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戰貧記
西藏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中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幅員遼闊、溝壑縱橫、高寒缺氧,農(nong) 牧民整體(ti) 受現代教育程度相對較低,諸多因素導致西藏扶貧成本高、脫貧難度大。
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這是“世界屋脊”戰貧的真實寫(xie) 照。
近年來,瞄準“兩(liang) 不愁三保障”目標,西藏實施差異化政策,紮實抓好精準識別、產(chan) 業(ye) 支撐、政策激勵、就業(ye) 優(you) 先、援藏扶助、社保兜底等各項工作,推動全區脫貧攻堅工作走深走實。
截至目前,西藏全區62.8萬(wan) 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74個(ge) 縣(區)全部摘帽,脫貧攻堅工作連續4年被黨(dang) 中央考核確定為(wei) “綜合評價(jia) 好”,在雪域高原書(shu) 寫(xie) 了一份消除貧困的非凡答卷。
易地扶貧搬遷挪窮窩
昌都市江達縣崗托鎮崗托村易地扶貧搬遷點,貧困戶郎加忙著檢查家中小貨車車況,準備從(cong) 江達拉一批貨到拉薩,跑這一趟車收入近5000元。“差不多兩(liang) 個(ge) 月一次,開車從(cong) 江達拉貨到拉薩,一年收入還可以,空餘(yu) 時間去黃牛養(yang) 殖基地工作。”郎加說的黃牛養(yang) 殖基地總投資337萬(wan) 元,采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帶動了16個(ge) 貧困戶39人增收。
地處藏東(dong) 的昌都市,2016年以來累計投入資金62億(yi) 元,建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68個(ge) ,實現水、電、路、訊、網全覆蓋,1.9萬(wan) 戶9.9萬(wan) 名貧困群眾(zhong) 搬進新房。
讓貧困群眾(zhong)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更要讓貧困群眾(zhong) 生活邁上新台階。
住在草場深處的普布次仁,曾想規模養(yang) 殖犛牛,但囿於(yu) 沒有啟動資金,不懂養(yang) 殖技術和交通不便。改變始於(yu) 那曲市的易地扶貧搬遷,普布次仁搬到犛牛牧場旁,一家三口從(cong) 看天吃飯的牧民,變成有固定收入的職工。他和兒(er) 子放牧,妻子在牧場擠奶,全家人均年收入達3萬(wan) 元。
西藏自治區發展改革委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貧困人口為(wei) 62.8萬(wan) 人,其中易地扶貧搬遷脫貧26.6萬(wan) 人,占全區貧困人口的42.4%。目前,全區965個(ge) 安置點,已竣工960個(ge) ,累計完成投資193億(yi) 元,已搬遷入住26.3萬(wan) 人。
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西藏因戶施策、因人施策,踐行“培訓一人、就業(ye) 一人、脫貧一戶、穩定一家”。
各地市組織保安、賓館服務、建築施工、車輛駕駛、手工藝品加工、竹編、藏雞養(yang) 殖、蔬菜種植、氆氌編織等培訓,實現搬遷戶轉移就業(ye) 。同時,激發搬遷群眾(zhong) 自我發展意識,成立勞務輸出公司,開展勞務派遣、勞務輸出等工作,確保貧困戶充分就業(ye) 。
農(nong) 牧民轉移就業(ye) 助增收
“工作地離家2公裏,每月工資4000元,再也不用四處打工。”日喀則市謝通門縣達那答鄉(xiang) ,45歲的索朗在一家產(chan) 業(ye) 扶貧企業(ye) 工作,順利脫貧。
這家企業(ye) 涵蓋菌包製作、食用菌生產(chan) 培育和產(chan) 品加工、廢菌料飼料加工等經營項目,日產(chan) 菌類2~3噸。企業(ye) 負責人張琦說,今年新增42間育菌室後,產(chan) 量預計比去年翻一番,用工量也增加了,工人有127人,包括6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月工資3500元到6600元不等。
阿裏地區改則縣多瑪村,貧困戶想入股合作社但沒有牲畜。為(wei) 此,多瑪村察如小組以黨(dang) 員和富裕戶出借或捐贈牲畜的方式,解決(jue) 了這一問題。目前,合作社共有牲畜1510隻,其中貧困戶8戶入股362隻,5名黨(dang) 員戶和1名富裕戶入股486隻。貧困戶拉巴說,全家收入就指望放牧,現在有了合作社,收入翻了一番。
