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昌都類烏齊縣伊日鄉的旅遊產業方興未艾——美麗風景變“錢景”

朱杉 胡榮國 發布時間:2020-07-17 09:13:00來源: 西藏日報


圖為(wei) 一對新人在伊日峽穀拍攝婚紗照。記者 紮巴旺青 攝

  從(cong) 西藏昌都類烏(wu) 齊縣縣城驅車出發,行駛約2小時,便來到了有“天然超級大氧穀”之稱的伊日峽穀。該峽穀延伸數十裏,溝穀幽長,層巒疊嶂;穀內(nei) 植被茂盛,流水潺潺。

  在峽穀深處的類烏(wu) 齊縣伊日鄉(xiang) 水提村,傳(chuan) 統藏式民居層疊錯落,屋頂上飄揚著鮮豔的五星紅旗。村邊的小溪旁,一對新人正在拍攝婚紗照。“伊日峽穀是我父親(qin) 推薦的景點,我們(men) 早晨從(cong) 市區出發,特地來這拍照。”新郎加永克珠說,“如此美麗(li) 迷人的風景,回去後我一定會(hui) 推薦給親(qin) 朋好友。”

  有的放矢促增收

  水提村是一個(ge) 半農(nong) 半牧村,由於(yu) 地處偏遠,交通閉塞,基礎設施十分簡陋。就在5年前,這裏還是十裏八鄉(xiang) 有名的貧困村。

  “前些年,道路不通,就依靠放牧和種田維持生計。這裏雖然風景優(you) 美,但之前誰也沒有想過利用這美麗(li) 的風景增收,更不知道‘旅遊’是什麽(me) 。”水提村脫貧戶羅桑格列回憶道。

  羅桑格列家共有8口人,由於(yu) 缺乏勞動技能,生活常常入不敷出。自2015年被識別確定為(wei) 建檔立卡貧困戶之後,生活便開始發生轉機。通過政府的精準幫扶,羅桑格列家有6人被招收到生態崗位上工作,每人每年可領取3500元的補貼。此外,村糧油合作社年底還會(hui) 給他們(men) 發放分紅。

  “多虧(kui) 了國家的扶貧好政策,我們(men) 的生活越來越好!”羅桑格列說,“現如今,依靠旅遊業(ye) ,我在家門口就可以實現增收。”

  2018年年底,類烏(wu) 齊縣財政投資80萬(wan) 元,開始在伊日峽穀修建家庭式旅遊設施,於(yu) 次年8月投入使用。

  “近幾年,我們(men) 鄉(xiang) 以峽穀旅遊開發為(wei) 切入點,因地製宜,實施‘旅遊+扶貧’模式,國家對10戶貧困戶每戶補貼8萬(wan) 元進行家庭旅館裝修改造。此外,我們(men) 鄉(xiang) 修建的客運站和旅遊集散中心,也已於(yu) 2019年10月竣工,主要為(wei) 遊客提供集散、換乘、休整於(yu) 一體(ti) 的一站式旅遊服務。”伊日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昂旺曲珍自豪地說。

  因地製宜促發展

  今年6月,“快樂(le) 健康行·美麗(li) 伊日遊”活動在伊日峽穀舉(ju) 行。活動當天,共有百餘(yu) 名遊客從(cong) 各地趕來,一起見證了峽穀的壯美與(yu) 魅力。

  昂旺曲珍告訴記者:“活動結束後,遊客們(men) 還來到民俗家庭享用了藏餐,酥油茶、糌粑、犛牛肉、酸奶、芫根肉湯等美食,給他們(men)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天,我們(men) 家僅(jin) 提供餐飲的收入就有1100多元。”羅桑格列開心地說,“除了餐飲,我們(men) 還提供住宿,每床每晚收費50-75元,遊客也可以訂整套房間,每天收費300元。”

  “下一步,我們(men) 將繼續完善峽穀內(nei) 的基礎設施建設,豐(feng) 富生態旅遊產(chan) 品,開展形式多樣的旅遊活動。”昂旺曲珍說。

  除了伊日峽穀的旅遊開發,伊日溫泉也是該鄉(xiang) 重點發展的旅遊項目。在雪山和森林的環抱中,伊日溫泉氣候宜人、風光秀麗(li) ,是休閑療養(yang) 的好去處。

  依托溫泉修建的伊日溫泉酒店,是集療養(yang) 、休閑、度假和自然風光為(wei) 一體(ti) 的綜合溫泉療養(yang) 園,年接待遊客達6.5萬(wan) 餘(yu) 人次。2019年底,酒店拿出了99800元給全鄉(xiang) 建檔立卡貧困戶分紅,預計分紅將以每年0.5%的速度遞增。

  “我現在每月收入3500元左右,工作穩定,離家還近。”酒店服務員紮西生格說。

  堅定不移護生態

  值得一提的是,伊日鄉(xiang) 在發展旅遊的同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始終把生態保護擺在首要位置。

  32歲的格列加措是水提村的護林員。他說:“我們(men) 每個(ge) 月至少要巡山四次。當地的野生動植物很多,需要有人來守護。我很喜歡這份工作,希望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為(wei) 生態環境保護作一份貢獻。”

  2011年前,和村裏的其他村民一樣,格列加措家為(wei) 了修建房屋,需要許多木料。此外,冬天由於(yu) 氣溫低,常常需要木頭作為(wei) 供暖燃料,於(yu) 是經常到山上砍伐樹木。穀內(nei) 樹木遭到砍伐,植被數量直線下降。

  近年來,隨著“四講四愛”群眾(zhong) 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水提村“兩(liang) 委”和駐村工作隊采取張貼倡議書(shu) 、微信群推送、村規民約規範和入戶宣講等形式,群眾(zhong) 尊重自然、保護動植物的生態文明意識不斷增強。同時,設置了護林員、草監員等生態崗位,負責峽穀內(nei) 動植物的巡查與(yu) 監管。

  “1974年,鄉(xiang) 裏就有了護林員,主要工作是防護山火。如今,全鄉(xiang) 共有346名護林員。”昂旺曲珍說,“除了有護林員,還有208名草監員和53名環境治理員。”

  伊日鄉(xiang) 旅遊產(chan) 業(ye) 的發展隻是類烏(wu) 齊縣旅遊發展的一個(ge) 縮影。“未來,我縣將打造成為(wei) 集‘生態觀光、民俗文化、深度體(ti) 驗式度假、溫泉藏式養(yang) 生、戶外探險、定製小眾(zhong) 旅遊’於(yu) 一體(ti) 的綜合性旅遊目的地。”該縣縣委書(shu) 記達瓦自信地說,“屆時,依托生態旅遊,全縣將在脫貧攻堅的路上,動力充沛,闊步前行。”

  (記者 朱杉 胡榮國 紮巴旺青 陳誌強 劉金鵬 周婷婷)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