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四川涼山持續發力攻克貧困“堡壘” 多措並舉迎脫貧“大考”

嶽依桐 發布時間:2020-11-16 15:59:00來源: 中新網

四川涼山持續發力攻克貧困“堡壘”多措並舉(ju) 迎脫貧“大考”
昭覺縣涪昭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智能玻璃溫室大棚內(nei) 。 園區供圖 

  將寬敞明亮的新房打掃幹淨,送孩子到社區幼兒(er) 園上學後,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城北感恩社區居民吉克麽(me) 子洛拿起針線來到民俗文化廣場,與(yu) 繡娘們(men) 一起為(wei) 襪子繡上精致的花紋。每繡好一雙,她都能獲得20元工錢。氣溫日漸寒冷,但這位36歲的彝族婦女卻覺得日子越過越火熱。

  搬出大山、住進新房、子女教育得到保障、通過手藝增收……吉克麽(me) 子洛生活的變化隻是四川堅持啃貧困“硬骨頭”成效的縮影。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即將結束,作為(wei) “主戰場”之一的四川已全麵完成易地扶貧搬遷配套設施建設、住房和飲水安全掃尾工程,進入查漏補缺、迎接摘帽驗收階段。

越西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城北感恩社區。 何浠 攝
越西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城北感恩社區。 何浠 攝

  據悉,2018年來,四川先後出台《關(guan) 於(yu) 精準施策綜合幫扶全麵打贏涼山州脫貧攻堅戰的意見》《關(guan) 於(yu) 深入落實綜合幫扶涼山州脫貧攻堅政策的若幹工作措施》等,以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力度助涼山脫貧攻堅。截至2020年7月底,四川已實際為(wei) 涼山新增扶貧資金282億(yi) 元,遠超出3年新增扶貧資金超200億(yi) 元的計劃。

  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頭號工程”,住房安全是脫貧最直觀的標誌。據涼山州扶貧開發局介紹,涼山已累計完成新建安全住房19.5萬(wan) 套,其中易地扶貧搬遷住房7.44萬(wan) 套,全州所有貧困戶安全住房保障率已達100%。

昭覺縣涪昭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 園區供圖 攝
昭覺縣涪昭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 園區供圖

  對於(yu) 易地扶貧搬遷的貧困民眾(zhong) 而言,搬得出、還要穩得住,產(chan) 業(ye) 和就業(ye) 是關(guan) 鍵。近年來,涼山因地製宜大力發展培育高山蔬菜基地、中藥材基地、特色生態養(yang) 殖基地、產(chan) 業(ye) 加工園區等,將產(chan) 業(ye) 發展作為(wei) 貧困人口穩定脫貧、持續增收的基石。同時,四川下大力氣建設涼山交通基礎設施,連通每一個(ge) 村莊的硬化路、盤山修建的公路、飛越天塹的高速公路、穿越大山深處的鐵路等,讓這裏的特色產(chan) 品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世界。

  在昭覺縣涪昭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6000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溫室大棚後,標準化種植大棚整齊排列,水培、霧培等科技化栽培模式讓土地畝(mu) 產(chan) 量不斷增加。土地流轉、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利潤分紅、在園區務工的工資……談起多種收入來源,昭覺縣好穀村村民吉勒阿呷喜上眉梢。“過去我家年收入不過萬(wan) 餘(yu) 元,現在一年下來能賺五六萬(wan) 元。”

喜德縣一學校內(nei) ,孩子們(men) 露出開心的笑容。 爾古木三 攝
喜德縣一學校內(nei) ,孩子們(men) 露出開心的笑容。 爾古木三 攝

  “一人務工,全家脫貧”。2018年開始,涼山對外出務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勞動力實行就業(ye) 穩崗補助和交通補助,解決(jue) 民眾(zhong) 外出務工的後顧之憂。2020年上半年,全州輸出就業(ye) 農(nong) 村剩餘(yu) 勞動力93.16萬(wan) 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14.18萬(wan) 人。同時,涼山還開發保潔、綠化、護林員等公益性崗位累計達24308個(ge) 。

