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新生”的西藏卡地村

王淑 王媛媛 發布時間:2020-09-23 08:56:00來源: 新利平台

  新利平台訊 這幾天,家住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卡地村的紮宗家很熱鬧。她的女兒(er) 尼瑪拉姆結婚了,村裏人都帶上酒水前來祝賀。

  這是紮宗一家入住新家後的大喜事,值得好好慶賀。“我們(men) 原來住在察瓦龍鄉(xiang) ,是2018年9月14日搬過來的。”坐在自家寬敞明亮的客廳裏,紮宗和兒(er) 子次登向我們(men) 講述了屬於(yu) 卡地村的“新生”故事。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卡地村村民紮宗在自家門口 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卡地村一角 攝影:王淑

  位於(yu) 怒江幹熱高山峽穀地帶的原卡地村,距離察瓦龍鄉(xiang) 49公裏。不到50公裏的距離,騎摩托車需要兩(liang) 個(ge) 小時。“雨季時,幾乎都沒有路。”次登說,村裏通摩托車也是前幾年的事,以前去鄉(xiang) 裏都是走路。

  山體(ti) 滑坡等地質災害頻發,水源嚴(yan) 重匱乏,土地肥力不足……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養(yang) 不活這方土地的人,隻得另謀出路。

  2017年,當地決(jue) 定通過易地扶貧搬遷的方式將卡地村整村搬遷至交通方便、氣候適宜的下察隅鎮。搬遷前,村裏組織每戶代表前往遷入地參觀。“我們(men) 家是委托表哥過來看的,大家回來以後都說好,我們(men) 就主動申請搬過來。”

  賣掉家裏的牛羊,處理好地裏的莊稼,收拾好家當細軟,紮宗一家跟另外44戶搬遷戶一起住進了新的卡地村。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卡地村村民搬遷前的居住環境 圖片由卡地村村委會(hui) 提供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卡地村村民搬遷前的交通環境 圖片由卡地村村委會(hui) 提供

  茂密森林掩映中,一片占地近80畝(mu) 的台地上,修建起45棟藏式民居以及曬壩、廁所、牲畜棚圈等附屬設施。他們(men) 不用擔心下雨時房屋漏雨,也不用發愁地裏收不了多少莊稼,更不用走路去鎮上。

  住進110平方米的新房,紮宗一家開始了在新卡地村的生活。學漢語、結交新朋友、騎著摩托車去相距15公裏的下察隅鎮采購生活用品……他們(men) 不斷地適應並融入新環境。

  現在,紮宗一家學會(hui) 了種植水稻和采摘茶葉,次登也時常在周邊通過打工提高家庭收入。“我們(men) 原來就種點玉米,上山采蘑菇,家庭年收入不到3萬(wan) 元。現在家庭年收入有近5萬(wan) 元。”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卡地村村民在玉米地裏忙碌 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卡地村一角 攝影:王媛媛

  更讓卡地村人期待的是,村裏206.8畝(mu) 茶園開始試摘茶葉了。接下來,村裏還要繼續發展村集體(ti) 經濟,通過引進企業(ye) 開辦茶廠,就地加工,讓村民獲得更大收益。

  這個(ge) 生活了兩(liang) 年的地方,次登覺得“呀咕嘟”(很好)。對於(yu) 未來,他們(men) 還有更多期許。那些期許,如同森林裏不斷生長的樹木,見證著屬於(yu) 卡地村的更多喜事。(新利平台 記者/王淑 王媛媛)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70年,看今日昌都巨變

    2016年以來,昌都市累計減貧3.8萬戶19.4萬人,1127個貧困村退出,11縣(區)全部實現脫貧摘帽,有史以來第一次基本消除絕對貧困。[詳細]
  • 高山茶葉富農家

    羅布次仁並不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1991年從錯那縣覺拉鄉覺拉村來勒門巴民族鄉務工時,與當地姑娘喜結連理後定居於此。[詳細]
  • 藏東脫貧影像:為家鄉建設“添磚加瓦”

    (社會)(1)藏東脫貧影像:為家鄉建設“添磚加瓦”
    在西藏昌都市八宿縣西巴安置點,縣委縣政府建立水泥磚廠,為搬遷到這裏的11個鄉鎮的65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了學習和就業的平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