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甘肅扶貧路上的“臨時一家人”:為柴米油鹽更為美好生活

發布時間:2020-11-24 15:51:00來源: 中新網

甘肅扶貧路上的“臨(lin) 時一家人”:為(wei) 柴米油鹽更為(wei) 美好生活
近日,甘肅平涼市靜寧縣餘(yu) 灣鄉(xiang) 張溝村,工行幫扶隊成員幫助農(nong) 戶搬蘋果。 李亞(ya) 龍 攝

  “有些貧困戶都住上了小洋樓。”吳新民自2018年3月任甘肅平涼市靜寧縣餘(yu) 灣鄉(xiang) 張溝村第一書(shu) 記、幫扶工作隊隊長以來,在扶貧路上組建了“臨(lin) 時一家人”,為(wei) 村民和“家人”柴米油鹽奔波。“雖然已經脫貧,還要想辦法持續增收,過上美好生活。”

  張溝村自2013年以來共納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0戶245人,屬於(yu) 深度貧困村。經過近年政府和相關(guan) 單位幫扶,至2019年底,剩餘(yu) 貧困戶1戶4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52%,實現整村脫貧退出,目前,已經全麵脫貧。

圖為(wei) 扶貧路上“臨(lin) 時一家人”準備午餐。 魏建軍(jun)  攝
圖為(wei) 扶貧路上“臨(lin) 時一家人”準備午餐。 魏建軍(jun) 攝

  “耕地麵積1800畝(mu) ,人均2.3畝(mu) ,果園麵積1600畝(mu) ,人均1.15畝(mu) ,其中掛果園1400畝(mu) ,幼園200畝(mu) ……”在調研中,每到一戶,吳新民都要將貧困戶的需求情況詳細記錄在隨身攜帶的“民情日誌”上,能解決(jue) 的問題力求得到解決(jue) ,無法解決(jue) 的反饋給村上和鄉(xiang) 上。

  在每次入戶走訪中,吳新民都要認真查看貧困戶家庭條件,存下他們(men) 的電話號碼,把自己的姓名和手機號碼留給貧困戶,並告訴他們(men) ,有困難就來找他。“對張溝村產(chan) 生足夠的信任感和歸屬感,把村民當‘自家人’,村民才不會(hui) 把自己當‘外人’。”他說。

  2019年下半年,作為(wei) 中國工商銀行靜寧支行副行長的吳新民,帶著媳婦一起去駐村了。因其妻子患病在身,需要人細心照顧,“帶著媳婦來駐村,既不會(hui) 耽誤工作,也能夠好好照顧她。”吳新民說,就這樣,妻子也成為(wei) 了扶貧“大家庭”裏的一員。

  同年6月,工行平涼分行客戶經理曹會(hui) 明帶著扶貧任務,也來到了張溝村,作為(wei) 大家庭的新成員,他在這一年半的時間裏,走遍了村裏挨家挨戶。因去年脫貧任務艱巨,幫扶隊成員幾乎每天都要加班,中午帶點幹糧,白天就幫農(nong) 戶在蘋果地裏忙活,晚上回來還得整理資料。

  “幫扶的6個(ge) 貧困戶,5個(ge) 是光棍。”曹會(hui) 明說,其中一個(ge) 69歲的單身漢,他每周都要過去幫其打掃衛生,收拾屋子。不過,這位“五保戶”單身漢,日常生活起居由住在鄰村的侄子照料,每周補給生活物資。“他一人住山溝裏,搬遷地不願去,工行還給他修建了兩(liang) 間新房。”

  在幫扶過程中,幫扶隊還製定了詳細幫扶措施,針對有勞動能力,無發展項目的幫扶戶,幫其尋找合適的項目,爭(zheng) 取小額貸款,助其創業(ye) ,或提供就業(ye) 信息;針對留守兒(er) 童戶,引領村幹部積極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並帶去學習(xi) 用品等。

  吳新民說,針對年老體(ti) 弱或因病致貧戶,他們(men) 走訪確定了“一對一”聯係戶,製作了便民聯係服務卡,積極協調相關(guan) 部門,幫助其辦理慢病卡,提高報銷比例,減輕貧困家庭的經濟壓力,針對供子女上學的致貧家庭,直接給予資金上的支持。

  因工作繁忙,幾個(ge) 大男人吃飯也成了問題。於(yu) 是,曹會(hui) 明把退休在家的妻子範曉燕也叫了過來。“在我印象中,農(nong) 村生活條件也不咋樣,我確實不想來。”範曉燕說,來了之後發現沒有想象中那麽(me) 艱苦,新村委會(hui) 寬敞明亮,“我現在還喜歡上了農(nong) 村生活。”

  作為(wei) 大家庭裏的“保姆”,範曉燕主要負責做飯,晚上抽空幫忙整理資料。她說,兒(er) 子在西安,一人在家也沒事,來這可協助老伴扶貧工作。鄉(xiang) 親(qin) 們(men) 很熱情,經常給他們(men) 送點自己種的蔬菜和水果。“朋友都說,你幹嘛跑農(nong) 村去?我說挺好的,你們(men) 來我當導遊。”

  曾經的貧困戶王喜紅以前家裏種洋芋,年收入隻有幾千塊錢,一家6口人“度日如年”。近些年,蘋果讓他家脫了貧致了富,後來不斷擴大規模,引進新品種,“現在每年存款也有十幾萬(wan) 元,新房子蓋起來了,錢袋越來越鼓了。”讓他自豪的是,家裏還安裝了地暖,和城裏一樣。

  在幫扶過程中,吳新民“大家長”率領的幫扶隊“五口人”,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們(men) 吃住在村裏,已成為(wei) 地地道道的“張溝村人”。如今的張溝村,硬化路通到家門口了,村集體(ti) 經濟壯大了……談及村裏的變化,大家覺得,最大的改變,就是鄉(xiang) 親(qin) 們(men) 沒有了“等靠要”思想,主動賺錢的欲望更強了。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