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2020】丁真之外的四川,還有它的另一麵
你對四川的印象是什麽(me) ?
是憨態可掬的大熊貓,還是有著原生態美景的九寨溝?是舌尖熱辣的感覺,還是太古裏的街拍?是美食紅人李子柒,還是火遍全網的“甜野男孩”丁真?是《蜀道難》,還是趙雷的一曲《成都》?
每個(ge) 人心中或許都有著不一樣的四川。今天,我們(men) 要說的是四川的另一麵。
很多人並不了解四川。這從(cong) 前段時間關(guan) 於(yu) 丁真的家在四川還是在西藏的討論,就可以看出來。
可能是由於(yu) 太多人以為(wei) 丁真家在西藏,四川的媒體(ti) 還特意發了科普微博,告訴大家,“丁真的家鄉(xiang) 在四川”。丁真也在微博上寫(xie) 了這樣一句話:成都到我們(men) 屋頭有600多公裏,四川大得很。
四川的確很大:直到上個(ge) 月,四川7縣退出貧困縣序列,四川88個(ge) 貧困縣才剛全部清零;即便是丁真所在的甘孜州理塘縣,也是今年2月才退出貧困縣序列。
12月初,記者走進四川省最後一批退出貧困縣序列的7縣之一——涼山州昭覺縣。這裏有四川的另一麵。
昭覺縣位於(yu) 四川省西南部。和素來被冠以“天府”之稱的成都平原不同,這裏包括山原、山間盆地、河漫灘地等多種地形,日照豐(feng) 富,不乏高原景色。
就如同大家在丁真直播的視頻中看到的景象,有藍天白雲(yun) ,也有遍地的牛糞。
在記者走訪的很多村子,原有的農(nong) 作物相對單調,常常隻有馬鈴薯、蕎麥、蘿卜等。
昭覺縣人民政府網站介紹,昭覺縣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縣,2019年全縣彝族人口占98.53%。而在1956年涼山民主改革前,大部分地區還處於(yu) 奴隸製社會(hui) 。
對於(yu)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才完成“一步跨千年”的人們(men) 來說,不論從(cong) 思想意識還是風俗習(xi) 慣上,都和東(dong) 部省份的人們(men) 有著很多不同。
由於(yu) 自然、社會(hui) 、曆史等諸多原因,昭覺乃至整個(ge) 涼山州,都成了脫貧攻堅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在昭覺縣的阿土列爾村,2016年11月之前村民出行全部依賴17段架設在懸崖峭壁上由藤條、木棍編成的“天梯”,被稱為(wei) “懸崖村”。
昭覺縣三岔河鄉(xiang) 三河村今天還保留著村子舊址。
此前,人們(men) 住的是土屋,走的是土路,屋中取暖用的是煙熏火燎的火塘,“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這個(ge) 村子的真實寫(xie) 照。
而在交通更為(wei) 不便的解放鄉(xiang) 火普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的曾遠旭告訴記者,幾年前,村子裏還是“交通基本靠走,溝通基本靠吼”。當地彝族群眾(zhong) 還固守著傳(chuan) 統生活習(xi) 慣,甚至不乏人畜混居的情況,“有時候到老鄉(xiang) 家裏去,地上都是牛糞,根本沒法下腳”。
要讓這樣的村子脫貧,談何容易。
但記者在今年12月看到的已不是這些停留在回憶中的景象。
三河村按照“組團式、微田園,大聚居、小雜居”的思路,規劃了9個(ge) 易地搬遷安置點152套住房。一個(ge) 新的三河村已經建成。
火普村也建起了寬敞明亮的新房,用上了節能灶,煙熏火燎的火塘漸漸淡出了人們(men) 視野。
今年5月,部分“懸崖村”貧困戶搬入了昭覺縣的新家。在昭覺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沐恩邸社區,當地人不用再依靠“天梯”出行,這裏有平坦的馬路、整齊的樓房。
搬入新家還並不是終點,要做到真脫貧、不返貧則更要下一番功夫。
在對口幫扶下,昭覺縣四開鄉(xiang) 建成了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克服了低溫、少雨等不利條件,當地單調的作物也變得豐(feng) 富起來。園區內(nei) 的智能玻璃溫室大棚,實現了水肥一體(ti) 與(yu) 農(nong) 業(ye) 物聯網全覆蓋,一些蔬菜的種植采用無土栽培技術。
據介紹,先後已有8名貧困戶,通過園區培訓後回家自主創業(ye) ,開展越夏蔬菜種植,實現畝(mu) 產(chan) 值8000餘(yu) 元。此外,園區的務工、土地流轉等也給當地人帶來收入。
在三河村,曾經走出大山求學的洛古有格回到家鄉(xiang) ,以合作社的形式,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起搞養(yang) 殖。
在他看來,脫貧至少讓這個(ge) 村子的發展“快進”了十幾二十年。
而在整個(ge) 昭覺縣,為(wei) 了讓諸多在彝語環境中長大、不太會(hui) 說普通話的彝族同胞能更方便地同外界交流,當地出台《“學前學會(hui) 普通話”行動全覆蓋工作實施方案》,全麵推行學前學會(hui) 普通話行動。
如今,已基本實現“聽懂、會(hui) 說、敢說、會(hui) 用”目標,幼兒(er) 逐漸養(yang) 成了良好的行為(wei) 習(xi) 慣。
當地幹部告訴記者,昭覺縣之所以在教育領域花費如此精力,就是為(wei) 了讓孩子們(men) 今後能夠多看看家鄉(xiang) 之外的世界。他們(men) 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改變下一代人的命運,從(cong) 根本上阻斷貧困的代際傳(chuan) 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四川大涼山:脫貧路上有“活水”
走近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縣東和鄉瓦爾新村的一戶人家,迎麵的大露台上,掛滿了密密麻麻的香腸和臘肉。“搬家後第一個彝族新年,殺了頭兩百多斤的肥豬!”[詳細] -
四川省樂山市峨邊縣五渡鎮銅河村:“產業+文旅”富了“移民古道新村”
白牆青瓦的新居連成一排,寬闊平坦的水泥路戶戶相通,四川省樂山市峨邊縣五渡鎮銅河村山水環繞,綠樹成蔭,桃花觀賞帶貫穿其中,遠遠望去,就像一幅水墨畫。 [詳細] -
【民族團結黨旗紅】四川省越西縣:定點幫扶助力彝鄉脫貧煥新顏
今年11月23日,貴州宣布全省最後9個貧困縣脫貧摘帽。這意味著,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清零”。走在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這些地區都打造出適合自身的“脫貧樣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