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區深處飄揚幸福歡歌
6月的暖陽,給海拔4750米的班戈縣普保鎮增添了生機。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穿過綠意盎然的草場,潺潺環繞著普保鎮多爾格村。
漫步在如畫卷般鋪開的草地上,視野豁然開闊,整潔寧靜的小村莊盡收眼底。記者一行向嫋嫋炊煙處走去,迎麵的微風送來歡快的音樂(le) 和陣陣歡聲笑語。
“快請進屋坐。”班戈縣普保鎮多爾格村村民古如堅參按下音樂(le) 暫停鍵,快步走上前,邀請記者一行來到裏屋,遞過熱茶,大方熱情地說,“這幾天,我們(men) 村文藝演出隊編排了一段新舞蹈,閑著沒事我們(men) 就在家練練。”
伴著一杯杯香醇的酥油茶,古如堅參講起了他們(men) 家的致富故事……
實現“安居夢”
“外麵下大雨,屋裏下小雨。”這是古如堅參昔日住房的真實寫(xie) 照。以前,一間不到50平方米的泥土房,住著古如堅參一家7口人,狹窄擁擠、破敗簡陋的居住環境,催生出古如堅參對“安居”的渴望。
但麵對家裏的現狀,古如堅參一籌莫展。除去年邁的父母、2個(ge) 年幼的孩子,家裏隻剩下他、妻子和妹妹3個(ge) 勞動力。一整天的時間都花在放牧上,每天起早貪黑忙碌,也僅(jin) 僅(jin) 能維持一家人的溫飽。當時,古如堅參家裏一年的總收入不到6千元,“憑家裏的經濟收入,建新房是不可能了。”古如堅參說。
2006年開始,西藏自治區實施的以農(nong) 房改造、遊牧民定居和扶貧搬遷為(wei) 重點的農(nong) 牧民安居工程,幫助古如堅參一步步實現了“安居夢”。
“通過國家補貼和銀行貸款,當時我們(men) 一分錢沒出,就修起了現在住的這個(ge) 房子。”2008年,古如堅參對舊房子進行了修繕,並在一旁新建了兩(liang) 間60平方米的磚房,圍成了藏式獨家小院,“沒有政府實施的安居工程,我都不敢想能住上寬敞、明亮的新房子。”
黨(dang) 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同時也激勵著古如堅參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國家總是能從(cong) 我們(men) 最需要關(guan) 心和解決(jue) 的問題入手,為(wei) 我們(men) 帶來福音,我堅信隻要跟著黨(dang) 的步伐走,我們(men) 的日子就會(hui) 越過越好。”
追逐“小康夢”
2012年6月,隨著普保鎮多爾格村牧業(ye) 經濟合作社的成立,古如堅參一家的生活迎來了轉機。
合作社成立之初,古如堅參就將家裏的47頭犛牛、113隻綿羊、19隻山羊全部以牲畜入股的方式參與(yu) 合作社運營;同時,他和妻子還申請在合作社擠奶、放牧,以勞力入股。“以前自家放牧,耗費的精力多,經濟效益還小;現在,加入合作社後,不但能通過牲畜入股分紅,投入的勞力還能增加收益,致富有了門路,我和妻子幹起活來也更有勁了。”古如堅參說。
隨著合作社的效益不斷增加,古如堅參一家每年的收入也不斷提升。2019年,古如堅參這個(ge) 4口之家總收入近10萬(wan) 元,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
“這些家具都是加入合作社後逐漸添置的,現在家裏的硬件設施基本完善!”說到此,古如堅參發出了爽朗的笑聲。整齊擺放的彩電、冰箱、消毒櫃等電器,別致的藏式餐桌、茶幾、座椅等家具,讓整個(ge) 屋子顯得溫馨而舒適。
麵對越來越好的生活條件,古如堅參說:“我會(hui) 把握現在的機遇,靠自己的雙手踏踏實實做事,為(wei) 美好的生活打下更堅實的物質基礎。
伴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古如堅參一家在闊步“小康夢”的路上,走得鏗鏘有力。
築建“未來夢”
胸中有知識,勝過手中有財寶。在不斷“富起來”的過程中,古如堅參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
從(cong) 以前的大家庭分離出來,現在作為(wei) 一個(ge) 4口之家的當家人,古如堅參決(jue) 心改變下一代的成長環境,把窮根徹底斬斷。
“我們(men) 祖祖輩輩沒文化、沒技術,隻能靠勞力賺辛苦錢,我不想孩子們(men) 走我們(men) 的老路,過著靠天吃飯的苦日子。現在好了,有‘三包’政策、助學貸款等好政策,孩子們(men) 迎來了受教育的好機會(hui) 。”在兩(liang) 個(ge) 孩子到了適齡入學階段時,古如堅參義(yi) 無反顧地將他們(men) 送到了學校。現在,大女兒(er) 斯塔白姆在那曲市高級中學上高一,小兒(er) 子秋英占堆在日喀則市職業(ye) 技術學校讀書(shu) 。
“等孩子參加工作了,我們(men) 打算再買(mai) 一輛車,去拉薩就更方便了,隨時都可以吃到各式各樣的食物,也能盡情地在拉薩的龍王潭公園裏跳舞,還能經常去羅布林卡裏散步看動物……”暢想著未來的好日子,古如堅參樂(le) 滋滋的,“我們(men) 還要去祖國更多的地方,親(qin) 眼見見平時在電視裏看到的大都市。”
提及未來,古如堅參坦言擁有健康的身體(ti) 才是最重要的。在交談中,記者了解到,現在,古如堅參一家正在改變著傳(chuan) 統的飲食習(xi) 慣,平時都會(hui) 刻意降低油脂等攝入量,注重飲食結構,養(yang) 成了健康的飲食習(xi) 慣。
“我們(men) 村大棚裏種了蘿卜、菜瓜、黃瓜、上海青等蔬菜,我們(men) 不用出遠門就能吃到新鮮的蔬菜。現在我們(men) 每餐葷素搭配,身體(ti) 健康了,生病也少了。”古如堅參感歎道,“有了健康的身體(ti) ,才能更長久地享受這個(ge) 愈加美好的世界啊!”
古如堅參一家奮進在小康路、致富路、幸福路上,在追夢、築夢、圓夢的實踐中,不懈努力,堅定著對美好生活的信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幫助殘疾人就業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落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格外關心殘疾人這個特殊困難的群體,明確強調,“中國有幾千萬殘疾人,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詳細] -
脫貧增收,西藏商務在行動!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商務廳結合商務工作特點,西藏自治區商務廳以邊貿、電商等工作為重點,推動農牧民培訓和轉移就業。[詳細] -
從“等靠要”到“帶富人”
波密縣鬆宗鎮的卓瓊、秦祥書夫婦,過去和其他村民一樣,除了地裏“刨”出來的一點兒糧食,並無其他生活來源。[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