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苗鄉”脫貧記:巧使“三板斧”斬窮根 換窮貌
“養(yang) 兒(er) 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曾經流傳(chuan) 在重慶渝東(dong) 南地區的這句俗語,形象地詮釋了武陵山區的落後與(yu) 窮苦。彭水縣,是武陵山連片扶貧開發區的重要板塊、重慶全市7個(ge) 革命老區和貧困程度最深的4個(ge) 縣之一。今年2月,彭水正式退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該縣115個(ge) 貧困村全部銷號,28859萬(wan) 貧困戶117654萬(wan) 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11月9日,由重慶市委統戰部、重慶市民宗委、中新社重慶分社共同主辦的“武陵山鄉(xiang) 美·齊力奔小康——聚焦重慶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暨民族團結進步新風貌”主題采訪活動啟動,第一站走進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竟變為(wei) 現實。”中共彭水縣委書(shu) 記錢建超聊起七年脫貧路如是感慨。彭水有苗族、土家族等34個(ge) 少數民族,其中苗族人口有30多萬(wan) 人,是重慶唯一以苗族為(wei) 主、全國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少數民族自治縣,是重慶的苗鄉(xiang) 、中國的苗鄉(xiang) 、世界的苗鄉(xiang) 。近年來,在國家和社會(hui) 各界的支持下,彭水圍繞“民族、生態、文化”三大特色,堅持聚焦抓產(chan) 業(ye) 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設施扶貧、黨(dang) 的建設“五個(ge) 著力”,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用“繡花”功夫推動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
實施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chuan) 遞
“我們(men) 的貧困人口中,有三分之一都是因學致貧。2012年以前,彭水每年能夠考上重本的隻有200餘(yu) 人,通過建立教育資助體(ti) 係,彭水的下一代基本上都能夠接受高中以上的教育,每年考上重本的人數都能增加一倍左右。”錢建超感到最自豪的是這些年教育扶貧工作取得的成效。在他看來,孩子才是彭水的未來,要真正斬斷窮根,關(guan) 鍵還是抓教育。
為(wei) 破解因貧困失學、因厭學輟學、因災中斷學、因殘不便學“四大難題”,彭水建立分段資助、控輟保學、臨(lin) 時救助、送教上門“四大機製”,同時,大力實施農(nong) 村學校“特色崗位教師”“全科教師”培養(yang) 計劃,推進農(nong) 村學校改薄、縣城學校擴容,全縣所有貧困家庭適齡兒(er) 童均接受義(yi) 務教育。截至目前,共累計資助貧困家庭學生429634人次,發放資助金45941.65萬(wan) 元。全縣義(yi) 務教育適齡學生入學率100%。
“現在老百姓提到自己的子女,都非常的自豪。”錢建超介紹,2019年該縣普通高考重本上線人數917人,本科合計上線2548人,高考升學人數逐年提升,全年在校大學生達2萬(wan) 餘(yu) 人,更多貧困家庭子女通過教育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抓設施扶貧,補短板促鄉(xiang) 村振興(xing)
“過去的彭水以道路為(wei) 主的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落後,貧困和閉塞導致當時的人們(men) 思想觀念相對封閉,彭水需要‘走出去’。”錢建超說,以前彭水農(nong) 村道路顛簸、房屋破舊、煮飯燒柴、飲水靠天,2013年剛到彭水的他看到這樣的貧困現狀,就堅定一定要做好開放事業(ye) ,讓彭水的幹部和群眾(zhong) 多到發達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學一學。
“要致富先修路”。近年來,彭水加快推進農(nong) 村水、電、路、通訊、房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危房改造動態清零行動,持續推進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新建“四好農(nong) 村路”7000餘(yu) 公裏,彭水90%以上的村民小組都有通暢的道路,另外不到10%達到通達標準。30萬(wan) 農(nong) 村群眾(zhong) 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jue) ,4G網絡覆蓋率均達100%。村民基本實現了“小車開進來、走路不濕鞋、吃水不用抬、煮飯不用柴”和“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的新生活。
