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大山駐村見聞】魚兒盡情遊

發布時間:2020-11-25 08:57:00來源: 新利平台

  【編者按】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記者唐大山來到金沙江畔的藏東(dong) 朱巴龍鄉(xiang) 駐村。愛好文學的他看到了什麽(me) 、聽到了什麽(me) 、有何感悟,《大山駐村見聞》將給你展示一幅幅康巴大地的發展變化圖景,描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們(men) 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圖為(wei) 金沙江漁業(ye) 增殖放流現場 攝影:唐大山

  近年來,漁政部門在一些江河地段進行增殖放流已成常態。

  今年夏天,我有幸目睹了一次漁業(ye) 增殖放流全過程。牽頭單位是西藏自治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增殖放流地點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朱巴龍鄉(xiang) 朱巴龍村村委會(hui) 前的金沙江邊,放流魚類是短須裂腹魚和四川裂腹魚。


圖為(wei) 魚苗 攝影:唐大山

  我蹲在塑料袋旁,觀察這兩(liang) 種魚的幼苗。它們(men) 約兩(liang) 指長,長條形,看起來和我家鄉(xiang) 的魚兒(er) 無異,實質上差別很大。首先是生活環境不同。放流魚生活的水溫較低,短須裂腹魚喜歡在河川急流中戲耍。在了解它們(men) 之前,我曾對著濁浪翻滾的金沙江麵感慨,雖然“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你也不必手忙腳亂(luan) 地前行,在這又急又涼的江水中,能活下去嗎?現在看來,我的擔心是多餘(yu) 的,一方水土養(yang) 一方人,一方水土同時養(yang) 著一方魚,此地特有的魚兒(er) 必須在這種環境中才能生存。如果怕它冷、怕它被急流衝(chong) 暈,把它們(men) 放在水溫高出10℃且水流平緩的淮河中,並讓我家鄉(xiang) 的魚兒(er) 陪它們(men) 嬉戲,它們(men) 會(hui) 非常痛苦,很快死去。魚是這樣,牛也是這樣。我在朱巴龍村委會(hui) 附近沒見到犛牛。這裏海拔2500米左右,夏天溫度可達三十三四攝氏度,犛牛在這種環境中會(hui) 熱死。當然,在海拔三四千米的牧場,犛牛生活得很自在。作為(wei) 人,對溫度同樣敏感。我在西藏工地上見到一些四川人,問他們(men) 為(wei) 什麽(me) 不去內(nei) 地打工,他們(men) 說夏天內(nei) 地熱得受不了,在西藏感覺正好,因為(wei) 這裏大部分地方夏天高溫低於(yu) 30攝氏度。

  以短須裂腹魚為(wei) 例,正常情況下,它的卵產(chan) 在流水中。真難想象,魚娃出生前就隨水流東(dong) 碰西撞,剛一露頭,又被衝(chong) 出老遠。岸上的人們(men) 不必為(wei) 水中的魚兒(er) 擔心,它們(men) 不僅(jin) 不會(hui) 得腦震蕩,而且感覺適意。

  一位老阿媽加入放流行列。對她而言,裝著人工孵化魚苗的塑料袋有些重;對她來說,袋中魚可親(qin) 可愛。工作人員把袋子送過來,她提著袋子看著裏麵的魚兒(er) ,似乎忘了是為(wei) 放流而來的。不,她沒有忘,她瞅著歡蹦亂(luan) 跳的魚兒(er) ,這些魚兒(er) 像她的後代,子子孫孫無窮盡。不同的是,魚兒(er) 生活在江中,她的後代生活在這片大地上;相同的是,魚兒(er) 和她的子子孫孫喝的都是金沙江水。


圖為(wei) 老阿媽和工作人員把一袋袋魚苗放入江中 攝影:唐大山

  在工作人員協助下,老阿媽把一袋袋魚苗放入江中。據老阿媽說,當年十八軍(jun) 進藏路過這裏,帶的糧食不多,他們(men) 不向當地人征糧,有些人餓得浮腫。江河中的魚兒(er) 好抓,但沒有一個(ge) 戰士違反紀律去抓魚。藏族敬畏魚,不捕魚,不吃魚。解放軍(jun) 尊重當地風俗,即使餓死也不抓魚充饑。

  老一輩的光榮傳(chuan) 統把西藏各族人民像糌粑團一樣緊緊捏在一起,如今新時代又傳(chuan) 來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喜訊。為(wei) 了恢複金沙江魚類資源,政府下了從(cong) 今年起為(wei) 期十年的禁漁令。當地人嗬護野生動物,政府有法保護魚類資源,金沙江中的魚兒(er) ,一如既往地在驚濤駭浪中盡情暢遊吧。(新利平台 通訊員/唐大山)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大山駐村見聞】草地貢村耍壩子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記者唐大山來到金沙江畔的藏東朱巴龍鄉駐村。愛好文學的他看到了什麽、聽到了什麽、有何感悟,《大山駐村見聞》將給你展示一幅幅康巴大地的發展變化圖景。[詳細]
  • 【大山駐村見聞】百年藏寨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記者唐大山來到金沙江畔的藏東朱巴龍鄉駐村。愛好文學的他看到了什麽、聽到了什麽、有何感悟,《大山駐村見聞》將給你展示一幅幅康巴大地的發展變化圖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