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拉薩達孜區現代農業產業園 托起群眾致富小康夢

範江英 發布時間:2020-07-28 09:00:00來源: 拉薩晚報

  眼下正是各類果蔬成熟的季節,在拉薩市達孜區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裏,菜瓜和黃瓜迎來了收獲期,工人們(men) 穿梭於(yu) 溫室大棚中,采摘成熟的黃瓜。阿珍是邦堆村五組村民,在園區裏已經工作兩(liang) 年多了,從(cong) 家庭主婦轉變為(wei) 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阿珍不僅(jin) 為(wei) 家庭增加了收入,還實打實地學會(hui) 了果蔬種植技術。

  “我以前是邦堆鄉(xiang) 的貧困戶,通過淨土公司這個(ge) 平台在達孜區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就業(ye) 。不僅(jin) 一個(ge) 月有4800元工資,同時也學會(hui) 了種菜技術,相信靠自己的努力往後的日子會(hui) 越來越好。”阿珍說。

  達孜區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位於(yu) 達孜區邦堆鄉(xiang) 邦堆村,總投資1.25億(yi) 元,占地麵積2500畝(mu) ,主要劃分為(wei) 無公害蔬菜、瓜果、苗圃等9個(ge) 產(chan) 業(ye) 化示範區。園區以促進產(chan) 業(ye) 增效、群眾(zhong) 增收為(wei) 目標,做大做強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依托龍頭企業(ye) 和基層科技特派員的帶動作用,全麵支持和服務有種植意願的建檔立卡戶,為(wei) 他們(men) 提供種苗、技術指導、培訓等一條龍服務,讓建檔立卡戶快速掌握設施農(nong) 業(ye) 種植技術,幫助其解決(jue) 銷路問題,讓他們(men) 安心種植。

  和阿珍一同在達孜區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工作的普布卓瑪是2018年從(cong) 唐嘎鄉(xiang) 搬遷過來的易地扶貧搬遷群眾(zhong) 。離開了故土家園,46歲的普布卓瑪在達孜區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不僅(jin) 就了業(ye) ,還重新以另一種身份——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回到了她所熱愛的土地。“以前在家種地全靠祖輩相傳(chuan) 的經驗,產(chan) 量靠天意,哪有什麽(me) 科學種植的理念,現在我們(men) 在這裏種蔬菜不僅(jin) 有科技人員進行實地培訓,還能接受內(nei) 地老師的網上培訓,我們(men) 婦女在種植技術方麵也有了更多的自信!”普布卓瑪高興(xing) 地說。

  “我們(men) 園區共吸納本地群眾(zhong) 30餘(yu) 人,包括建檔立卡戶和三岩片區群眾(zhong) 17人。在實現當地群眾(zhong) 就近就業(ye) 的同時,幫助他們(men) 掌握種植技術,從(cong) 而進一步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據達孜淨土公司總經理赤列卓嘎介紹,達孜區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結合拉薩市“菜籃子”工程,不斷延伸主導產(chan) 業(ye) 鏈條,逐步形成了現代特色農(nong) 業(ye) ,2019年年產(chan) 值達到2000萬(wan) 元,每年解決(jue) 勞務輸出1.5萬(wan) 人次左右,平均每人每年增收3500元左右。

  下一步,達孜區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將加強科技研發應用,引進新技術,大力種植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農(nong) 作物,進一步推進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讓更多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轉型成為(wei) 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共建美好家園 拉薩在路上

    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一座小小的廁所,體現的正是民生的幸福指數,也是反映一個城市文明的窗口,提升廁所品質是創建文明城市的重要舉措,是反映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重要標誌。[詳細]
  • 搬出來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W020200727536458061398.jpg
    西藏自治區林芝市米林縣羌納鄉西嘎門巴村的村民從林芝市墨脫縣甘登鄉魯古村和果登村搬遷至米林縣,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西嘎門巴村村民生活條件逐漸改善。[詳細]
  • 藏東新城:瀾滄江畔的“致富園”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藏東新城已然崛起,昌都新區結合實際大力發展扶貧產業,成為當地農牧民群眾的“致富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