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走近西藏僜人的小康生活:“翻了個筋鬥雲”

王淑 王媛媛 發布時間:2020-09-23 09:00:00來源: 新利平台

  新利平台訊 寬敞整潔的村道兩(liang) 旁是黃色牆體(ti) 、“茅草”樣式屋頂的民居,眼前不時出現的還有水稻、玉米以及不知名的花草和農(nong) 作物。這裏是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新村,也是遠近聞名的人口較少族群僜人的聚居地。

  日前,記者來到這裏,在新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金夏和村委會(hui) 主任達永華的帶領下走近他們(men) 的小康生活。

  “跟過去貧窮的生活相比,現在的生活真是如同孫悟空翻了個(ge) 筋鬥雲(yun) 。”金夏的話語幽默風趣,透露著村裏巨大的變化。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新村民居 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新村村委會(hui) 主任達永華在自家門口 攝影:王媛媛

  《察隅縣誌》記載:僜人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1954年,關(guan) 於(yu) 族稱問題曾征求過當地僜人代表人士的意見,他們(men) 說自己是“登”。在僜語裏“美登”是窮人意思,是與(yu) “莫化”即富人相對的稱呼,因而當時漢語稱他們(men) 為(wei) “登人”。由於(yu) 是族稱,對“登”字加上單人旁,寫(xie) 作“僜”。

  43歲的達永華是在新村出生長大的。“老一輩人住在山裏,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達永華說,僜人中一般由婦女負責種玉米、雞爪穀等農(nong) 作物,男子要去密林中狩獵。“地都是刀耕火種出來的,產(chan) 不了多少農(nong) 作物。”

  1967年,新村建成,達永華的父輩們(men) 也從(cong) 密林深處遷居到河穀台地。住進了新居,有了新的土地,他們(men) 不再以狩獵為(wei) 生。這個(ge) 新村也從(cong) 過去十幾戶人家發展到現在的71戶287人。

  在達永華的記憶裏,新村的變化是家門口的村道和家裏幾經修葺的房屋以及家庭收入。

  “村裏的道路,以前都特別窄。趕個(ge) 牛都要把木頭板子圍起的圍欄給推開,有的地方人要側(ce) 著身子才能過去。”2015年,寬闊的村道修建完成。去年,道路再次硬化、拓寬。

  從(cong) 十多平方米的小房子到現在170平方米的新房,達永華家的住房條件不斷改善。“之前修葺房屋,政府給鐵皮,用於(yu) 屋頂裝修。2017年修建房屋時,國家給了15萬(wan) 補助。家家戶戶房子特別好。”

  2016年人均純收入3289元;2017年人均純收入6832.3元;2018年人均純收入7495.33元;2019年人均純收入33525.98元。達永華家牆上張貼的明白卡,見證著這個(ge) 五口之家的變化。達永華說,家裏的收入除了銷售部分農(nong) 作物外,還通過茶園務工、就近務工、參與(yu) “僜家樂(le) ”經營、采集林下資源等增收。

  提起村裏的收入,金夏很謙虛。“比起其他兄弟民族,我們(men) 還差一點點。”作為(wei) 新村的“掌家人”,金夏還想帶領大家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新村“僜家樂(le) ”裏,村民們(men) 準備手抓飯 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新村“僜家樂(le) ” 攝影:王媛媛

  采訪結束,已是下午兩(liang) 點。饑腸轆轆的我們(men) 走進村裏的“僜家樂(le) ”,品嚐僜人傳(chuan) 統美食手抓飯。

  綠色芭蕉葉鋪在竹編的盤子裏,輔以雞肉、野菜、辣椒以及當地特色的米酒佐餐,一時間,寬敞的飯廳裏寂靜無言,大家隻顧埋頭品嚐美食。

  2016年底,在廣東(dong) 省援藏工作隊察隅縣工作組的援助下,扶貧項目“僜家樂(le) ”建成營業(ye) ,由村裏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承包經營。

  2019年底承包“僜家樂(le) ”的紅偉(wei) 說,受疫情影響,來吃飯的客人比以往略少點,但今年“僜家樂(le) ”已經分紅了。“上半年,每戶分了1萬(wan) 多元,馬上又可以分1萬(wan) 多元了”。

  品嚐了手抓飯,沿著蜿蜒的道路,我們(men) 離開了新村。回望密林之下、稻田掩映的新村,金夏幽默風趣的話語、紅偉(wei) 真誠甜美的微笑駐進記憶。我們(men) 期待著下一次來到這裏,感觸新村裏的新變化。(新利平台 記者/王淑 王媛媛)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