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創客”加速鄉村遊複蘇助力村民脫貧致富
“疫情有所緩解之後,我這兒(er) 的民宿幾乎每天都能訂滿。”正在院落裏設計裝飾的郭晨慧笑著說。她的家鄉(xiang) 在內(nei) 蒙古自治區察哈爾右翼後旗前進村,過去以種植業(ye) 為(wei) 主,村民生活清貧。
郭晨慧前些年從(cong) 北京辭職返鄉(xiang) 創業(ye) ,通過與(yu) 村集體(ti) 簽訂采購包銷協議,精心包裝、推介當地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助力800戶貧困戶增收。
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紅火起來以後,今年她又跨界辦起了旅遊民宿,帶動上百名村民就業(ye) 。“利用本地特色資源開民宿,每年能吸引很多遊客,再將農(nong) 產(chan) 品做成飯菜供遊客品嚐,更好地推動了村產(chan) 業(ye) 發展。”
隨著各地深入踐行“兩(liang) 山”理念,美麗(li) 鄉(xiang) 村吸引遊客走進綠水青山,也吸引了一批創業(ye) 者返鄉(xiang) ,加速複蘇的鄉(xiang) 村旅遊業(ye) 成為(wei) 他們(men) 施展才能的舞台,也有效帶動了鄉(xiang) 親(qin) 們(men) 脫貧致富。
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返鄉(xiang) 投身鄉(xiang) 村旅遊創業(ye) ,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政策扶持、社會(hui) 各界的共同推動。
7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提升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示範基地帶動作用 進一步促改革穩就業(ye) 強動能的實施意見》,提出引導社會(hui) 資本和大學生創客、返鄉(xiang) 能人開展“互聯網+鄉(xiang) 村旅遊”等創業(ye) 項目。
日前,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國家發改委等15部門印發《關(guan) 於(yu) 做好當前農(nong) 民工就業(ye) 創業(ye) 工作的意見》,提出加大對住宿餐飲、文化旅遊等行業(ye) 的針對性政策扶持,推動休閑觀光、健康養(yang) 生、農(nong) 事體(ti) 驗等鄉(xiang) 村旅遊業(ye) 態發展,吸納返鄉(xiang) 農(nong) 民工就地就近就業(ye) 。
打造全域旅遊、建設美麗(li) 鄉(xiang) 村、發展綠色產(chan) 業(ye) ……各地借助政策紅利,依托自身生態資源優(you) 勢和文化特色,將鄉(xiang) 村旅遊作為(wei) 產(chan) 業(ye) 發展的突破口,助力脫貧攻堅。
在秦嶺深處的陝西省柞水縣,政府出資整村改造,組織村民學習(xi) 廚藝和接待禮儀(yi) ,昔日偏僻的多個(ge) 小山村如今華麗(li) 轉身為(wei) “高人氣”旅遊景點。
漫步於(yu) 柞水縣旅遊小鎮終南山寨,可以看到時尚民宿沿街而立,特色工藝品店鱗次櫛比,人流如織的小吃街上吆喝聲此起彼伏。
2019年,柞水縣共接待遊客1015萬(wan) 人次,帶動了3500餘(yu) 戶貧困戶增收,還吸引了一大批年輕人返鄉(xiang) 創業(ye) 。
在陝西“茶鄉(xiang) ”平利縣,當地將發展綠色產(chan) 業(ye) 作為(wei) 工作重點,先後建成16個(ge) 千畝(mu) 茶葉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形成了融“登茶山、遊茶園、采茶葉、購茶品、賞茶藝”為(wei) 一體(ti) 的特色鄉(xiang) 村遊線路,帶動2100餘(yu) 人返鄉(xiang) 創業(ye) 、就業(ye) 。
前院開店、後院住人。在安康市石泉縣後柳鎮,72個(ge) 易地搬遷戶閑置房“變身”72行作坊,竹編店、陶藝館、榨油坊,一家家特色鮮明的“創客小店”吸引著南來北往的遊客。
如今,鄉(xiang) 村遊創業(ye) 形式正日益多元化,創客們(men) 從(cong) 非遺、電商、康養(yang) 等方麵著手,形成“百花齊放”的創業(ye) 氛圍,有效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農(nong) 民增收。在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龍縣,村民毛選平憑借掌握的布依族服飾製作、手工刺繡等傳(chuan) 統技藝,今年初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成立了文旅公司,為(wei) 30多名繡娘提供就業(ye) 崗位和增收渠道。
在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擂鼓鎮南華村,為(wei) 了給遊客帶來更好的體(ti) 驗,當地民宿經營者正忙著針對不同遊客群體(ti) 開發新菜品,並增加了露營小站、親(qin) 子樂(le) 園等配套設施。
今年26歲的退伍軍(jun) 人朱先榮,2018年在家鄉(xiang) 江西省安遠縣雙芫鄉(xiang) 合頭村創辦了木藝工作室,他發布的現場手作短視頻播放量已突破2800萬(wan) 次,“吸粉”5萬(wan) 多人。
受疫情影響,村裏的木耳等農(nong) 產(chan) 品一度滯銷,朱先榮便幹起了直播帶貨,一個(ge) 星期就賣出10多萬(wan) 元農(nong) 產(chan) 品。他說:“希望將更多的創意變成手工藝品,借助互聯網幫助鄉(xiang) 親(qin) 們(men) 銷售農(nong) 產(chan) 品,帶動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轉移就業基地建設助力農牧民轉移就業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西藏華泰龍礦業開發有限公司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通過有力措施助力農牧民轉移就業。[詳細] -
挪出“窮窩”奔富路——在雪域高原傾聽“小康聲音”
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是許多地方深度貧困的重要原因。[詳細] -
西藏:住進新房子,過上新生活
為了讓這些極高海拔地區的貧困牧民走上致富路,西藏自治區統一部署,分期分批集中把這些牧民遷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