“聯戶放牧是脫貧攻堅和牧區改革的大膽探索,提高了勞動生產(chan) 效率,解放了勞動力。”改則縣縣長周全說,越來越多富餘(yu) 勞動力就近或外出務工,去年全縣農(nong) 牧民人均純收入大幅增加。
類似案例還有很多。拉薩、日喀則、林芝等地大膽引進企業(ye) ,增加農(nong) 牧民現金收入;日喀則、那曲、阿裏大力整頓發展村集體(ti) 經濟,通過合作社開拓更多就業(ye) 崗位;昌都、日喀則、山南等地完善政府、施工單位、村居勞務經紀人、勞動力“多位一體(ti) ”轉移就業(ye) 格局。2019年西藏農(nong) 牧民轉移就業(ye) 57.1萬(wan) 人,勞務收入34.8億(yi) 元,創曆史新高。
全麵推進“訂單定向式”技能培訓,西藏形成政府牽頭“下單”、企業(ye) 提供崗位“訂單”、培訓機構製定培訓“菜單”、貧困群眾(zhong) 定向就業(ye) “簽單”的新模式。2019年全區“訂單定向式”技能培訓占培訓總人數40%以上,參加培訓的農(nong) 牧民就業(ye) 率達到100%。
轉移就業(ye) 幫助更多貧困戶脫貧。34歲的次仁巴珠,在山南市大古電站從(cong) 事混凝土澆築工作1年多,“以前收入全靠農(nong) 牧業(ye) ,現在外出務工每月工資8000元。”
誌智雙扶激發“我要脫貧”
石秀次仁是那曲市尼瑪縣軍(jun) 倉(cang) 鄉(xiang) 2村村民,過去是整天喝酒打架的落後青年。2019年,石秀次仁參加“扶誌扶智”培訓班,決(jue) 心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生活。
在軍(jun) 倉(cang) 鄉(xiang) 穀寨村易地搬遷施工點,石秀次仁承包了打磚項目,一年賺了近5萬(wan) 元。他還積極承擔脫貧“傳(chuan) 幫帶”職責,號召村裏其他困難群眾(zhong) 加入項目,“要把過去虛度的光陰補回來。”
“現在群眾(zhong) 都明白,脫貧不光靠幹部、靠政府,最關(guan) 鍵還是靠自己。”軍(jun) 倉(cang) 鄉(xiang) 2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仁青說,石秀次仁是在國家扶貧政策支持下擺脫“等靠要”思想的踐行者,他的創業(ye) 致富故事是當地的“活標本”。
“活標本”的產(chan) 生,離不開基層幹部的幫助。通過扶誌幫助他們(men) 擺脫意識貧困,通過扶智幫助他們(men) 擺脫能力貧困,因地製宜發展縣域產(chan) 業(ye) ,讓群眾(zhong) 在家門口就業(ye) ,幫助他們(men) 擺脫機會(hui) 貧困。擺脫了“三大貧困”,貧困戶樹立起強大的戰貧鬥誌。
一批貧困戶從(cong) “要我脫貧”轉變為(wei) “我要脫貧”,迅速改變了貧困生活。
“以前除了喝酒,啥事也不想幹,現在外出務工,還有了自己的小商店,生活有了盼頭。”日喀則市昂仁縣秋窩鄉(xiang) 龍木其村村民加措談起變化,有點不敢相信。有著20多年酒齡的加措,曾經一起床就喝酒,喝到半夜才回家,是村裏有名的“酒鬼”。
2016年,加措被認定為(wei) 建檔立卡貧困戶。隔三差五,鄉(xiang) 政府、村委會(hui) 工作人員到他家做思想工作。“剛開始他並不聽,整日抱著酒,經過反複溝通終於(yu) 想通了。”龍木其村村委會(hui) 工作人員說。
如今,加措到那曲、阿裏等地務工,一年掙3萬(wan) 多元。2018年,加措搬到龍木其村易地搬遷點,全家脫了貧,通過惠農(nong) 信貸買(mai) 了農(nong) 忙、運輸的拖拉機,開了小商店,日子越過越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林芝察瓦龍的脫貧答卷:改善基礎設施 發展特色產業
察隅縣察瓦龍鄉左布村位於怒江峽穀的山坡上,村裏隻有21戶,人均耕地較少。其他村雖然不像鬆塔村這樣愛喝酒,但多半也是等靠要思想嚴重,幹勁不足讓察瓦龍少了點精氣神。[詳細] -
讓黨旗在脫貧攻堅一線高高飄揚
連日來,拉薩市城關區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目標,著力打造黨建“紅色引擎”,持續釋放脫貧攻堅新動能,讓黨旗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一線高高飄揚。[詳細] -
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的全麵勝利
目前全國還剩餘551萬貧困人口未脫貧,52個貧困縣未摘帽,2707個貧困村未出列,主要集中在包括四川涼山州在內的“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