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駐村見聞】百年藏寨
【編者按】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記者唐大山來到金沙江畔的藏東(dong) 朱巴龍鄉(xiang) 駐村。愛好文學的他看到了什麽(me) 、聽到了什麽(me) 、有何感悟,《大山駐村見聞》將給你展示一幅幅康巴大地的發展變化圖景,描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們(men) 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圖為(wei) 藏寨前的石碑
同行者眾(zhong) 說紛紜。
“這個(ge) 寨子好像新建的,沒有百年吧。”
“寨子跟前的石碑寫(xie) 得清楚。”
“百年藏寨,古道驛站。”
“下麵還有一行小字。”
“我注意到了,重慶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隊立。”
“這怎麽(me) 能叫百年藏寨?”
不管怎麽(me) 說,在土壤貧瘠、幹燥缺氧的地方,看到枝頭掛著大小不一的果子和泛著紅色的花椒籽,人們(men) 猶如在荒漠中發現一片綠洲,驚喜中帶著感歎。
擔任講解的如美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穀加周興(xing) 致勃勃,“坐落在竹卡村的百年藏寨是芒康縣乃至藏東(dong) 的一個(ge) 旅遊亮點。有人說這不是原來的寨子,甚至懷疑以前這裏有沒有存在過藏寨。朋友們(men) ,請看這幅旅遊圖,你會(hui) 發現身旁的318國道與(yu) 茶馬古道高度重合。竹卡村海拔相對較低,數百年前,即有人在此依山傍水居住。村裏老人說,寨子一直存在,破破爛爛,夏不遮雨,冬不擋雪。如果有人想在這裏體(ti) 驗原始生活,待不了三天會(hui) 自動逃離。重慶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隊投入資金,規劃興(xing) 建了這個(ge) 寨子,民居錯落有致,內(nei) 外均體(ti) 現出濃鬱的民族風格。房間內(nei) 的設施美觀、時尚、實用。村‘兩(liang) 委’和駐村工作隊接著把好事辦好,發展集體(ti) 經濟,青壯年沒有閑著的,家家有分紅,戶戶有盼頭。我們(men) 從(cong) 寨中穿過,看了幾戶人家,正像這位大姐所說,原先的寨子不止百年,眼前所見觸動人心,用四個(ge) 字概括:古寨新貌。”
圖為(wei) 藏寨上的葡萄藤
在一處院落前,眾(zhong) 人駐足,仰頭觀望。房子依地勢而建,且有錯落。吸引大家的是攀援而上的一架葡萄藤,足有三層樓高。綠色植物向陽生長是天性,怎樣生長則需主人精心架設。
與(yu) 同行者讚歎一番,我的目光緩緩下移。在葡萄架側(ce) 下方的房頂上,擺放著一排花盆。眾(zhong) 人皆知藏族愛花,即使在冬季,居民也會(hui) 在陽台養(yang) 著幾盆花。如今進入雨季,主人把一盆盆花兒(er) 搬上房頂,與(yu) 遠方的朋友共享好時光。
正欲轉身,忽然發現身旁門楣上鑲嵌著兩(liang) 個(ge) 小鐵牌,一個(ge) 是黃底紅字,上麵寫(xie) 著“共產(chan) 黨(dang) 員戶”;一個(ge) 是藍底白字,上麵寫(xie) 著“平安家庭”。毫無疑問,這家戶主是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這徹底改變了之前留在腦中的農(nong) 牧區共產(chan) 黨(dang) 員形象。百年藏寨中的黨(dang) 員,在家窗明幾淨綠樹紅花葡萄架,出外精神抖擻幹事創業(ye) 群眾(zhong) 誇。
多數人往前移步,我仍在這處院落前站著。從(cong) 上往下看,陽光、國旗、共產(chan) 黨(dang) 員,在黨(dang) 的陽光照耀下,個(ge) 人才能健康成長;從(cong) 下往上看,共產(chan) 黨(dang) 員、國旗、陽光,心裏裝著黨(dang) 和國家,黨(dang) 員必能帶領群眾(zhong) 奔小康。
圖為(wei) 村頭喝甜茶聊天的老人
走出寨子,在村頭的大樹下有四位老人喝著甜茶聊天。
我問:“阿媽啦,是住以前老寨子裏好還是住現在新寨子裏好?”
其中一位普通話說得挺順溜,“新寨子好。老寨子一到天熱的時候,人身上牛身上都是蒼蠅,到處髒兮兮的。新寨子有專(zhuan) 門養(yang) 牛的地方。院子裏有自來水,不用背水了。說到底,人好,村幹部做事比我家孩子還周到。”
我一步三回頭地離開百年藏寨。是呀,寨子存在的時間體(ti) 現茶馬古道旁這個(ge) 小村落的曆史,寨子發生的變化折射藏東(dong) 人民今生的幸福生活。(新利平台 通訊員/唐大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搬出大山走上致富“高速路”
對於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巴宜區更章門巴民族鄉門仲村的村民來說,這樣漫長的出門路已成為過去。[詳細] -
致富帶頭人貢秋次仁:大山深處顯身手
墨脫這邊的自然環境特別適合種植靈芝、羊肚菌、鬆茸、青岡菌等菌類。合作社成立以來,貢秋次仁承接了墨脫縣林業局經濟林木種植項目。[詳細] -
特色產品走出大山,致富能人帶貧增收,西藏自治區昌都市邊壩縣產業扶貧多點開花
西藏自治區昌都市邊壩縣草卡鎮東托社區62歲的曲拉,在政府扶持下,積極開展蔬菜種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