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借“文化硬實力” 雲南少數民族地區走出別樣脫貧路

古文兆 發布時間:2020-11-05 14:56:00來源: 中新社

  “拉祜拉祜拉祜喲,快樂(le) 拉祜人,拉起手來圍起圈,心兒(er) 貼著心……”無論太陽東(dong) 升,還是夕陽西下,位於(yu) 中緬邊境雲(yun) 南省瀾滄縣的老達保村,總會(hui) 響起動聽的歌曲《快樂(le) 拉祜》。村民們(men) 邊唱邊跳,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

  這是近年頻頻見於(yu) 報端的一個(ge) 拉祜村寨。吸引記者、學者、官員和眾(zhong) 多觀眾(zhong) 的是這裏的“文化扶貧”實踐與(yu) “原生態”的民族風演出。

  演出組織者“快樂(le) 拉祜演藝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脫貧發展委員會(hui) 宣傳(chuan) 委員張紮啊最近有些愁眉不展,“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來寨子裏旅遊的人少了很多!”

  起始於(yu) 2013年的這家本地拉祜族人組合的演藝有限公司年收入在100萬(wan) 元(人民幣,下同)左右。“我們(men) 按季度分紅。90%以上的村民都有參與(yu) 表演,都可以分到錢。”

  數據顯示,目前,老達保村已演出原生態民族歌舞730餘(yu) 場次,接待遊客12萬(wan) 餘(yu) 人次,受邀外出表演200餘(yu) 場次。2019年末,老達保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已達11240元。

  這種獨有的文化演出為(wei) 這個(ge) 原本貧困的村莊注入脫貧動力。不久前,這個(ge) 村寨的脫貧故事還入選聯合國“中國脫貧成就展”。

  作為(wei) 多民族國家,中國的14個(ge) 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680個(ge) 縣中,有371個(ge) 地處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占比超過50%。由於(yu) 自然和曆史原因,少數民族地區一直是中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擁有25個(ge) 世居少數民族的中國雲(yun) 南省,全省129個(ge) 縣市區,其中一度有88個(ge) 屬於(yu) 國家級貧困縣。

  中新社記者在雲(yun) 南少數民族地區釆訪時發現,眾(zhong) 多縣市鄉(xiang) 鎮緊緊圍繞和利用民族文化資源,走出“文化+旅遊”“非遺+產(chan) 業(ye) ”的別樣脫貧路。

  如今,雲(yun) 南大地上的白族紮染、傣族剪紙、阿昌族戶撒刀等兼具實用和審美功能的少數民族傳(chuan) 統技藝、產(chan) 品,已隨著電商營銷和便利的物流走出大山,走向外麵的世界。

  據不完全統計,雲(yun) 南全省民族文博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衍生品生產(chan) 銷售企業(ye) 已發展到7000多家,年銷售額超過80億(yi) 元。

  而此間“幾乎每周、每月都會(hui) 輪番上陣的傳(chuan) 統火把節、潑水節、摸你黑節、目瑙縱歌節等民族節慶,亦成為(wei) 雲(yun) 南最具號召力的廣告!”雲(yun) 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工作人員李玥琦頗為(wei) 自豪。

  文化學者、雲(yun) 南大學教師伍奇認為(wei) ,傳(chuan) 承和弘揚民族文化這種“造血式扶貧”方式相比“輸血式扶貧”,更能獲得當地民眾(zhong) 的心理認同,也有利於(yu) 鞏固脫貧成果,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

  “中國在脫貧攻堅進程中較好地解決(jue) 了少數民族地區的傳(chuan) 統文化留存和傳(chuan) 承這一世界性難題。而且,民族文化已成為(wei) 這些民族賴以脫貧致富的持續驅動力。這是中國給世界減貧事業(ye) 貢獻的寶貴經驗。”伍奇稱。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