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西藏昌都市解放七十年脫貧攻堅綜述:脫貧考場上的“藏東答卷”

萬慧 發布時間:2020-10-10 08:47:00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群眾(zhong) 藏曆年盛裝打扮齊聚一堂。


在鹽田的忙碌人民。


江達波羅古擇木刻技藝自治區級傳(chuan) 承人朗加。


芒康群眾(zhong) 在采摘葡萄。


丁青縣尺牘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丁青縣協雄鄉(xiang) 瓊那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貢覺縣阿旺綿羊群。


豐(feng) 收季節碩果累累。


卡若區達若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瓜果飄香……秋日的藏東(dong) 高原,分外迷人。

  麥曲河畔,察雅縣的蘋果熟了,紅彤彤的蘋果散發著誘人的清香;藏東(dong) 西南,洛隆縣的糌粑飄香,糌粑廠內(nei) 熱火朝天生產(chan) 忙;大山深處,西藏昌都市類烏(wu) 齊縣紮西次措成立的創業(ye) 就業(ye) 基地,帶動全縣貧困婦女就業(ye) 增收;茶馬古道上,芒康縣加它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江措拿起畫筆,勾勒起“脫貧花開節節高”的美麗(li) 畫卷……

  回望砥礪奮進的脫貧攻堅之路,昌都踏石留印、抓鐵有痕——

  截至2019年底,全市累計減貧3.84萬(wan) 戶19.46萬(wan) 人,貧困村退出1127個(ge) ,11縣(區)全部實現脫貧摘帽,有史以來第一次消除絕對貧困。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大考場上,昌都市廣大幹部群眾(zhong) 勠力同心、眾(zhong) 誌成城,為(wei) 78萬(wan) 康巴兒(er) 女交上了一份令人滿意的“藏東(dong) 答卷”。

  “一麵旗幟”——黨(dang) 建引領聚合力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打贏脫貧攻堅戰,關(guan) 鍵在於(yu) 堅持黨(dang) 的領導。

  “作為(wei) 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我一定不負眾(zhong) 望,堅決(jue) 帶領群眾(zhong) 打贏脫貧攻堅戰。”2016年,接過丁青縣當堆鄉(xiang) 精準扶貧工作負責人“接力棒”的普瓊,便立下“軍(jun) 令狀”,誓與(yu) 群眾(zhong) 共奮鬥。

  麵對當堆鄉(xiang) 貧困發生率高達21.24%的重任,普瓊一上任,便迅速深入到35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家中,逐戶開展走訪活動,與(yu) 百姓促膝長談,詳細了解他們(men) 的生活狀況及當前存在的困難等情況,深入分析致貧原因,並現場為(wei) 其脫貧致富支招。

  為(wei) 實現“造血式”扶貧,普瓊為(wei) 當堆村綜合養(yang) 殖園確立了“合作社+農(nong) 戶”的運營模式,進一步規範園區管理,並擴大養(yang) 殖規模。在他的帶領下,2018年底,當堆鄉(xiang) 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39%,取得了脫貧攻堅的階段性勝利。

  除了充分發揮黨(dang) 員幹部在助力全市脫貧攻堅戰中了解民意、助民發展的作用外,昌都市還著眼於(yu)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的實際需要,堅持拓寬選人渠道,重點從(cong) 政治素質好的致富帶頭人、大學生村官、民族團結模範家庭、村教村醫黨(dang) 員等中精準選拔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

  “作為(wei) 一名農(nong) 牧民黨(dang) 員,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讓村裏所有人都過上好日子!”芒康縣莽嶺鄉(xiang) 下莽嶺村黨(dang) 員傑材是一名村醫,他在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奉獻給這個(ge) 願望的同時,也贏得了群眾(zhong) 的良好口碑。

  在全市精準選拔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的浪潮下,傑材於(yu) 2017年10月被任命為(wei) 下莽嶺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從(cong) 此,他便挑起了帶領村民治窮致富的重擔,開展了一係列脫貧致富的工作……

