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的果實最香甜——旦巴塔青的致富路
旦巴塔青的養(yang) 雞場(右)和正在修建的農(nong) 家樂(le) (左)。
旦巴塔青和妻子宗吉一起商量農(nong) 家樂(le) 的裝修。
宗吉在養(yang) 雞場收藏雞蛋。
旦巴塔青榮獲的各種榮譽證書(shu) 。
宗吉檢查學徒工拉姆的廚藝。
旦巴塔青承包修建的當地在建公路。
宗吉在茶館為(wei) 客人炒菜。 圖/文 記者 黃誌武 格桑倫(lun) 珠
初見旦巴塔青,是在他的飯店門口,這也是他們(men) 村唯一的飯店。由於(yu) 他正在處理工程上的事,我們(men) 在他飯店等了一會(hui) ,在等的過程中,也就和旦巴塔青的愛人宗吉聊了起來。
宗吉說:“他其實文化水平不高,才小學四年級就沒讀書(shu) 了,但是他踏實肯幹,什麽(me) 賺錢就幹什麽(me) ,早幾年一直在外麵做小本生意,做過廚師、賣過燒烤、賣過衣服。認識他之前,我是做導遊的,也會(hui) 做西餐,文化水平比他高多了,我主要是看上他踏實肯幹,頭腦靈活,我們(men) 在一起隻要肯努力,生活絕對不會(hui) 差。”
事實證明,宗吉的眼光不錯,現在他們(men) 兩(liang) 口子不光有養(yang) 雞場、飯店,還承包了村裏的公路修建工程,還有一家正在建設、投資600萬(wan) 元的農(nong) 家樂(le) 。
正在說話間,旦巴塔青回來了,記者在他寬闊的“豪宅”裏,聊起了他和宗吉兩(liang) 口子的創業(ye) 之路。
今年38歲的旦巴塔青,家住拉薩市堆龍德慶區乃瓊鎮波瑪村。他的人生經曆了兩(liang) 種不同的狀態。小時候,因家境貧寒,小學四年級他就不得不輟學回家,偶爾打打臨(lin) 工,更多的是幫家裏幹農(nong) 活。20歲時,不甘平庸的他,為(wei) 了闖出一番自己的天地,嚐試過很多不同的工作,當過廚師、賣過衣服,甚至在拉薩街頭擺過地攤。
現在,通過兩(liang) 人的共同努力,他們(men) 已是村裏的致富帶頭人,旦巴塔青回想起曾經走過的每一個(ge) 腳印,都成了他人生中寶貴的財富。
回憶起當廚師的那段日子,旦巴塔青感慨道,當時每月工資可以拿到5000到6000元不等,相當於(yu) 普通公職人員的待遇。在很多親(qin) 戚朋友看來,小學畢業(ye) 的他能拿到這麽(me) 高的工資,應該很知足了,應該踏踏實實地過日子。
但這時的旦巴塔青卻產(chan) 生了新的念頭。
2010年,偶然從(cong) 朋友那裏聽到養(yang) 藏雞能賺錢,旦巴塔青便“蠢蠢欲動”起來:自己何不學著養(yang) 養(yang) 藏雞?“自己對藏雞有一點了解,而且堆龍德慶區裏也有養(yang) 藏雞的,不會(hui) 也可以學。”有了這個(ge) 想法後,他便帶著在外打拚積攢下來的積蓄,回到了村裏,辦起了養(yang) 雞場。
萬(wan) 事開頭難。建了養(yang) 雞場後,旦巴塔青才發現,就自己那點積蓄根本不夠蓋一座雞舍。於(yu) 是他四處借錢,終於(yu) 湊了14萬(wan) 元把雞舍蓋好了,然後又馬不停蹄地開始找品種純正的藏雞雞苗。
“雖然那時候對藏雞了解一些,但離專(zhuan) 業(ye) 養(yang) 殖藏雞還有一段距離,所以也鬧過‘烏(wu) 龍’。剛開始那會(hui) 兒(er) ,我誤把普通白雞當成藏雞買(mai) 了回來,損失了好幾萬(wan) 塊錢……”回憶起創業(ye) 之初的艱難,旦巴塔青說,自己差點打退堂鼓。
通往成功的道路困難重重,但旦巴塔青卻沒有就此放棄。他著手到拉薩的養(yang) 雞場實地學習(xi) 養(yang) 殖技術,引進新的設備,慢慢掌握了技巧。期間,他還遇到了資金周轉不開等困難。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他申請到了扶持資金,使養(yang) 雞場順利地步入了正軌。“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是政府拉了我一把,我才有了今天的成績。”旦巴塔青充滿感激地說。
從(cong) 2012年開始,旦巴塔青每年都從(cong) 養(yang) 雞場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資金,給村裏的30戶貧困家庭送錢、送米、送油等。後來他意識到,要想讓這些貧困鄉(xiang) 親(qin) 真正走出貧困,還需幫助他們(men) 掌握一門真正的脫貧技術。為(wei) 此,2015年,旦巴塔青給每戶貧困戶送去了15隻雞苗,手把手教他們(men) 養(yang) 殖技術,鼓勵他們(men) 靠自己的雙手告別貧困。
2017年,在成為(wei) 波瑪村4組“雙聯戶”戶長後,旦巴塔青想得更多更遠了。他決(jue) 定把自己的廚藝也充分利用起來,在村裏開起了餐館,還免費教貧困戶做菜。
富裕起來的旦巴塔青目光遠不止此,在他的計劃中,除了餐館、承包工程,他還計劃利用當地的資源打造旅遊特色產(chan) 品,幫助帶動更多的鄉(xiang) 親(qin) 富起來。
他說:“我們(men) 村緊靠象雄梅朵景點,旅遊業(ye) 大有發展,搞農(nong) 家樂(le) 和民宿一定大有可為(wei) ,不僅(jin) 能自己致富,更能帶動老百姓致富。”
2020年,旦巴塔青將多年的積蓄400萬(wan) 元,外加貸款的200萬(wan) 元,在他家不遠處投資了一家農(nong) 家樂(le) ,現在農(nong) 家樂(le) 已初具規模,預計2021年正式營業(ye) 。
如果說養(yang) 雞場是旦巴塔青的原始積累,那麽(me) ,農(nong) 家樂(le) 必將是他騰飛的翅膀,旦巴塔青的創業(ye) 之路必將越走越好、越走越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菊花種植鋪就致富路
近年來,河北省邯鄲市涉縣發揮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優勢,因地製宜發展菊花種植和加工,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讓農民在家門口就業,提高經濟收入。[詳細] -
廣西柳州下陶村:發展“花經濟” 走出“美麗”致富路
三麵環山,紫荊繞村,九品香蓮,景色宜人……近年來,廣西柳州市柳北區石碑坪鎮下陶村以黨建為引領,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多措並舉發展“花經濟”,實現從“山坳村”到“紫荊花村”的蛻變。[詳細]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荒地變草地 帶動西藏農牧民增收致富
西藏日喀則南木林縣是典型的半農半牧區,由於生態環境脆弱,農牧業發展受到製約。近年來,當地積極開展種草活動,在改善土地荒漠化的同時,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