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生命禁區”的果蔬奇跡

趙二召 發布時間:2020-10-20 10:04:00來源: 新利平台


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獅泉河鎮全景 攝影:金阿次仁


圖為(wei) 噶爾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種植的蔬菜 攝影:趙二召

  新利平台訊 走進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噶爾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一排排無土栽培的蔬菜新鮮可人,即將成熟的西紅柿掛滿枝頭,剛剛栽種的草莓苗生機勃勃。


圖為(wei) 噶爾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種植的蔬菜 攝影:趙二召

  阿裏地區平均海拔4500米,氣候幹旱寒冷,植物很難在這裏生長,因此被稱為(wei) “生命的禁區”。長期以來,阿裏地區的水果蔬菜長年依靠臨(lin) 近省市支援,加上路途遙遠,成本高昂。


圖為(wei) 噶爾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種植的蔬菜 攝影:趙二召

  針對群眾(zhong) “吃菜貴、品種少”的突出問題,近年來,阿裏地區先後投入資金9600萬(wan) 元,通過引進現代化的農(nong) 業(ye) 技術和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發展規模農(nong) 業(ye) ,極大方便了群眾(zhong) 生活。


圖為(wei) 噶爾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種植的蔬菜 攝影:趙二召

  “僅(jin) 僅(jin) 800多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可以出產(chan) 2萬(wan) 多斤的西紅柿。”園區技術員史培能說,目前整個(ge) 園區的產(chan) 量基本上可以滿足周邊群眾(zhong) 的日常需要。

  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產(chan) 業(ye) 園區走出了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的新路子。今年以來,園區已經帶動當地400多名群眾(zhong) 就業(ye) ,為(wei) 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帶來收入130多萬(wan) 元,為(wei) 鞏固提升脫貧成果貢獻了一份力量。


圖為(wei) 噶爾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種植的蔬菜 攝影:趙二召

  家住康樂(le) 新居的姆朗堅參自來到園區工作以來,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份兒(er) 工作,每天200元的工資他很滿意。“這裏工作離家非常近,可以就近照顧小孩。”姆朗堅參說,孩子正在上初中,一家人的生活很有盼頭。

  據了解,噶爾縣生態產(chan) 業(ye) 園區總麵積730畝(mu) ,集蔬菜花卉種植和畜禽養(yang) 殖為(wei) 一體(ti) ,全部配套設施於(yu) 2017年7月建設完成。


圖為(wei) 噶爾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種植的蔬菜 攝影:趙二召

  園區實行“公司+合作社+農(nong) 牧民”的合作模式,由企業(ye) 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以合作社為(wei) 組織單位,農(nong) 牧民提供勞力並參與(yu) 分紅。園區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提供就業(ye) 機會(hui) ,幫助群眾(zhong) 增收致富。(新利平台 記者/趙二召)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