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察瓦龍的脫貧答卷:改善基礎設施 發展特色產業
西藏林芝察隅縣察瓦龍鄉(xiang) 左布村位於(yu) 怒江峽穀的山坡上,村裏隻有21戶,人均耕地較少。2018年以來,左布村大力種植石榴等經濟林木,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圖為(wei) 林芝市林業(ye) 和草原局工作人員與(yu) 左布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仁青次仁(左二)在地裏查看軟籽石榴的掛果情況。 記者 高玉潔 王珊 攝
“沉甸甸的麥穗金燦燦地黃,黃土地迎來豐(feng) 收的希望;紅紅的太陽熱辣辣地燙,黃皮膚的漢子享受著光芒……”這是一首在察瓦龍經久傳(chuan) 唱的勞動歌謠。五月繁花似錦,記者來到察瓦龍,映入眼簾的是歌中所唱的火熱景象——仙人掌和石榴花盛開得如火如荼,人們(men) 忙著收青稞、建民宿、種菌子,在火熱的勞動裏享受著汗水的光芒。
斯情斯境,讓記者感慨萬(wan) 千:曾經,察隅縣三分之一的貧困人口在察瓦龍鄉(xiang) ,察瓦龍26個(ge) 行政村就有19個(ge) 是深度貧困村,“貧困”的標簽曾牢牢地貼在察瓦龍滾燙的山脊上。
曾經的察瓦龍為(wei) 什麽(me) 窮?如今的察瓦龍又靠什麽(me) 脫貧致富?且讓我們(men) 一項項來看察瓦龍的脫貧答卷。
脫貧靠基礎:“潛力股”察瓦龍
察瓦龍之所以窮,一是基礎太差。
察瓦龍地處滇藏交界的怒江峽穀,離林芝察隅縣、昌都左貢縣、雲(yun) 南貢山縣距離都不近,以至於(yu) 成了一個(ge) “三不靠”的“孤島”。尤其到察隅需要翻越三座大雪山,若遇上大雪封山,便要繞道雲(yun) 南或西藏昌都……路難行,電線也很難架進這裏的深山峽穀,連帶著通訊設施也跟不上,加上幹熱缺水,基礎設施嚴(yan) 重滯後讓察瓦龍的發展舉(ju) 步維艱,精壯勞動力不斷外流。
去察瓦龍采訪,記者先後從(cong) 察隅到察瓦龍、從(cong) 察瓦龍到貢山、從(cong) 察瓦龍到左貢,雖然還沒有完全通柏油路,但砂石路麵的路況很好,昔日“三不靠”的察瓦龍已經變得四通八達,重重大山再也無法阻擋察瓦龍發展的腳步。
在察瓦龍最後一個(ge) 通路的村——處尼村,72歲的老支書(shu) 大鄭告訴記者,走騾馬道、攀岩壁,過吊橋、坐溜索,手腳並用甚至爬行,是他們(men) 過去進出村的常態。
2016年,察瓦龍格日片區村村通公路和怒江處尼橋開始修建,從(cong) 格日村到處尼村短短12.5公裏的公路,總投資高達2894萬(wan) 餘(yu) 元。如今,“民心工程”處尼橋通車,開車到處尼村一路暢通無阻,峽穀間曾經的溜索、吊橋都成了曆史見證。43歲的村民次仁紮巴激動地說:“處尼通了路就有了希望!現在村裏不少人家都買(mai) 了車,外麵的物資能運進來,我們(men) 出產(chan) 的東(dong) 西也能運出去,還愁掙不了錢嗎?!”
