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貧困戶”到“小老板”:青海山區村民的致富路

韓世花 孫睿 發布時間:2020-11-03 09:35:00來源: 中新網

“貧困戶”到“小老板”:青海山區村民的致富路
圖為(wei) 王昌祿正在檢查豬棚。海東(dong) 市平安區古城回族鄉(xiang) 角加村黨(dang) 支部供圖

  初冬的清晨,溫暖的陽光灑在青海省海東(dong) 市平安區角加村的每一寸土地,山坳裏的煙囪升起了炊煙。村民們(men) 已經開始一天的勞作,有的拿著鐵鍁往地裏走,有的拿著掃把打掃房前屋後的環境衛生,“王老板”也開始他忙碌的工作。

  “王老板,忙著呢,這兩(liang) 天尕(小)豬娃都咋樣啊,飼料還能供應一段時間吧,不行這幾天我們(men) 再聯係一下,讓他們(men) 再送一次,眼看天涼了,得提前做好入冬準備。”說話間,角加村第一書(shu) 記魏忠已經進入豬棚。

  “是啊書(shu) 記,我這兩(liang) 天也想著多進點飼料,還要到獸(shou) 醫站買(mai) 點獸(shou) 藥,最近就不出欄仔豬了,我想這個(ge) 冬天自己多養(yang) 點,明年清明節前後賣出去,我自己也能多掙點兒(er) 錢。”正在打掃豬圈的“王老板”對魏忠說。

  魏忠口中的“王老板”名叫王昌祿,原是角加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已變成村裏有名的養(yang) 豬專(zhuan) 業(ye) 戶,大家都叫他“王老板”。

  說起王昌祿的過往舊事,簡直是天上和地下,判若兩(liang) 人。王昌祿是家中老大,自小患小兒(er) 麻痹症,導致腿部殘疾。曾經村裏人都叫他“懶漢”。

  “現在的我也是個(ge) 有夢想的人。以前村裏的大人小孩都叫我‘王大頭’,是脫貧好政策不僅(jin) 讓我摘掉‘窮帽’,還摘掉了‘懶漢’的綽號,我真心感謝政府的好政策。”說起這幾年的變化,王昌祿很是激動。

  魏忠介紹,但自從(cong) “精準扶貧”政策實施以來,王昌祿利用殘疾人創業(ye) 資金2萬(wan) 元和互助資金貸款2萬(wan) 元了修起了新式豬圈,從(cong) 當初的6頭發展到現在的存欄60頭,除去飼料等成本,每年淨增收2萬(wan) 元以上。

  從(cong) 仔豬接生、防疫、哺乳到喂食、進藥、銷售,王昌祿從(cong) 不馬虎,仔豬成活率越來越高,仔豬從(cong) 剛開始賣給本村和周邊村鎮後,又賣到湟中縣、祁連縣,廣闊的仔豬繁育市場帶給王昌祿更大的希望,逐漸王昌祿的養(yang) 豬產(chan) 業(ye) 不斷擴大,隨之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王氏養(yang) 豬法”。

  王昌祿脫貧致富的同時,也帶動了同村5戶13人從(cong) 事養(yang) 豬產(chan) 業(ye) 發展,並無償(chang) 提供養(yang) 殖技術、服務指導等,如今越來越多的村民回村跟著他養(yang) 豬。

  2016年,王昌祿抱養(yang) 了因父母意外事故雙亡、無人撫養(yang) 的侄女王貴梅,經過幾年的撫養(yang) ,王貴梅進入青海藝術學校就讀,這帶給他更大的動力和信心。

  “我要繼續努力,撫養(yang) 我的侄女長大成人,做一個(ge) 對社會(hui) 有用的人。”王昌祿說。

  對於(yu) 王昌祿的變化,魏忠深有感觸,“雖然王昌祿自小經受病痛折磨導致殘疾,但在扶貧幹部們(men) 的鼓勵支持下,使他始終對生活保持著一顆樂(le) 觀、獨立、進取的心,並通過自身勤奮努力,實現了脫貧致富。王昌祿的蛻變也給村裏更多的脫貧戶樹立了物質脫貧和精神脫貧的典型示範。”

  2019年,王昌祿被青海省海東(dong) 市平安區委區政府評定為(wei) “脫貧光榮戶”,他的致富曆程也得到青海省殘聯的關(guan) 注,成為(wei) “身殘誌堅奮鬥者”的典型。

  王昌祿說:“我雖然是個(ge) 殘疾人,但我從(cong) 不認為(wei) 自己是弱者,我要克服身體(ti) 殘疾行走不便的許多困難,堅定信心致富奔小康,不拖後腿。”

  目前,角家村11戶脫貧戶像王昌祿一樣努力耕作、辛勤勞動,過上了脫貧致富的生活。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