  在昌都,像普瓊和傑材這樣的黨(dang) 員幹部還有2481名,他們(men) 深入到全市11縣(區)的各個(ge) 村(居)擔任村(居)黨(dang) 支部第一書(shu) 記,為(wei) 脫貧攻堅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撐。

  為(wei) 持續把“精兵強將”輸送到黨(dang) 建扶貧主陣地,昌都市還提拔使用了1544名工作成績突出的優(you) 秀扶貧幹部,發展了2500餘(yu) 名黨(dang) 員致富帶頭人。他們(men) 在脫貧攻堅一線,幫助村(居)“兩(liang) 委”班子理清發展思路,發展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業(ye) 、特色種養(yang) 業(ye) 、休閑觀光農(nong) 業(ye) 和旅遊業(ye) 等村集體(ti) 經濟715個(ge) 。

  正因有無數黨(dang) 員幹部紮根一線、無私奉獻,緊緊擰成了“一股繩”,才匯聚起了最澎湃的脫貧攻堅合力。

  “兩(liang) 個(ge) 聚焦”——啃下脫貧“硬骨頭”

  李克強總理指出,“易地扶貧搬遷是打贏脫貧攻堅戰、提升特困地區民生福祉的重點關(guan) 鍵。”

  然而,麵對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一方水土養(yang) 不活一方人”的實際,如何把“兩(liang) 不愁三保障”落實到位?如何攻破深度貧困難題?聚焦這兩(liang) 大重點、難點問題,昌都市落細攻堅點位、集中優(you) 勢兵力,堅決(jue) 啃下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

  貢覺縣三岩片區素有“水在江中流,人在坡上住,地在山腰掛,畜在岩上放,一年忙到頭,收獲寥無幾”的說法,是典型的“一方水土養(yang) 不活一方人”的地區。為(wei) 攻克這座深度貧困堡壘,昌都市積極響應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作出實施三岩片區整體(ti) 跨市易地扶貧搬遷的重大決(jue) 策,幫助當地群眾(zhong) “挪窮窩”“拔窮根”。

  白瑪拉姆是貢覺縣克日鄉(xiang) 村民,2018年10月搬進了拉薩市經開區德吉康薩小區。“之前住的房子是土坯房,收入也不穩定,得益於(yu) 政府的好政策,我們(men) 搬了家,現在打工或者開店都方便多了,孩子也有了更好的教育和醫療條件,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白瑪拉姆說。

  第一批搬遷進來的桑卓早已適應了這裏的生活。現在,她在德吉康薩小區裏做保潔員,每個(ge) 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現在的工資收入完全負擔得起家裏的生活開支,有了國家的‘三包’政策,孩子上學都不用掏一分錢。”桑卓說,“小兒(er) 子在小區裏的幼兒(er) 園上學,每天接送孩子很方便。”

  八宿縣夏裏鄉(xiang) 、擁鄉(xiang) 、瓦鄉(xiang) ,俗稱“夏裏三鄉(xiang) ”。地處怒江沿岸,山高穀深,生產(chan) 資料匱乏,基礎設施滯後,交通極為(wei) 不便。為(wei) 此,八宿縣於(yu) 2015年底作出了“夏裏三鄉(xiang) ”整鄉(xiang) 搬遷的決(jue) 策部署。

  在家門口開的電焊鋪裏,瓦鄉(xiang) 的西嘎巴珍樂(le) 嗬嗬地說起自己搬遷後的生活變化——

  “自從(cong) 搬遷到白瑪鎮乃然村安置點後,我步行不到10分鍾就可抵達八宿縣客運站,而且這裏電力穩定充足,自來水集中供應,還有4G網絡全覆蓋。”

  “以前交通不便,醫療衛生條件差,生了病就隻能硬扛著,現在出門就能找醫生看病,孩子也能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讀書(shu) ,政府還免費給我們(men) 技能培訓,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

