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人物 一碗米豆腐磨出致富味道
“吃上一口家鄉(xiang) 的米豆腐,鮮嫩爽口。再配上用辣椒、蒜泥、蔥花、花椒、薑末製成的蘸水,那味道簡直不擺了!”通川區的小吃米豆腐遠近聞名,連在外務工的青年也忍不住在網絡上表達對家鄉(xiang) 美味的想念。
9月下旬,記者走進米豆腐的原生地——碑廟鎮石筍村,探尋米豆腐的“奧秘”。
該村3組村民石正芳稱得上是米豆腐“代言人”,她手藝精湛,通過販售米豆腐脫了貧,還把技術教授給其他村民,帶動大家一起致富。
石正芳介紹,小時候見過母親(qin) 做米豆腐;婚後,公婆做米豆腐做得很獨特、很地道,是米豆腐第四代傳(chuan) 承人。2014年,原本與(yu) 丈夫在外務工的她,選擇回鄉(xiang) 照顧家裏。彼時,石正芳的公公得了癌症,家中欠債(zhai) 不少,兒(er) 子正在讀大學,家庭很困難,被精準識別為(wei) 建檔立卡貧困戶。
“不能光靠政府幫助維持生活,必須自己做一份活養(yang) 家、還債(zhai) 。”石正芳便跟著公婆精心學做米豆腐,並在碑廟鎮場鎮開了一家麵館,同時經營米豆腐。為(wei) 保證早餐販售最新鮮的米豆腐,石正芳每天淩晨三四點鍾就起床忙活。深諳製作竅門的她,也成了米豆腐第五代傳(chuan) 承人。2016年,石正芳還清了欠下的20多萬(wan) 元債(zhai) 務,全家也順利脫貧。
現在,石正芳通過電商銷售米豆腐,還幫村民賣雞、蛋等農(nong) 產(chan) 品。她還把做米豆腐的技術傳(chuan) 授給村裏數十名婦女,米豆腐已成為(wei) 村裏的重要產(chan) 業(ye) ,名氣越來越大。碑廟鎮黨(dang) 委書(shu) 記李良告訴記者,石筍村米豆腐已入選達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從身背10多萬元債務到村裏的致富帶頭人
11月9日下午,在興文縣大壩苗族鄉古佛台村一組,黃德學半蹲在地上,抓起一把剛和好的飼料,手把手地教身邊的劉小平,“飼料、蛋白粉和水的比例要弄好,不然小豬不愛吃。”[詳細] -
雲南累計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0餘萬公裏 修路致富威力顯現
記者24日在雲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回眸‘十三五’奮進彩雲南”係列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雲南省交通脫貧攻堅任務全麵完成,累計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0.5萬公裏。[詳細] -
西藏自治區經信廳駐村工作隊助力群眾脫貧致富
西藏自治區經信廳駐拉孜縣拉孜鎮薩龍村工作隊認真分析駐村點勞動力類型,因地製宜,以勞務輸出帶頭人為出發點,推動就業意願、就業技能和就業崗位精準對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