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文化扶貧在行動:四川篇】北川縣唐家山村:從“救命樹”到“感恩茶”,古羌茶拓寬致富路

吳曉 發布時間:2020-11-11 16:17:00來源: 新華網

  “地震發生時我在山上,沒站穩就倒了下去。一株連根拔起的老茶樹擋在我身後,我才保住了性命。”如果不是在“5·12”汶川大地震中被老茶樹所救,吳紅或許不會(hui) 走上製茶之路,唐家山村的脫貧致富之路也將會(hui) 是另一種書(shu) 寫(xie) 方式。

  吳紅是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唐家山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她還有另外幾個(ge) 身份——北川羌族自治縣羌茶手工製作技能大師、綿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羌茶手工製作傳(chuan) 承人、振興(xing) 茶葉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12年前那場地震中,吳紅雖然僥(jiao) 幸獲救,但丈夫與(yu) 兒(er) 子卻在地震中遇難,留下了女兒(er) 與(yu) 她相依為(wei) 命。

  “地震改變了我的價(jia) 值觀。看著從(cong) 全國各地過來幫助我們(men) 的誌願者,我當時就下定決(jue) 心要像他們(men) 一樣,幫助身邊的人。”看著在地震中損毀嚴(yan) 重的老茶園,想起那株救下自己的老茶樹,這個(ge) 隻有1米5個(ge) 頭的婦女做出了一個(ge) 大膽的決(jue) 定:恢複老茶園,發展手工製茶,帶領老百姓一起脫貧致富。

  在當地,隨處可見百年老茶樹,家家戶戶都會(hui) 炒茶,但不成規模也沒有形成產(chan) 業(ye) 鏈。吳紅認為(wei) 茶樹救了她,她要做“感恩茶”。

  但是,創業(ye) 初期卻並非一帆風順。

  “我去勸村民入股,但大家一聽我的想法都不肯出錢。他們(men) 認為(wei) 之前從(cong) 沒看過我做茶,懷疑我不得行。”走投無路之下,吳紅拿出丈夫和兒(er) 子的撫恤金,創辦了振興(xing) 茶葉合作社。“這筆錢本來是要留給女兒(er) 讀書(shu) 的。當時我就發誓一定要幹出個(ge) 名堂來,不然對不起逝去的親(qin) 人。”

  通過農(nong) 業(ye) 局,吳紅聯係上了北川第一批手工製茶師傅,學習(xi) 如何製茶。2010年12月,隻有5名股東(dong) 的北川振興(xing) 茶葉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創辦成立。

  “第一年我們(men) 隻生產(chan) 了幾十斤茶,通過愛心人士的幫助,銷路慢慢地打開了,合作社也逐漸走出了困境。”吳紅說,現在合作社已經增長到了104戶,其中29戶貧困戶。據了解,貧困戶的產(chan) 業(ye) 扶持周轉金每戶一萬(wan) 元入股合作社,合作社每年給貧困戶分紅1000元,直接帶動了29戶貧困戶脫貧增收。吳紅還將製茶技藝毫無保留地傳(chuan) 授給農(nong) 戶,在她的帶領下合作社越做越大。2019年,合作社茶產(chan) 量達到了5000斤。

  從(cong) 開始的5戶發展到現在的104戶,從(cong) 幾十斤茶到5000多斤茶,合作社帶動大水、岩羊、景家等村致富668戶,恢複古茶樹1500餘(yu) 畝(mu) 。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