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西藏拉薩市淨土產業集團:加大產銷對接 破解致富難題

發布時間:2020-11-24 08:56:00來源: 拉薩日報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五年來,西藏拉薩市淨土產(chan) 業(ye) 集團加大產(chan) 銷對接,著力打造產(chan) 銷互助平台,開辟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新天地”,在“買(mai) 難”“賣難”間架起橋梁,打破產(chan) 品銷售壁壘,破解群眾(zhong) 致富難題,探索出了一條優(you) 質、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特色新路子。

  林周縣甘曲鎮卡多村的蔬菜大棚種植基地現已成為(wei) 當地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也是產(chan) 業(ye) 扶貧的主力軍(jun) 。提起該蔬菜大棚的快速發展,其負責人唐誌勇深有感觸。“我們(men) 的蔬菜大棚有105棟,占地麵積120畝(mu) ,目前與(yu) 市淨土產(chan) 業(ye) 集團簽訂了合同,發展‘訂單農(nong) 業(ye) ’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決(jue) 了銷售難的問題。”唐誌勇說,“蔬菜大棚的發展也為(wei) 當地村民提供了良好的就業(ye) 機會(hui) ,平均每天每人有150元的收入,帶動了群眾(zhong) 經濟收入的穩定增長。”

  走進該蔬菜大棚種植基地,一片片翠綠映入眼簾,大棚裏種植的上海青、蘿卜、青筍、白菜等蔬菜長勢喜人,當地村民在大棚內(nei) 忙著采摘蔬菜,處處洋溢著豐(feng) 收的喜悅。卡多村村民羅珍告訴記者:“在這裏工作離家近,工作時間也比較自由,還能兼顧到家裏,一個(ge) 月有三四千元的收入。”

  近年來,市淨土產(chan) 業(ye) 集團通過“訂單農(nong) 業(ye) ”模式,帶動農(nong) 牧民增收成效顯著。在甘丹曲果鎮的鵬搏產(chan) 業(ye) 園,種植的中藥材黃芪已進入收獲期,因其品相好、品質優(you) 、銷路廣,當地村民感受到豐(feng) 收喜悅的同時,也和羅珍一樣吃上了“產(chan) 業(ye) 飯”,在家門口安心掙錢。

  走進鵬搏產(chan) 業(ye) 園,記者看到采挖出來的藥材堆滿園區,在微風吹拂下散發出沁人心脾的藥香。黃芪種植負責人正在和當地村民一起,對曬幹的黃芪進行分揀初加工,園區內(nei) 熱火朝天,一片忙碌景象。“我們(men) 在2018年開始試種黃芪,現種植規模已達900餘(yu) 畝(mu) 。除了黃芪外,還種植了當歸、黨(dang) 參。在種植前期我們(men) 進行了監測,發現林周縣的土質和水質特別適合這三種中藥材的生長,通過國家權威部門檢測,我們(men) 所種植的藥材藥效成分都略高於(yu) 內(nei) 地優(you) 質的種植基地。”黃芪種植相關(guan) 負責人吳江波告訴記者,“截至目前,中藥材的種植已帶動周邊村民創收達7500人次,累計發放工資75萬(wan) 元。”

  數據顯示,五年來,市淨土產(chan) 業(ye) 集團在尼木縣、空港新區等縣(區)以“訂單農(nong) 業(ye) ”模式種植推廣有機藜麥產(chan) 業(ye) ,累計種植藜麥8524畝(mu) 。

  按照每斤8元的價(jia) 格收購藜麥原料370.5噸,惠及1878戶20707人;在蔬菜訂單方麵,市淨土產(chan) 業(ye) 集團整合全市周邊各縣(區)蔬菜大棚2134棟,約3000畝(mu) ,以保底的價(jia) 格簽訂產(chan) 銷合同49份,實現訂單式生產(chan) ,確保農(nong) 戶收益,解決(jue) 菜農(nong) 銷售後顧之憂,助推大棚蔬菜產(chan) 業(ye) 規模化發展,惠及菜農(nong) 580戶1478人。此外,在今年9月22日至今,市淨土產(chan) 業(ye) 集團累計采購犛牛2100頭,銷售牛肉294噸,犛牛活體(ti) 采購涉及當雄縣、尼木縣、曲水縣、達孜區等縣(區)……一串串亮眼的數據,匯聚成為(wei) 一股強大的淨土力量,彰顯了國企的使命、責任與(yu) 擔當。

  五年來,拉薩市淨土產(chan) 業(ye) 集團工作亮點紛呈。“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們(men) 將以現代農(nong) 業(ye) 為(wei) 主要抓手,在未來的三年內(nei) 打造3000畝(mu) 循環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基地,做到豬、雞、牛、果蔬等全覆蓋,可以解決(jue) 大學生就業(ye) 50餘(yu) 人,促進群眾(zhong) 直接就業(ye) 200人。”市淨土產(chan) 業(ye) 集團副總經理袁春元說,“同時,我們(men) 還計劃與(yu) 尼木縣、曲水縣、林周縣打造10個(ge) ‘公司+基地+農(nong) 戶”的生產(chan) 基地,為(wei) 現代農(nong) 業(ye) 循環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