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昌都市類烏齊縣走出致富“牛”路子
我們(men) 要走訪的藏家犛牛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yu) 2014年9月,位於(yu) 西藏自治區昌都市類烏(wu) 齊縣桑多鎮紮西貢村的生態工業(ye) 園區,海拔3810米。
在絲(si) 絲(si) 細雨中,我們(men) 走進這家麵積很大的廠區,廠房上方“藏家犛牛”四個(ge) 銀色大字及藍綠色的徽標十分醒目。
兩(liang) 個(ge) 年輕人帶領我們(men) 向車間走去,一個(ge) 是瘦高的湖北人高克武,他是該公司的經理;另一個(ge) 高大壯實的青年叫李發寶,他是類烏(wu) 齊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
這個(ge) 占地40畝(mu) ,建築麵積8000平方米的加工基地,擁有一條年加工3萬(wan) 頭犛牛肉的標準化冷鮮肉生產(chan) 線,和一條年產(chan) 300噸犛牛肉休閑食品生產(chan) 線。
高克武向我們(men) 介紹道:“類烏(wu) 齊縣有3個(ge) 育肥基地,共投資1700萬(wan) 元。犛牛主要是放養(yang) 狀態,4月份把犛牛趕上山放牧,10月底趕下來出欄。去年我們(men) 年產(chan) 值達到了4000餘(yu) 萬(wan) 元,今年預計達到6000萬(wan) 元。”
“根據協議,我們(men) 從(cong) 群眾(zhong) 手裏收購體(ti) 重600斤以上的公牛,按51%的出肉率計算,相較外麵的市場他們(men) 每頭牛可以多賣500元左右,還額外支付500元的內(nei) 髒費和50元的運費,這樣每頭牛群眾(zhong) 就會(hui) 多賣1000元,算是讓利於(yu) 民。”高克武算的這筆賬,也是群眾(zhong) 心裏的明白賬。
除此而外,高克武介紹說,類烏(wu) 齊縣采取委托幫扶的運作模式,委托公司直接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170戶,公司在采購一些農(nong) 牧特色物品時也會(hui) 從(cong) 這些建檔立卡戶家裏購買(mai) ,以增加貧困群眾(zhong) 的收入。
廠區從(cong) 加工車間到速凍庫、保鮮庫,都是連接在一起修建的。其中屠宰區就占200平方米,屠宰設備2017年底上線,屬於(yu) 國內(nei) 比較先進的生產(chan) 線。
“現在的牛肉比以前傳(chuan) 統宰殺的牛肉品質要好很多,直接防止了牧區易發生的包蟲病。加工工藝也發生了變化,牛肉精細化分割後,每斤可以賣90到100元。”高克武說,通過標準化、無菌化的生產(chan) 過程,對肉質部位的細節處理,將犛牛肉進行分類產(chan) 銷,可以實現犛牛肉價(jia) 值最大化。
藏家犛牛股份有限公司現有長期工31人,隨著品牌紅利開始顯現,各種製度完善,職工福利待遇跟上來了,工人也更有信心,許多人都留了下來,嘎鬆丁增就是其中之一。
29歲的嘎鬆丁增來自紮西貢村,屬於(yu) 17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的一戶。他家有5口人,父母都已年邁,過去家裏窮,也沒幾頭犛牛,一家人時常為(wei) 溫飽發愁,自從(cong) 成了公司的員工,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我以前什麽(me) 都不會(hui) ,日子過得很難。後來參加人社局舉(ju) 辦的藏家犛牛股份有限公司農(nong) 牧民犛牛肉生產(chan) 加工專(zhuan) 業(ye) 技術培訓後,經考核正式被公司聘用。這裏包吃包住,每月還有3000多元工資,年底還有5000元分紅,算是有了穩定收入。”
通過自己的努力,嘎鬆丁增還被提為(wei) 犛牛肉分割車間的班長,成為(wei) 了公司骨幹。
“每年公司最忙的一個(ge) 月,我父親(qin) 和一些村民也會(hui) 來公司做零工,一天掙300多元,一個(ge) 月大約有1萬(wan) 元的收入。這讓我們(men) 全家生活有了保障,也摘掉了貧窮的帽子。”他對現在的境況很滿足。
為(wei) 充分發揮犛牛產(chan) 業(ye) 的帶動作用,類烏(wu) 齊縣以種草養(yang) 畜加工為(wei) 抓手,不斷做大做強“三萬(wan) 工程”,打造了種草、養(yang) 畜、加工、銷售的扶貧產(chan) 業(ye) 鏈模式。李發寶特意解釋了一下:“‘三萬(wan) 工程’就是指萬(wan) 畝(mu) 飼草基地建設、萬(wan) 頭犛牛育肥基地建設、百萬(wan) 斤犛牛肉加工基地建設。這裏麵每一個(ge) 環節都是相關(guan) 的。”
原來,類烏(wu) 齊縣用“以獎代補”的形式,來提高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種草的積極性,正是因為(wei) 飼草源頭有了保證,“萬(wan) 頭犛牛育肥基地建設”以及“百萬(wan) 斤犛牛肉加工基地建設”才順利推進。
“群眾(zhong) 現在積極性可高了,全縣有1100餘(yu) 戶參與(yu) 了飼草料種植,其中建檔立卡戶280戶,大家都采用房前屋後種植與(yu) 集中連片種植相結合的方式,每戶能實現增收2000元以上。”李發寶說。
從(cong) 2016年“類烏(wu) 齊犛牛肉”成功申報為(wei) 國家地標產(chan) 品,到2019年初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等6部委認定類烏(wu) 齊縣犛牛為(wei) 中國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優(you) 勢區,類烏(wu) 齊犛牛已成為(wei) 類烏(wu) 齊縣乃至藏東(dong) 地區最響亮的牧業(ye) 品牌。
(作者單位:《西藏人文地理》雜誌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昌都市類烏齊縣升級犛牛產業 企業裏走出“新牧民”
在西藏昌都市類烏齊縣濱達鄉央宗犛牛育肥基地,28歲的向巴饒丁正在為牛棚裏的犛牛補喂飼草。2018年,育肥基地投產,在央宗村招聘了7名牧民作為產業工人。 [詳細] -
西藏類烏齊:犛牛產業升級惠及當地農牧民
在西藏昌都市類烏齊縣濱達鄉央宗犛牛育肥基地,28歲的向巴饒丁正在為牛棚裏的犛牛補喂飼草。[詳細] -
住房變遷實現安居夢 攜手奔小康
2004年,恩達村村民從山坡上集中搬遷到山坡下的國道邊,建起了類烏齊縣第一個小康示範村,成為該縣的門戶和名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