  西嘎巴珍告訴記者,如今的生活,有家有業(ye) 有幸福,易地扶貧搬遷讓她的生活實現了“一搬跨千年”的巨變。

  2016年以來,昌都市已累計投入資金62.02億(yi) 元,建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68個(ge) ,實現所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水電路訊網、科教文衛保”全覆蓋,並實施產(chan) 業(ye) 項目787個(ge) ,確保了每個(ge) 安置點配套1—2個(ge) 產(chan) 業(ye) 項目,每戶貧困戶家庭至少1人實現轉移就業(ye) 。

  全市1.9萬(wan) 戶9.9萬(wan) 貧困群眾(zhong) 搬進了新房、挪離了窮窩、改善了生活,廣大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走上了幸福美好的社會(hui) 主義(yi) 康莊大道。

  “三大支撐”——小康路上齊奮進

  在昌都市經開區,藍天聖潔產(chan) 業(ye) 是一張閃亮名片;類烏(wu) 齊縣以犛牛產(chan) 業(ye) 為(wei) 主導,“三萬(wan) 工程”撐起群眾(zhong) “脫貧路”;貢覺縣的阿旺綿羊遠近聞名,“旺”了一方百姓的“錢袋子”;芒康縣達美擁葡萄酒香飄高原,搭起百姓“致富橋”;洛隆縣糌粑“搖身一變”,變成百姓致富的“香餑餑”……

  脫貧不是目的,小康才是目標。為(wei) 鞏固脫貧成果,讓貧困群眾(zhong) 源源不斷增收,昌都市把產(chan) 業(ye) 增收作為(wei) 脫貧攻堅的主要途徑和長久之策,立足昌都資源稟賦、產(chan) 業(ye) 基礎和市場需求,圍繞“五大養(yang) 殖基地”和“七大種植基地”產(chan) 業(ye) 布局,創新采取“1+1+3”工作機製,按照“五個(ge) 一”產(chan) 業(ye) 發展原則,實行“334”產(chan) 業(ye) 扶貧投資模式和“四帶”增收模式,通過“四法”輻射帶動群眾(zhong) 持續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市開工產(chan) 業(ye) 項目787個(ge) ,完工652個(ge) ,累計到位投資68.69億(yi) 元,實現72965人脫貧。

  “雖然我脫貧了,但我不敢生病,隻要生場大病,再富有的人也能一朝致貧。”八宿縣珠巴村的強巴卓瑪說。

  如何防止“剛脫貧又返貧”,消除“因病因殘致貧”的頑疾,讓困難群眾(zhong) 脫貧道路上的“後顧之憂”越來越少?昌都市芒康縣給出了較好的回答——

  2017年,芒康縣率先建成健康信息化服務平台,參保群眾(zhong) 看病時直接刷卡就可在當地報銷醫療費用,且當日即可到賬。

  芒康縣嘎托鎮村民尼瑪次仁在昌都市協和醫院下鄉(xiang) 開展多項目全民免費體(ti) 檢中,被查出胃癌早期。在醫院的安排下,尼瑪次仁很快住院進行手術,按照“在市地級及以上定點醫療機構就醫所發生的住院費用在大病統籌基金中報銷70%”的政策報銷後,他一顆因擔心醫療費而懸著的心終於(yu) 放了下來。

  脫貧攻堅越深入,補齊“精神短板”問題也越重要、越緊迫。

  八宿縣吉達鄉(xiang) 拉然村均患有大骨節病的村民尼瑪和妻子洛鬆,不等不靠不要,在318國道線上的村口靠自己的智慧和雙手,經營起一個(ge) 小賣部,摘掉了貧困的帽子;洛隆縣新榮鄉(xiang) 拉加村原建檔立卡貧困戶阿旺曲達,勤學好做、敢於(yu) 實踐,成立菜籽油加工店,帶領村民走向致富道路……

  在昌都市深入開展“誌智雙扶”工作,實施“五個(ge) 覆蓋”工程的推動下,一批又一批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脫貧群眾(zhong) 閃亮登場。如今,“靠著牆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已經成過往,脫貧光榮、共奔小康已成共識。

  乘風破浪,決(jue) 勝在即。如今,78萬(wan) 康巴兒(er) 女正步履鏗鏘,攜手邁向全麵小康之路。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