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盈江石梯村:獵鳥變護鳥,踏出生態致富路
“大家隻知道‘蜀道難,難於(yu) 上青天’。5年前去了石梯後,我想說,石梯難,比古蜀道還難!”曾在雲(yun) 南省德宏州盈江縣太平鎮擔任工作隊長的雲(yun) 南省林業(ye) 廳幹部鐵偉(wei) 感歎說,正因出行難,一代代石梯村村民在懸崖上鑿石開階,小村也因此得名。
地處中緬邊境的石梯村,隸屬於(yu) 太平鎮雪梨村,離鎮上56千米。以前,村裏的景頗族、傈僳族村民去鎮上趕集,一個(ge) 來回要走3天時間,中途還得在親(qin) 戚家借宿兩(liang) 晚。
這裏的村民以前燒柴靠砍樹,改善夥(huo) 食靠捕鳥打獵,住的是茅草籬笆房、鐵皮房,甚至是塑料窩棚。2016年,全村85戶人家,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3戶,貧困發生率達50.5%,是當時全省平均水平的5.15倍。
在雲(yun) 南省各級黨(dang) 委政府帶領下,短短幾年,石梯路通了,村子綠了,大夥(huo) 有了致富的門道,臉上的笑容也多了。“石梯的變化,是把砍樹人變‘護林人’‘護鳥人’,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太平鎮雪梨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胡培鬆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胡培鬆說的鳥,是在全球分布區域十分狹窄的犀鳥等珍稀鳥類。
“2015年2月,一群人背著照相機、攝像機,翻山越嶺來到我們(men) 村,拿出畫滿鳥的書(shu) ,問我有沒有見過書(shu) 裏麵的鳥。”石梯村傈僳族村民蔡伍回憶說,他接過書(shu) 一看,發現上麵好多鳥石梯村都有,還有體(ti) 型巨大而美麗(li) 的山老鸛,學名叫犀鳥。
當時,來客們(men) 都很激動,說石梯人憑“觀鳥”就可以脫貧致富,但大夥(huo) 不以為(wei) 然。
“我想鳥有什麽(me) 好看的,會(hui) 有人為(wei) 了幾隻鳥,來我們(men) 這麽(me) 偏遠的地方嗎?當時便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蔡伍說,但後來盈江縣觀鳥協會(hui) 會(hui) 長班鼎盈不厭其煩地給他講“鳥經”,告訴他全國有20萬(wan) 觀鳥人都想看這些鳥。慢慢地,他才了解到自家附近居然有350多種鳥,國內(nei) 犀鳥僅(jin) 有5種,這裏就有雙角犀鳥、花冠皺盔犀鳥、冠斑犀鳥3種。在石梯,還發現了國家I級重點保護物種灰孔雀雉、黑頸長尾雉,以及紅腿小隼、栗頭蜂虎、銀胸絲(si) 冠鳥等30多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物種。
在縣裏的支持下,班鼎盈帶蔡伍他們(men) 到保山市高黎貢山百花嶺觀鳥點,了解鳥類知識,學習(xi) 如何當“鳥導”。利用政府免費提供的建築材料,他們(men) 在密林中搭起第一個(ge) 隱蔽的觀測棚,又在觀測棚10米外引來一管山泉水,早觀察、午投食、晚監測,慢慢開發出全國第一個(ge) 雙角犀鳥監測點,隨後又建起灰孔雀雉和猛隼監測點。
在觀鳥協會(hui) 的科學管理下,2016年初,蔡伍的“鳥塘”接待了第一批攝影愛好者。他為(wei) 觀鳥人提供導遊、交通、背包、送餐等服務,每次可獲得200元至1500元不等的服務費。“當年吸引了300多人來觀鳥,我家增收3萬(wan) 元,嚐到了護鳥的甜頭。”蔡伍說。
蔡伍不光自己幹,還約著親(qin) 友放下了油鋸、砍刀、獸(shou) 夾、彈弓等傳(chuan) 統“家當”,投身觀鳥產(chan) 業(ye) 和生態保護。村裏先後建起45個(ge) 鳥類監測點,30個(ge) 人當上了“鳥導”,每個(ge) 人都可熟練辨認150多種鳥。
2017年以來,村裏年均接待國內(nei) 外觀鳥者2萬(wan) 多人次,每個(ge) 監測點都實現了1至3萬(wan) 元的年收益。20戶人家開起了旅館,25戶村民買(mai) 了車。村民蔡四帶著全家齊上陣,家裏開客棧,自己則當“鳥導”,丈夫是誌願者,兒(er) 子接送觀鳥人,兒(er) 媳送餐,全家都吃上了“觀鳥飯”,3年來收入增加了40多萬(wan) 元。
石梯村也因擁有全國最大的犀鳥繁殖種群,被命名為(wei) “中國犀鳥穀”。
今年情況比較特殊,前來觀鳥的客人大幅減少,但石梯人不等不靠,精心管護堅果、咖啡、木瓜等經濟林木,家家養(yang) 豬、養(yang) 雞,彌補了收入損失。蔡伍家的20畝(mu) 澳洲堅果,10月份剛采收完,收入近4萬(wan) 元;村戶密伍家荔枝、堅果收入達7萬(wan) 元。
人勤生態好,林果不愁銷。眼下,大夥(huo) 還在房前屋後新種了很多樹,鳥兒(er) 也越來越多,不久前還出現40多隻犀鳥集群飛翔的罕見場景。“守著綠水青山,過上好日子,石梯人走出了生態保護修複與(yu) 脫貧致富雙贏的路子。”胡培鬆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雲南會澤:十萬“貧民”出山記
今年夏天,最後302戶隨遷戶走出莽莽烏蒙山,搬遷至縣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至此,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成功破解超過十萬人“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世紀性的難題。 [詳細] -
雲南香格裏拉:擦亮民生底色 群眾更有獲得感
在香格裏拉市三壩納西族鄉哈巴村歪巴支小組,一座座加固後的民房煥然一新,村道幹淨、新房規整,雪山潤景,宛如置身畫中,村民和繼生的家就在其中。[詳細] -
雲南累計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0餘萬公裏 修路致富威力顯現
記者24日在雲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回眸‘十三五’奮進彩雲南”係列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雲南省交通脫貧攻堅任務全麵完成,累計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0.5萬公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