處尼村現在還沒有通電,隻能依靠小型的光伏發電設備。不過,據記者了解,正在實施的“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電網建設工程會(hui) 讓整個(ge) 察瓦龍鄉(xiang) 在2020年底並入大電網。
不光如此,近年來,依靠國家投資,察瓦龍鄉(xiang) 各項基礎設施大大改善,飲水問題也得以解決(jue) ,行政村通信覆蓋率達100%,可以說實現了水、電、路、訊、網的全麵發展,“潛力股”察瓦龍開始進入人們(men) 的視野。
“察瓦龍趕上了黨(dang) 的好政策,趕上了時代的發展,也趕上了脫貧攻堅、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大機遇!”察瓦龍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尼瑪紮西深有感觸地說。
脫貧靠產(chan) 業(ye) :“黑馬”察瓦龍
察瓦龍之所以窮,二是沒有產(chan) 業(ye) 支撐。
察瓦龍氣候幹熱、人多地少,平均每人才1畝(mu) 多地,還是難以耕種的山坡梯田,使得傳(chuan) 統農(nong) 牧業(ye) 很難發展。各種自然資源也比較匱乏,荒蕪幹旱的山坡上全是仙人掌,很難開發利用。要說旅遊,雖然察瓦龍有風景獨特的峽穀風光帶,且有“梅裏雪山後花園”之稱,“丙察察”更是眾(zhong) 多自駕客的心中首選,但一直受困於(yu) 基礎設施太差而遊客寥寥。
現在,隨著基礎設施的改善,來察瓦龍的遊客越來越多,旅遊正在成為(wei) 察瓦龍最富希望的產(chan) 業(ye) 。
察瓦龍鄉(xiang) 龍普村的甲興(xing) 組位於(yu) 梅裏雪山腳下,風景秀美宛如仙境,29歲的尼瑪羅布家就在這裏。這幾天,他正忙著裝修家裏的新房,這棟近300平方米的兩(liang) 層小樓將全部用於(yu) 開辦家庭旅館和藏餐館。“現在來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去年我家光給遊客做飯就收入了2萬(wan) 多元。”尼瑪羅布說。
尼瑪羅布過去是出了名的貧困戶,為(wei) 了養(yang) 家他隻好外出打工。現在遊客多起來了,他就帶著在外學到的種植技術和旅遊接待知識回到甲興(xing) ,除了開辦旅館和飯館,還帶領當地18戶貧困戶在自家地裏建起大棚種植羊肚菌,由建檔立卡貧困戶搖身變成了致富帶頭人。
除了旅遊,幹燥炎熱的氣候也催生了察瓦龍石榴產(chan) 業(ye) 。“以前我們(men) 隻是在房前屋後種植石榴。大規模種植是從(cong) 2018年開始的,當年就種植了6千多棵。”左布村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仁青次仁是村裏第一個(ge) 種植石榴的人。
原來,察瓦龍一直有種植石榴的傳(chuan) 統,隻是規模小且品種老化,談不上什麽(me) 經濟效益。近年來,在自治區有關(guan) 部門的扶持下,察瓦龍鄉(xiang) 推廣種植品種優(you) 良的“軟籽石榴”,堅持“一家一戶為(wei) 基礎、千家萬(wan) 戶成規模、區域分布做基地”的產(chan) 業(ye) 發展模式,完成石榴種植近25萬(wan) 棵,約4685畝(mu) 。待石榴進入豐(feng) 產(chan) 期,預計總產(chan) 值可達1874萬(wan) 元,僅(jin) 此一項便可實現全鄉(xiang) 人均增收2800元。
石榴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看似“無用”的仙人掌也進入了察瓦龍特色產(chan) 業(ye) 的“視野”。察瓦龍的野生仙人掌占地麵積很大,保守估計在5萬(wan) 畝(mu) 以上。而仙人掌果實不僅(jin) 可以製作飲料,還可以提取藥物治療心肺疾病,其獨有的膠質更是護膚品的上佳原材料。目前,當地政府正在和有關(guan) 企業(ye) 進行深加工方麵的意向接洽。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人們(men) 就會(hui) 在市場上看到察瓦龍的仙人掌產(chan) 品了。
察瓦龍鄉(xiang) 鄉(xiang) 長吳明軍(jun) 告訴記者,從(cong) 2016年至今,察瓦龍已完成投資逾5千萬(wan) 元的扶貧產(chan) 業(ye) 項目建設28個(ge) ,惠及了全鄉(xiang) 448戶2308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zhong) 。2018年,察瓦龍鄉(xiang) 實現了整鄉(xiang) 脫貧摘帽。
當然,脫貧隻是察瓦龍向前邁出的第一步。依靠產(chan) 業(ye) 發展的後發優(you) 勢,察瓦龍正在成為(wei) 火熱峽穀中一匹奔騰的“黑馬”!
