天育種及產(chan) 業(ye) 化推廣應用項目,同樣“安家”在園區內(nei) ,項目總投資5509萬(wan) 元,占地約50畝(mu) ,是尼木縣“四產(chan) 業(ye) 兩(liang) 園區”發展布局和“3212”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四菜一湯”全域旅遊發展規劃的重點北京援建項目,項目以“黨(dang) 組織+龍頭企業(ye) +合作社+貧困戶”運行模式,輻射帶動全縣設施農(nong) 業(ye) 的發展。目前,該項目已完成建設智能連棟溫室3835.21平方米、日光溫室12180平方米及配套設施,主要栽植經航天育種選育的辣椒、西紅柿、西葫蘆等品種。

  “我現在負責這個(ge) 溫室棚的管理工作,不僅(jin) 能學到新技術實現就業(ye) ,還可以參與(yu) 分紅,收入穩定。我會(hui) 繼續認真做好工作的。”尼木縣尼木鄉(xiang) 聶玉村村民索朗曲吉這樣對記者說。

  據介紹,尼木縣高原種植業(ye) 航天育種及產(chan) 業(ye) 化推廣應用項目運營以來,共用工2500人次以上,2019年為(wei) 98戶當地群眾(zhong) 兌(dui) 現勞務分紅25萬(wan) 餘(yu) 元,戶均增收2600元,其中增收最多的家庭達到21200元。

  近年來,尼木縣通過淨土健康產(chan) 業(ye) 的發展,讓過去從(cong) 事傳(chuan) 統農(nong) 作物種植的群眾(zhong) 參與(yu) 現代設施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著力打造職業(ye) 農(nong) 民和產(chan) 業(ye) 工人隊伍,實現了傳(chuan) 統種植業(ye) 向現代設施農(nong) 業(ye) 的轉型。烏(wu) 米組的這幅美麗(li) 鄉(xiang) 村畫卷,正如雨後春筍般在尼木縣內(nei) 不斷湧現……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