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西洛的致富故事

格桑邊覺 曹鵬遠 發布時間:2020-05-20 10:43:00來源: 新華社

  在西藏拉薩市達孜區的一處寧靜的藏式庭院裏,麵具工匠西洛的學徒們(men) 手裏拿著小刀、畫筆等工具,正聚精會(hui) 神地製作傳(chuan) 統藏戲麵具。

  46歲的西洛是達孜區雪鄉(xiang) 紮西崗村的村民,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拉薩布製麵具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據西洛介紹,麵具製作起源於(yu) 公元7世紀,在傳(chuan) 統的藏戲演出和雪頓節等場合都有著廣泛使用。

  

  在西藏拉薩市達孜區,縫紉工人加央旦增在服裝車間操作縫紉機(5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格桑邊覺 攝

  “小時候,家裏共有8個(ge) 兄弟姐妹,日子過得很艱難。”為(wei) 此,十幾歲的西洛被送到拉薩學習(xi) 麵具製作。

  “想要完全掌握麵具製作技藝,需要五六年的時間。”有些學徒覺得學時太長而中途放棄,但西洛堅持學習(xi) 了7年。他說:“想要改變家裏的生活條件,必須掌握一門技術。”

  學成後,西洛帶著3名學徒,在拉薩市中心開了一家藏戲麵具店,兄弟姐妹也各自成家立業(ye) ,家裏的日子逐漸好了起來。

  2012年,在政府的扶持下,西洛創辦了拉薩市達孜區雪鄉(xiang) 紮西崗傳(chuan) 統手工藝合作社,主要製作和銷售藏戲麵具。

  製作一個(ge) 麵具包括雕刻、分層、風幹和噴漆等十幾道工序,需要10多天才能完成。“價(jia) 格從(cong) 幾百元到幾萬(wan) 元不等。合作社的大部分訂單來自西藏的各大藏戲團,今年我們(men) 接到了200萬(wan) 元左右的訂單。”西洛說。

  近年來,合作社還縫製帳篷、藏靴、藏式演出服裝,不斷擴大業(ye) 務範圍。目前,合作社共有兩(liang) 個(ge) 車間、一個(ge) 展覽館,吸納了30多名群眾(zhong) 就業(ye) ,其中大部分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還有一些是殘障人士。

  
在西藏拉薩市達孜區,西洛的學徒旦增紮西在給麵具塑形(5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格桑邊覺 攝

  記者在麵具車間看到,牆上掛滿了色彩鮮豔的麵具,工匠們(men) 盤腿而坐,全神貫注製作麵具;服裝車間裏,縫紉機依次排列,工人們(men) 在縫製服裝,他們(men) 的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上。

  “年輕的都在外麵打工,年齡大的村民農(nong) 閑時來這兒(er) 工作,可以增加收入。”西洛說。

  27歲的雪鄉(xiang) 村民旦增紮西是西洛最早的學徒之一,主要負責給麵具塑形。他說:“我在來合作社之前主要在家務農(nong) ,收入有限,現在來合作社製作麵具每個(ge) 月能拿5000元左右的工資。”

  19歲的雪鄉(xiang) 村民加央旦增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負責服裝車間的數字縫紉工作,每月工資3000多元。“工作很好,不僅(jin) 學到新技術,還有穩定收入。”他笑著說。

  此外,自2014年以來,合作社每年還給當地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分紅15萬(wan) 元。“雖然合作社在盈利,但我從(cong) 不認為(wei) 自己是商人。我是一名工匠,我會(hui) 把這種技能傳(chuan) 授給更多的人,直到我年紀大了教不了為(wei) 止。”西洛說。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