  一項技能、一門手藝能助力貧困民眾(zhong) 更好實現就業(ye) 。電工、焊工、砌築、家政服務、彝繡、烹飪等各類就業(ye) 技能培訓班在涼山“遍地開花”。2016年9月起,僅(jin) 喜德一縣就實現170個(ge) 村每月兩(liang) 期就業(ye) 技能培訓班全覆蓋,至今該縣已開展培訓15000餘(yu) 期。

  經過烹飪技能培訓,喜德縣冕山鎮小山村村民皮特友則已經熟練掌握了回鍋肉、水煮肉片等多道川菜的做法,拿到了專(zhuan) 業(ye) 機構頒發的廚師證。這位今年31歲的彝族漢子說,隨著當地旅遊業(ye) 逐步發展,自己想開一家農(nong) 家樂(le) ,吃上“旅遊飯”,給家人帶來更好的生活。

喜德縣冕山鎮舉(ju) 辦的廚師培訓班上,老師正在示範回鍋肉的做法。 爾古木三 攝
喜德縣冕山鎮舉(ju) 辦的廚師培訓班上,老師正在示範回鍋肉的做法。 爾古木三 攝

  安居樂(le) 業(ye) 的同時,教育扶貧為(wei) 涼山孩子插上了逐夢的翅膀,有效地阻斷了貧困代際傳(chuan) 遞。通過“學前學會(hui) 普通話”行動,彝族娃再也不怕聽不懂老師用普通話講課。目前,該行動已覆蓋涼山州3895個(ge) 幼兒(er) 園(幼教點),惠及29.96萬(wan) 名學前兒(er) 童。與(yu) 此同時,通過“9+3”免費教育計劃,22658名涼山學生在四川多地職業(ye) 技術學校就讀。

  3年前,受益於(yu) “9+3”免費教育計劃的喜德縣洛乃格村村民阿爾五各從(cong) 涼山民族師範學校畢業(ye) 。畢業(ye) 後,她毅然選擇回到家鄉(xiang) ,成為(wei) 一名小學語文老師。“知識能夠改變的涼山孩子的命運,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能讓他們(men) 更勇敢、更有底氣地去追求夢想。”

  隨著移風易俗不斷開展,涼山貧困民眾(zhong) 在過上越來越好的生活的同時,也逐步告別“看不見的貧困”。過去,彝族村民之間存在攀比的陋習(xi) 。婚喪(sang) 嫁娶時,殺幾十頭牛“充場麵”的情況比比皆是,辦一場婚事可能會(hui) 掏空家底,甚至因此負債(zhai) 累累,使得脫貧致富“開倒車”。

  2016年以來,昭覺縣解放鄉(xiang) 火普村開始實施“道德積分”舉(ju) 措,村幹部定期到村民家檢查,從(cong) 環境衛生、愛老敬老、鄰裏互助等方麵進行打分。1分等於(yu) 1元人民幣。村民可從(cong) 村中的“道德銀行”將錢取出,也可用積分到商品齊全的“雄鷹基金超市”換取等值的生活用品。

  火普村村民吉地爾子家裏多件小電器都是用“道德積分”換取的。分類垃圾桶放在門口,清掃工具靠在門後,在“道德積分”的激勵下,打掃衛生已成為(wei) 這家人乃至全村居民每日的必修課。“去年我家掙了752分,今年要爭(zheng) 取掙800分!”年近六旬的吉地爾子笑道。

  無數動人的脫貧故事在涼山州不斷上演,打贏這一場艱難的“戰役”非一日之功,更不是僅(jin) 靠一地、一人之力。四川省製定《涼山州脫貧攻堅綜合幫扶工作隊選派管理實施方案》,2018年新選派3500多名幫扶幹部,與(yu) 原有的5700多名幫扶幹部深耕大涼山;督戰問責貫穿脫貧攻堅全程,截至今年6月底,涼山各級督戰作戰力量發現並幫助整改問題4114個(ge) 。

  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即將結束,剩下的問題都是最難啃的“硬骨頭”。返貧致貧風險較大、移風易俗任重道遠、易地搬遷後續發展較難等問題,仍是涼山脫貧攻堅亟待補齊克服的難題。而四川,正一鼓作氣、不勝不休地發力,隻為(wei) 交出這場“大考”中最好的答卷。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