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身背10多萬元債務到村裏的致富帶頭人
11月9日下午,在興(xing) 文縣大壩苗族鄉(xiang) 古佛台村一組,黃德學半蹲在地上,抓起一把剛和好的飼料,手把手地教身邊的劉小平,“飼料、蛋白粉和水的比例要弄好,不然小豬不愛吃。”
當“老師”的黃德學是曾經的貧困戶,而今成為(wei) 村裏的致富帶頭人,這就是古佛台村脫貧故事的一個(ge) 縮影。
走出大山找到“可能性”
46歲的黃德學之前住在高山上,落後的交通和通信條件,限製了他的視野。“抬頭看天,低頭種地。”黃德學說,過去他的生活就圍著一畝(mu) 三分地轉,一年的收成隻夠自家吃,再挖點筍子砍點竹子補貼家用,日子過得清苦。
2014年,村裏來了幫扶幹部,修好了新公路,資金、政策源源不絕。被識別為(wei) 貧困戶的黃德學家也搬離了高山,在場鎮上建起新房。但真正讓黃德學改變的,卻是劉小平。
劉小平是一組組長,也是古佛台村最早一批外出打工的人。2015年,劉小平帶著黃德學遠上北京務工,一個(ge) 月掙到比過去一年還多的收入。但更重要的是,他打開了眼界。原來,人生還有這麽(me) 多的可能性。
2017年,黃德學作出一個(ge) 重要的決(jue) 定——返鄉(xiang) 創業(ye) 。原因有二,一是父母年紀大了需要照顧,二是他覺得自己還能做比打工更多的事情。
彼時,古佛台村正在鼓勵貧困戶發展養(yang) 殖業(ye) ,黃德學打算養(yang) 豬。
缺乏啟動資金怎麽(me) 辦?村裏想辦法幫忙籌到2萬(wan) 多元的幫扶資金,公路、水電配套齊全。黃德學更是橫下一條心,東(dong) 奔西走向親(qin) 戚借來十多萬(wan) 元,建起豬舍,引入第一批5頭豬。
令人信服的“師徒換位”
“從(cong) 開始幹我就沒想過失敗。”身背十多萬(wan) 元債(zhai) 務的黃德學回憶起剛起步的日子,當時的他拚勁十足,“場鎮上的新房基本沒住過,吃住都在豬舍邊,村裏來了農(nong) 技員我一定要去請教,一有空就上網查資料學技術。”
就這樣1年多的時間,黃德學的豬場養(yang) 殖規模擴大到100多頭,成為(wei) 村裏的養(yang) 豬第一大戶。
黃德學的創業(ye) 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2018年,一場非洲豬瘟讓他一夜間損失了幾乎全部的存欄豬,一下子背上50多萬(wan) 元的債(zhai) 務。很多人擔心他就此一蹶不振,甚至返貧。
但黃德學沒有氣餒,他讓妻子照顧好剩下的豬,自己再次北上打工掙錢。待到疫情過去,他回鄉(xiang) 再次舉(ju) 債(zhai) 養(yang) 豬。
1年多後,黃德學的豬場恢複了原先的規模,年出欄豬達到1500頭,50多萬(wan) 元的債(zhai) 務也還清了大半。
黃德學的成功,讓他從(cong) 曾經的貧困戶搖身一變成為(wei) 致富帶頭人。在他的帶動下,周邊的6戶非貧困戶也加入養(yang) 豬的隊伍,其中就包括曾經帶他外出打工的“師傅”劉小平。劉小平家的新豬場就建在黃德學家豬場對麵,從(cong) 設計到修建,黃德學都毫無保留地參與(yu) 其中。
貧困戶與(yu) 貧困村的“逆襲”
“像黃德學這樣有思想有闖勁的貧困戶,村裏還有不少。”宜賓市國資公司派駐古佛台村擔任第一書(shu) 記的陳國平告訴記者,古佛台村從(cong) 脫貧成功到現在的持續鞏固,有兩(liang) 個(ge) 決(jue) 定性的因素。
精準扶貧政策的大力支持。從(cong) 2014年至今,建新房、修公路,水電氣網全配套,古佛台村的生產(chan) 生活基礎設施天翻地覆,這為(wei) 村裏的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了根本的支撐。
貧困戶的主觀能動性。在古佛台村,陳國平帶記者探訪了曾經的貧困戶萬(wan) 正林家。1984年出生的萬(wan) 正林跟黃德學一樣,缺少的隻是一個(ge) 機會(hui) 。脫貧攻堅給了他這個(ge) 機會(hui) 。
依托養(yang) 牛,萬(wan) 正林成功脫貧致富,如今年收入已有20多萬(wan) 元。他的抱負還不止於(yu) 此,在古佛台村的半山腰上,萬(wan) 正林種起羅漢竹,挖出魚塘,還養(yang) 起雞鴨。“等將來上山的路拓寬了,我準備開個(ge) 農(nong) 家樂(le) 。”萬(wan) 正林向記者道出計劃,充滿自信。
“脫貧攻堅工作激發了貧困戶的內(nei) 生動力,為(wei) 他們(men) 搭建了脫貧致富的平台。”興(xing) 文縣脫貧攻堅辦副主任黃世碧告訴記者,通過近年的脫貧攻堅和鞏固提升工作,貧困村中湧現出許多致富帶頭人,曾經的貧困村在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產(chan) 業(ye) 發展等方麵甚至超過了一些非貧困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小藍莓成了山溝裏的“嗨生意”
兩年來,他沒閑著,地卻閑著。千畝地荒在那兒雜草叢生,村民不解:別的老板巴不得今天種下去,明天就采收回本,李連君卻慢慢騰騰。他在等啥?“等的就是雜草叢生!”[詳細] -
雲南香格裏拉:擦亮民生底色 群眾更有獲得感
在香格裏拉市三壩納西族鄉哈巴村歪巴支小組,一座座加固後的民房煥然一新,村道幹淨、新房規整,雪山潤景,宛如置身畫中,村民和繼生的家就在其中。[詳細] -
西藏自治區那曲市班戈縣格色居委會普布多吉的脫貧故事
“剛到班戈縣普保鎮安定下來時,家裏隻有一張床、一張桌子,一家人不得不擠在一起睡覺。”說起以前的日子,普布多吉感慨萬千。誰能想到,幾年前還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普布多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