脫貧靠精神:“後浪”察瓦龍
察瓦龍之所以窮,三是缺乏奮發向上的精神。
位於(yu) 滇藏交界、擁有30戶村民、142人的鬆塔村,因為(wei) 是遊客向往的“進藏第一村”而頗有名氣。
其實,過去鬆塔村的“名氣”更大。不過,這“名氣”源自村民們(men) 喝酒成風、懶惰成性。那時進入鬆塔村,處處都是酒瓶,男女老少醉了就睡、醒了就喝,越喝越窮、越窮越喝……鬆塔村就這樣喝出了“名氣”,人們(men) 提起來就直搖頭。
其他村雖然不像鬆塔村這樣愛喝酒,但多半也是等靠要思想嚴(yan) 重,幹勁不足讓察瓦龍少了點精氣神。
脫貧需要國家投資,需要產(chan) 業(ye) 支持,更需要苦幹實幹的精神。察瓦龍的鄉(xiang) 幹部們(men) 提出了“仙人掌精神”——紮根最貧瘠的土地,卻能不畏艱險、自強不息、開花結果,這正是察瓦龍最需要的精神!
當記者來到察瓦龍,初見鄉(xiang) 幹部就看到他們(men) 被曬傷(shang) 的臉龐和胳膊,一問,才知道每年青稞成熟,他們(men) 都會(hui) 到田間地頭幫助貧困戶收青稞,一忙好幾天,書(shu) 記和鄉(xiang) 長也不例外——幹部群眾(zhong) 共同奮鬥,正是“仙人掌精神”的一個(ge) 縮影。
隻要幹部的精氣神提起來,群眾(zhong) 也就會(hui) 跟著“移風易俗”。2016年,鬆塔村製定村規民約,第一條就是禁酒令。在各級幹部的動員影響下,鬆塔村村民自發組織進行“打分”考核,如果出現酗酒、爭(zheng) 吵、打架、偷懶等情況就要扣分罰款。
阿巴曾是鬆塔村出了名的“酒鬼”,年紀輕輕的,欠著一屁股債(zhai) 卻什麽(me) 農(nong) 活也不願意幹。
“看到阿巴天天醉酒的樣子,我覺得必須要做點什麽(me) !”鬆塔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鄭那天天到阿巴家走訪談心,鼓勵他一邊打零工、一邊學技術。記者日前去采訪時,看到阿巴和妻子布姆迪迪白天在工地打工幹活,晚上還要打著手電筒在地裏收青稞。“現在忙著幹活掙錢,根本就不想喝酒了!”阿巴笑著說。
阿巴一家在2018年成功脫貧,2019年搬進了154平方米的新居,並準備建一個(ge) 家庭旅館。
在察瓦龍,像阿巴這樣的群眾(zhong) 還有很多。在潛移默化中他們(men) 已經活成了最奮發的模樣:思想解放、吃苦耐勞、敢闖敢幹,一刻不停地為(wei) 火熱生活而奮鬥著,連業(ye) 餘(yu) 生活也由過去的喝酒、賭博、侃大山“老三樣”,變成了運動健身、網上學科技、生活比富裕的“新三樣”。察瓦龍的幹部群眾(zhong) ,正在成為(wei) 最富希望的“後浪”。
初夏,正是察瓦龍仙人掌開花的季節,橙黃色的花朵仿佛一個(ge) 個(ge) 落在峽穀中的太陽,綻放出最熱烈的姿態。
更美麗(li) 的,是察瓦龍幹部群眾(zhong) 交出的這份脫貧答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讓黨旗在脫貧攻堅一線高高飄揚
連日來,拉薩市城關區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目標,著力打造黨建“紅色引擎”,持續釋放脫貧攻堅新動能,讓黨旗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一線高高飄揚。[詳細] -
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的全麵勝利
目前全國還剩餘551萬貧困人口未脫貧,52個貧困縣未摘帽,2707個貧困村未出列,主要集中在包括四川涼山州在內的“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詳細] -
西藏林芝市大力發展茶產業助推脫貧攻堅
近年來,西藏茶產業已逐漸成為重要的經濟支柱產業,在林芝市,茶葉成為名副其實的“金葉子”,株株茶樹撐起了廣大農民增收、農村富裕、脫貧攻堅的一方天地。為了整合西藏的茶葉企業,打造西藏茶葉品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