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農牧民不離鄉不離土 實現就業增收
“我現在除了‘五險一金’,每月都能拿到5000元(人民幣,下同)左右的工資。”日前,記者來到西藏日喀則市謝通門縣的一家生物科技企業(ye) ,走上就業(ye) 崗位的農(nong) 牧民在此忙碌不止,企業(ye) 已帶動當地800多戶農(nong) 牧民從(cong) 事食用菌種植工作,讓民眾(zhong) 足不出戶實現創收,羅布群培是其中的一位。
圖為(wei) 11月17日,西藏日喀則市謝通門縣農(nong) 牧民在該縣一生物科技企業(ye) 清理食用菌。中新社記者 貢桑拉姆 攝
為(wei) 了照顧年邁的父母,羅布群培從(cong) 上海的職業(ye) 技術學院畢業(ye) 後回到了家鄉(xiang) ,並於(yu) 2018年6月在謝通門縣生物科技企業(ye) 就業(ye) ,實現了他照顧家人和工作“兩(liang) 不誤”的心願。
羅布群培說:“剛到企業(ye) 時,我從(cong) 拌料、裝袋開始學起,現在已掌握了平菇、杏鮑菇、香菇、木耳等食用菌的配料方法和平菇、香菇的出菇管理技術。”
“單一的農(nong) 牧業(ye) 收入無法改變家庭生活。”近日,記者在西藏林芝市巴鬆措國家5A級生態自然旅遊景區看到,一座座特色濃鬱的現代民宿,在古色古香的村落錯落有致。景區核心村落結巴村“90後”藏族小夥(huo) 格列正忙著為(wei) 遊客辦理入住手續。
“以前看到家門口的景區內(nei) 遊人如織,很想把他們(men) 請到家裏來住,就騰出家裏的幾間房開辦了民宿。”格列自高中畢業(ye) 後,選擇到外地學習(xi) 旅遊服務管理,回來後把原有簡陋的民宿改造升級為(wei) 精品民宿,並於(yu) 2018年重新開業(ye) 迎客。
“僅(jin) 在2020年就創收40多萬(wan) 元,”格列說,精品民宿讓全家人走上了小康生活,“生意一年比一年紅火”。
在脫貧攻堅路上,西藏多地的職業(ye) 技術學校也通過發展職業(ye) 教育,為(wei) 西藏各地源源不斷地培養(yang) 和輸送一批批職業(ye) 技術人才。
圖為(wei) 11月19日,西藏林芝市職業(ye) 技術學校學生學習(xi) 茶藝。中新社記者 貢桑拉姆 攝
西藏林芝市職業(ye) 技術學校創辦於(yu) 1999年,目前在校學生人數2191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占比99%以上;農(nong) 業(ye) 戶口2054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245人。
“學校在專(zhuan) 業(ye) 布局上,緊緊圍繞當地產(chan) 業(ye) 布局開設專(zhuan) 業(ye) 。”該校副校長賴映浩稱,近年來,該校積極與(yu) 企業(ye) 構建深層次的合作關(guan) 係,了解企業(ye) 與(yu) 市場最前沿的需求,從(cong) 而把培養(yang) 學生的方向,與(yu) 企業(ye) 和市場掛鉤,保障學生走出校園後順利找到崗位。
“學校成立20餘(yu) 年來,致力於(yu) 發展職業(ye) 教育,助力脫貧攻堅。”賴映浩說,該校落實“扶貧”與(yu) “扶誌”相結合,建立建檔立卡學生幫扶檔案,重點進行幫扶和培養(yang) ,力求“職教一人,就業(ye) 一人,脫貧一家”,阻斷代際貧困。
西藏自治區人社廳日前透露,西藏積極開展“訂單定向”勞動技能培訓,促進農(nong) 牧區民眾(zhong) 轉移就業(ye) ,讓農(nong) 牧民不離鄉(xiang) 不離土實現就業(ye) 增收,那曲市安多縣帕那鎮的歐珠拉宗一家是其中的受益者。
歐珠拉宗夫婦曾為(wei) 藏北羌塘草原上的普通牧民,他們(men) 年複一年逐水草而居,牧業(ye) 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
隨著安多縣農(nong) 牧民技能培訓力度的加大,歐珠拉宗和丈夫都學到了一技之長,廚藝、門店經營管理、汽車和摩托車修理技術等,夫妻二人如魚得水積極學習(xi) 技能。
圖為(wei) 10月6日,西藏林芝市米林縣參與(yu) 種植蘋果的農(nong) 民采摘蘋果。中新社記者 貢桑拉姆 攝
“夏天我在工地上工作,到了冬天經營家裏的日用品商店。丈夫開了一家汽車、摩托車維修店,生活很好。”已在安多縣帕那鎮定居的歐珠拉宗告訴記者,目前其家庭年人均收入已超過1萬(wan) 元,“原有的牧業(ye) 和孩子們(men) 的教育也都沒有耽誤”。
據官方統計數據,截至目前,西藏全區共有各類勞務輸出組織7088個(ge) ,有組織轉移就業(ye) 31.4萬(wan) 人,占轉移就業(ye) 人數的52.1%。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有技能 好就業
近年來,西藏山南市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加大農牧民群眾轉移就業技能培訓力度,切實提高了農牧民群眾的就業能力和技能水平。[詳細] -
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察雅縣推行“二三四”工作法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察雅縣以促進群眾就業為突破口,采取“二三四”工作法,堅持把“外部輸血”轉變為“自身造血”,多措並舉激活農牧民群眾轉移就業的積極性。[詳細] -
築牢民生之本 擦亮幸福底色
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發展之源。一個地區,隻有在改善民生上取得長足進步,百姓才會真切地感到幸福和滿足;一個部門,隻有把百姓的願景作為動力來謀劃,群眾才能真正認可他們的工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