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四川蓬安:貧困村第一書記寫下數萬字扶貧日記

王爵 汪澤民 發布時間:2020-06-08 10:28:00來源: 中新網


南充市蓬安縣石孔鄉(xiang) 姚家溝村,第一書(shu) 記王玲正在入戶走訪。 汪澤民 攝

  “最近身體(ti) 咋樣?家裏有啥困難?”5月31日清晨,在四川省南充市蓬安縣石孔鄉(xiang) 姚家溝村,生於(yu) 1989年,正在入戶走訪的“第一書(shu) 記”王玲,她一邊和貧困戶姚建中交流,一邊在筆記本記錄著……

  她手中這本有些破舊的筆記本內(nei) ,工工整整地寫(xie) 著每天的日記,字裏行間滿滿的百姓情結,記錄下的不僅(jin) 是入戶所見所聞,更是一名名脫貧群眾(zhong) 的真實感受。“現在村裏不僅(jin) 有了硬化水泥道路、安全的住房、幹淨的飲用水,還有了穩定增收的致富產(chan) 業(ye) ……”這是蓬安縣石孔鄉(xiang) 姚家溝村“第一書(shu) 記”王玲工作日記裏的一段話。駐村扶貧近兩(liang) 年時間,王玲不僅(jin) 是姚家溝村巨變的見證者,更是參與(yu) 者。

  姚家溝村地處蓬安縣石孔鄉(xiang) 西南,是個(ge) 半丘陵半石山區的旱山村,村裏基礎設施薄弱、沒有骨幹產(chan) 業(ye) 支撐,村民基本靠天吃飯。王玲剛來的時候,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9戶193人。

  2018年7月,剛休完產(chan) 假回到工作崗位的王玲,被蓬安縣就業(ye) 局分派到姚家溝村擔任駐村第一書(shu) 記,這一駐就是兩(liang) 年。來到姚家溝村的第一件事,王玲走遍了當地8個(ge) 村民小組,225戶727人。“那時,還有一個(ge) 村民小組不通水泥路,一下雨我們(men) 隻能穿著筒靴去入戶走訪。”回憶起剛來的時候,泥濘的道路和艱難的走訪,讓王玲記憶猶新。

  挨家挨戶跑,王玲越跑心裏越沒有底,怎麽(me) 解決(jue) 這些人的貧困問題?道路要修,飲水要保障,產(chan) 業(ye) 要幫扶……那段時間王玲急得覺都睡不著。致富之路,交通先行。麵對這樣的情況,王玲和村委會(hui) 幹部決(jue) 定從(cong) 修路開始著手改變姚家溝村麵貌。為(wei) 了把路修好,王玲一遍又一遍的深入道路沿線被占地村民家中做工作,磨破嘴皮子,跑爛鞋底子,每一米道路都灑滿了她辛勤的汗水。

  “2019年1月11日,星期五。4社的道路終於(yu) 修好了,看著走在硬化的水泥道上洋溢著笑容的村民,我覺得這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解決(jue) 了路的問題,王玲又開始謀劃姚家溝產(chan) 業(ye) 發展。2018年姚家溝村“摘帽”後,要怎麽(me) 促進貧困戶持續增收、穩定脫貧?在王玲的日記裏,記者找到了答案:“發展生豬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園”。

  “2019年3月28日,星期四。產(chan) 業(ye) 園目前設施設備均已到位,飲水吃食都是全自動化設備,現在隻等仔豬入欄。”

  “2019年6月4日,星期一。到產(chan) 業(ye) 園與(yu) 負責人黃明光交流,幫助去爭(zheng) 取政策支持……他們(men) 表示願意支持帶動貧困戶發展產(chan) 業(ye) 。”

  “2019年10月8日,星期二。目前產(chan) 業(ye) 園已調試完成,首批仔豬已入欄,現有生豬接近2000頭,我們(men) 村豬場肯定會(hui) 有更好的發展,也能帶動我們(men) 村集體(ti) 經濟的發展。”

  現在,蓬安縣逢源種養(yang) 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在姚家溝村新建的養(yang) 豬產(chan) 業(ye) 園,占地12畝(mu) ,投入資金300餘(yu) 萬(wan) 元,預計年出欄生豬5000頭。通過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業(ye) 主+貧困戶的模式,有效帶動貧困戶49戶193人脫貧增收,成為(wei) 了姚家溝村的支柱產(chan) 業(ye) 。

  在王玲的“扶貧日記”裏,記著許許多多家長裏短的“幹貨”。“小王書(shu) 記,你們(men) 又來啦,快進屋坐!”見到“老熟人”來到家裏,今年76歲的姚先聯熱情的招呼著。

  “姚叔,怎麽(me) 沒看到李姨,她的身體(ti) 恢複得怎樣?”“恢複挺好的,今天天氣不熱,她和我女兒(er) 去地裏幹活去了。”親(qin) 人般溫馨氛圍裏,王玲拉著姚先聯的手聊起了家常。

  “多虧(kui) 了小王書(shu) 記,不然我老伴人可能就沒了。我們(men) 現在都把她當家人看待。”說到這裏姚先聯有些哽咽。

  時間撥回到2019年5月。王玲在她的扶貧日記這樣寫(xie) 到,“2019年5月29日,星期三。之前去過很多次姚先聯家,李秋碧一直說肚子痛。我們(men) 在村上待了那麽(me) 久,發現村上的老人對醫療很有誤區,相信熟人、私立醫院,延誤了治療不說,還花了很多冤枉錢。在我們(men) 多次勸說後,這次終於(yu) 願意去醫院。”

  去醫院一檢查,出大問題了,李秋碧被查出患有直腸癌,得知這一消息後王玲立馬聯係醫生,安排手術。

  “2019年9月17日,星期二。李秋碧術後恢複其實不錯,目前化療情況也很理想。但她心態不好,聽到其他人說她活不長了,內(nei) 心充滿了恐懼。為(wei) 了老人能盡快好起來,我要多關(guan) 心她的心理狀態,多開導她。”

  “2020年4月2日,星期四。李秋碧的傷(shang) 口恢複不好,出現了傷(shang) 口疝。蓬安縣醫院告知,這個(ge) 手術醫院沒人能做,需要從(cong) 外麵請醫生……上午和伊傑商量李秋碧的病情及處理辦法時,突然想到,以前貧困戶楊維華在中醫院做過類似的手術。伊傑馬上聯係了中醫院,醫生表示能做。心裏的大石頭終於(yu) 落地了。”

  像這樣的事例,在王玲的日記本太多太多了。噓寒問暖、送藥就醫、跑腿幫忙……這個(ge) 一開始被村民們(men) 認為(wei) 根本不會(hui) 走進他們(men) 生活的瘦弱“小女生”,用兩(liang) 年的實際行動,以真心換真情,一點一點地走進他們(men) 心裏,成為(wei) 了他們(men) 口中的“家人”。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