抓產(chan) 業(ye) 扶貧,讓“糧袋子”變為(wei) “錢袋子”
道路等基礎設施的改善,讓彭水當地老百姓的意識觀念發生了很大改變。但是要讓老百姓真正脫貧致富還要依靠產(chan) 業(ye) 的發展。
錢建超介紹,彭水擁有民族風情濃鬱,自然生態優(you) 美,文化曆史悠久三大特色。近年,在中央外辦、國家民委、中聯部、民盟中央和山東(dong) 聊城的定點幫扶和支持,和社會(hui) 各方力量的共同參與(yu) 下。彭水圍繞“民族、生態、文化”三大特色,把遊客、技術引進彭水,走出了一條以旅遊為(wei) 支柱的產(chan) 業(ye) 發展道路,帶動老百姓脫貧致富。
目前,彭水已擁有1個(ge) 5A、3個(ge) 4A和3個(ge) 3A景區。其中,彭水阿依河5A級景區榮獲全國5A級景區品牌100強。3.2萬(wan) 多人通過發展旅遊業(ye) 實現了就近就地就業(ye) ,7500多戶貧困戶實現了增收。今年1—10月,共接待遊客2598.1萬(wan) 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32.1億(yi) 元,特別是國慶長假接待遊客147.8萬(wan) 人次,旅遊綜合收入6.36億(yi) 元位居渝東(dong) 南第一。
此外,通過引進新的培植技術和加大產(chan) 品加工和市場開發力度,夯實生態農(nong) 業(ye) 基礎。因地製宜發展紅薯、烤煙、畜禽養(yang) 殖及中藥材等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nong) 業(ye) ,健全完善利益聯結機製,推進“一村一品”產(chan) 業(ye) 培育行動,每個(ge) 貧困村均有1—2個(ge) 穩定增收產(chan) 業(ye) 。從(cong) 2012年到2019年,彭水地區生產(chan) 總值由85億(yi) 元增至222.28億(yi) 元、增長近2倍,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cong) 5960元增至12370元,增長1倍多。
錢建超算了一筆賬,以紅薯產(chan) 業(ye) 為(wei) 例,過去傳(chuan) 統紅薯種植每畝(mu) 產(chan) 量大約3000斤左右,近些年通過培育新的高澱粉紅薯,每畝(mu) 產(chan) 量可達5000至6000斤。紅薯全產(chan) 業(ye) 鏈的年收入達到了5到6億(yi) 元。此外,烤煙產(chan) 業(ye) 年收入實現5億(yi) 元,畜牧業(ye) 年產(chan) 值17億(yi) 元。真正讓老百姓的“糧袋子”轉化成為(wei) 了“錢袋子”。
“脫貧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錢建超表示,下一步彭水將把重心轉移到鞏固成果、防止返貧致貧方麵,落實“四個(ge) 不摘”要求,完善“兩(liang) 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動態清零機製,持續推進全麵脫貧與(yu) 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有機銜接。聚焦“打造文旅融合發展新標杆,建設綠色創新發展新高地、人與(yu) 自然和諧宜居新典範”目標,高質量建設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態特色宜居城、生態旅遊目的地、生態產(chan) 業(ye) 發展區、生態文明示範縣,高水平打造“世界苗鄉(xiang) ·養(yang) 心彭水”,讓彭水生態環境越來越美,經濟發展越來越好,百姓生活越來越幸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逾300種“山貨”昆明展銷 初冬春城熱力助脫貧
麵條、大洋芋、七彩花生、苦蕎、青花椒、烏龍米、土蜂蜜……逾300種來自烏蒙山、紅土地的東川脫貧攻堅農副產品15日“組團”進城,在昆明城中心的農貿市場搞起“展銷活動”。[詳細] -
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宗措村:產業發展忙 脫貧奔小康
從西藏日喀則市區出發,車行兩個多小時,翻過海拔4500米的衝拉山,再行駛兩個多小時,定日縣尼轄鄉宗措村到了。一排排羊舍裏,成群的崗巴羊長得壯實。正在忙活的村民,臉上洋溢著笑容。[詳細] -
西藏拉薩市城關區17個脫貧攻堅項目年底將完工
近日,記者從西藏拉薩市城關區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獲悉,截至10月31日,城關區共實施19個脫貧攻堅統籌整合資金實施項目(調整後),涉及資金7936.95萬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