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藏雞”孵化出致富“大產業”
夏日的尼木縣,在廣袤的原野上,草甸、莊稼、河流、村莊……勾勒出一幅美麗(li) 的畫卷。黃昏時分,當夕陽灑在卡如鄉(xiang) 加納日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藏雞標準化養(yang) 殖基地時,嘎瑪熱桑便開始進雞舍給雞喂飼料了。
拉薩市尼木縣是西藏原種藏雞的自然棲息地之一,當地群眾(zhong) 一直有飼養(yang) 藏雞的傳(chuan) 統,這一優(you) 勢資源為(wei) 尼木縣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了借鑒。近年來,尼木縣著力構建常態化、可持續的工作協調機製,使得“尼木藏雞”產(chan) 業(ye) 應運而生,走出了一條以建設“高原生態田園綜合體(ti) ”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脫貧路子。
加納日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藏雞標準化養(yang) 殖基地一期占地麵積60畝(mu) ,共有25個(ge) 雞舍,目前存欄藏雞14000餘(yu) 隻,每日產(chan) 蛋量近2000枚。嘎瑪熱桑是尼木縣恩澤社區建檔立卡群眾(zhong) ,他在藏雞養(yang) 殖基地已經工作兩(liang) 年了。“我的工作是照顧2座雞舍,每天晨起晚歸,照顧這些藏雞,已經成為(wei) 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嘎瑪熱桑說,每座雞舍約200平方米,養(yang) 殖有1500—1600隻藏雞,每天傍晚,養(yang) 雞場的工人們(men) 都會(hui) 用飼料將藏雞引回雞舍。
“每天很早我就來到基地,給雞舍消毒、喂食藏雞、撿雞蛋、選雞蛋……工作很繁雜也很辛苦,但這是我的第一份穩定工作,雖然很累但心裏很踏實。”嘎瑪熱桑每天撿拾的藏雞蛋,既熱乎又新鮮,一顆可以賣到兩(liang) 塊錢,“在基地工作,我每天可以拿到120元工資,去年年底,基地還給我發了22300餘(yu) 元分紅。”
基地還有33名和嘎瑪熱桑一樣的農(nong) 牧民,藏雞為(wei) 他們(men) 鋪起了致富小康路。
每隻藏雞每天需喂養(yang) 飼料90g至110g,藏雞天性好鬥,工人們(men) 需要每天為(wei) 它們(men) 補充維生素。雖然工作辛苦,但在尼木縣“點對點”扶貧幹部的帶領下,工人們(men) 的工作熱情滿滿。
能人經營,技術帶動。尼木縣卡如鄉(xiang) 幹部馮(feng) 虎,是基地“點對點”扶貧幹部,他同工人一樣,每天早上都會(hui) 和工人一起在雞舍打掃、添料、拾蛋。今年基地開建的二期擴建工程,至少要增養(yang) 藏雞10萬(wan) 餘(yu) 隻,“現在藏雞養(yang) 殖規模越來越大,心裏很有壓力,我還需要不斷摸索,向專(zhuan) 家學習(xi) 。我們(men) 的扶貧模式是‘黨(dang) 組織+合作社+貧困戶’,作為(wei) 黨(dang) 員,我要承擔基層工作壓力,每天都在思考我要怎麽(me) 經營、怎麽(me) 做,要帶動群眾(zhong) 怎麽(me) 做。”馮(feng) 虎笑稱,他就是尼木縣的“雞司令”。
在尼木縣,像馮(feng) 虎這樣的“點對點”扶貧幹部不少。尼木縣始終以黨(dang) 的建設為(wei) 最大抓手,把幹部群眾(zhong) 作為(wei) 當前尼木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最大資源,堅持抓黨(dang) 建促提升、正風紀、鼓幹勁,堅持幹部帶頭、黨(dang) 員先行、群眾(zhong) 參與(yu) 。據悉,馮(feng) 虎“紮根”的加納日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藏雞標準化養(yang) 殖基地預計5年內(nei) 產(chan) 值達到6個(ge) 億(yi) ,可帶動當地1000餘(yu) 人就業(ye) 。項目建成後,預計每年可向當地合作社、農(nong) 牧民提供500萬(wan) 隻雞苗,有效帶動西藏養(yang) 雞的老百姓發家致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產業扶貧迸活力 共赴全麵小康夢
截至目前,謝通門縣貧困人口由2016年初的2723戶10663人減少至當前的0戶0人,貧困發生率由23%降至0%,產業扶貧成為謝通門縣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大亮點。[詳細] -
雪域高原上的藏雞就管“發家致富”
西藏幅員遼闊,農牧民整體受現代教育程度相對較低,同時,西藏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中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