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敲開“增收門”
今年32歲的貢布,是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縣聶雄農(nong) 牧民手工藝品加工合作社的職工。在來合作社就業(ye) 之前,他因為(wei) 身體(ti) 殘疾,外出務工機會(hui) 少,一度對人生失去了希望。
2015年,貢布和父母的年人均收入是2095.51元,除生態補償(chang) 、草場補貼、殘疾補貼、養(yang) 老補貼等政策性收入外,很少有其他經濟收入。“那時候,因為(wei) 身體(ti) 不好,再加上沒有技術,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貢布說,“沒有經濟收入,一家人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有時候想買(mai) 點東(dong) 西拿不出錢來,隻能眼巴巴地望著。”
根據他家的情況,2016年,貢布一家被確定為(wei) 建檔立卡貧困戶。
在當地黨(dang) 和政府的幫助下,貢布被安排到隆子縣聶雄農(nong) 牧民手工藝品加工合作社當學徒。
隆子縣聶雄農(nong) 牧民手工藝品加工合作社是依托當地沙棘林資源,於(yu) 2014年發展起來的集體(ti) 經濟。“過去,防沙治沙我們(men) 種了很多沙棘,現在好多都成材了。近年來,我們(men) 有計劃地砍伐一些沙棘,製成酥油桶、糌粑桶等手工藝品。”作為(wei) 合作社負責人,巴珠對合作社的發展曆程如數家珍,他告訴記者,“現在,我們(men) 的產(chan) 品不僅(jin) 在山南很暢銷,很多產(chan) 品還賣到了拉薩和日喀則等地。”
初到合作社,貢布有些擔憂:害怕學不會(hui) 技術,招來別人的白眼。因為(wei) 身體(ti) 殘疾的緣故,小時候,貢布經常被別人嘲弄,導致他有些自卑和不自信。“格啦(老師)人很好,從(cong) 來不罵我們(men) ,即使我們(men) 做錯了也是耐心地指導。”貢布說,“雖然巴珠很和藹,但對技術要求很嚴(yan) ,沒做好的東(dong) 西堅決(jue) 不讓拿到市場上去賣。”
在合作社,貢布不僅(jin) 學會(hui) 了木器製作技藝,更找回了自信,堅定了靠技術、靠誠信過好生活的信心。貢布告訴記者,“現在,他是合作社的正式職工,每個(ge) 月除基本工資3000元外,還能領到300元至500元不等的獎金。”
經濟收入穩定後,2017年,貢布家摘掉了“貧困帽”,並且,日子過得越來越好。“現在,父母種地,我在合作社上班,可以說是吃穿不愁了。”貢布告訴記者,現在,他最大的心願是努力提高技術,把產(chan) 品做得更好,多拿獎金,把日子過得更好。
“到合作社後,貢布一直很努力,進步很快。此外,他心細,做事認真,相信他一定能把生活過得更好。”巴珠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致富不忘鄉親們
在創業路上艱苦奮鬥1000多個日夜,為180多人提供就業崗位,惠及500餘戶當地老百姓……他就是西藏堆八倉土特產產品有限公司合夥人嘎瑪米久。 [詳細] -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尼木縣下好精準扶貧一盤棋
走進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尼木縣鞏固提升脫貧成效設施農業車厘子種植建設項目建設地,一株株車厘子花開正豔。“以前幹農活主要在野外,現在好了。[詳細] -
脫貧致富“喜羊羊”——亞東縣堆納鄉卡吉崗巴羊養殖合作社見聞
這些天,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亞東縣堆納鄉古汝村的牧民群眾可忙壞了。原來,卡吉崗巴羊養殖合作社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小羊羔新生季。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