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西藏日喀則南木林縣昌果新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見聞:搬進新房子 過上好日子

王莉 發布時間:2020-05-12 13:43:00來源: 西藏日報

  從(cong) 西藏日喀則南木林縣驅車出發,十分鍾不到,占地麵積近192畝(mu) 的南木林縣南木林鎮昌果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就出現在眼前。一排排藏式二層小樓錯落有致、一條條幹淨寬敞的水泥路直通每家每戶,屋頂上,一麵麵嶄新的五星紅旗迎風招展。

  “搬了新家,生活也越來越好了,幹啥都有勁兒(er) 。”坐在寬敞明亮的新房裏,昌果村村民仁增高興(xing) 地說。

  環視仁增的新家,嶄新的藏式家具,擺滿桌子的風幹牛肉、“卡賽”等,陽台上鮮花綠植生機勃勃,一切都顯示主人家生活的豐(feng) 盈美好。和一年前相比,仁增一家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仁增家原來住在南木林鎮的一個(ge) 山溝裏,是典型的“一方水土養(yang) 不活一方人”的地方。仁增家房子是土坯房,夏天漏雨、冬天積雪,吃水全靠人從(cong) 附近河裏背,來回很吃力,地也少,一年下來,收入隻能維持基本生計。

  2017年,鎮裏傳(chuan) 來了好消息:搬遷安置,國家出錢蓋房。2019年9月,仁增一家搬進了新家,搬遷點緊挨省道,“新家麵積大、房間多、家具全,屋裏屋外都是水泥地,還通水通電通網,離縣城也近,出去打工非常方便。”

  其實,和仁增一樣高興(xing) 的還有全村252戶969名群眾(zhong) 。

  南木林鎮昌果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是南木林縣2017年實施的5個(ge) 集中安置點之一,占地總麵積2.6萬(wan) 餘(yu) 平方米,目前搬遷戶數252戶969名群眾(zhong) ,搬遷對象主要為(wei) 南木林鎮、甲措鄉(xiang) 、普當鄉(xiang) 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昌果新村實行城鎮化安置,水、電、道路硬化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戶型主要有3類:3人以下為(wei) 小戶型,建築麵積100.06平方米;4至6人為(wei) 中戶型,建築麵積115.82平方米;7人以上為(wei) 大戶型,建築麵積124.1平方米。”昌果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格央介紹說。

  和仁增一樣,從(cong) 南木林鎮搬來的波母次仁一家也有了新房,“現在有了新房子,孩子上學方便了,我們(men) 也準備做點小生意。”

  易地扶貧搬遷,不僅(jin) 要讓搬遷群眾(zhong) 住上好房子,還要過上好日子。

  為(wei) 不斷提升搬遷群眾(zhong) 幸福感和獲得感,昌果村公共設施配套不斷提升。投資2962.48萬(wan) 元,穩步改進和完善了水電路訊、科教文衛基礎設施條件;投資225.7萬(wan) 元,建成麵積342.82平方米的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投資320萬(wan) 元,建成占地3211.51平方米的村幼兒(er) 園,基本滿足搬遷村幼兒(er) 教育需求;昌果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完成選址,投資290萬(wan) 元,建築麵積500平方米,建成後配備相應的醫療設備,配備3至5名醫生,保障群眾(zhong) 方便就醫。“以前這樣的好日子想都不敢想,現在這樣的好日子就在眼前。”說起現在的生活,從(cong) 南木林鎮搬遷到此的村民次仁旺堆笑得很開心。

  搬得出,隻是易地扶貧搬遷的第一步;能否致富,才是易地扶貧搬遷穩得住的關(guan) 鍵。

  麵對這個(ge) 問題,南木林縣早有準備。為(wei) 了讓搬遷群眾(zhong) 有事可做、有業(ye) 可就、有錢可賺,南木林縣始終堅持“挪窮窩”與(yu) “換窮業(ye) ”並舉(ju) 、安居與(yu) 樂(le) 業(ye) 並重、搬遷與(yu) 脫貧並進,在合理規劃搬遷點的同時,同步統籌發展配套產(chan) 業(ye) ,打通了當地農(nong) 牧民增收渠道,確保搬遷群眾(zhong) 生活有保障、發展有前景。如今,昌果村藏毯編織合作社已投入使用,入社群眾(zhong) 30戶,穩定就業(ye) 10名貧困群眾(zhong) ,人均增收3000元。牛羊養(yang) 殖合作社已組建,產(chan) 房正在建設當中,目前計劃自願入社群眾(zhong) 252戶,群眾(zhong) 入社牲畜89頭牛、186隻羊,入股資金8.78萬(wan) 元,實現穩定就業(ye) 63人。

  同時,為(wei) 了增加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現金收入,昌果村還積極開展各類技能培訓,通過昌果村勞務合作社加大勞務輸出力度,組織村民開展植樹造林等,全方位助力貧困群眾(zhong) 脫貧致富。

  穿過昌果村,山腳下,1200畝(mu) 的孔阿海棠基地的海棠苗已經冒出了新芽,“去年,基地的海棠花開了,一片火紅,像極了我們(men) 現在的日子,等村裏的扶貧車間建成後,我要在村裏再開一個(ge) 藏裝製作合作社,把家傳(chuan) 的藏裝製作手藝教給更多鄉(xiang) 鄰,依靠自己的雙手創造更加幸福的生活!”說起未來的打算,在縣城開藏裝製作門店的昌果村村民普瓊毫不掩飾自己的“野心”。

  走進新時代,奔上小康路。未來,昌果村將繼續拓寬精準扶貧產(chan) 業(ye) 幫扶渠道,有效發揮致富能人和產(chan) 業(ye) 項目帶動引領作用,進一步提高全村村民自我“造血”能力,走出一條幸福路。(記者 王莉 李有軍(jun) 陳林 拉巴卓瑪)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