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為擺脫困境,西藏拉薩當雄的一群年輕人

——大膽走出去 闖出新天地

發布時間: 2020-12-08 08:55:00 來源: 西藏日報

  西藏拉薩市當雄縣龍仁鄉(xiang) 22歲的次旦卓嘎來藏青工業(ye) 園區工作已近5個(ge) 月了,如今,激動和信心寫(xie) 在她的臉上。次旦卓嘎坐在生產(chan) 車間控製室電腦前,一會(hui) 看看監控大屏幕,一會(hui) 在電腦上敲敲打打,有條不紊地記錄著,雖然上崗不久,但已是“行家裏手”。

  從(cong) 西藏當雄“出走”到青海格爾木,牧區姑娘次旦卓嘎並非個(ge) 例。從(cong) 西藏農(nong) 牧區“遷徙”跨省異地就業(ye) ,在藏青工業(ye) 園區的故事還很多,在這裏,記者聆聽到了很多關(guan) 於(yu) 夢想、未來以及幸福的故事……

  “我要帶領家人擺脫貧困”

  不僅(jin) 走出了牧區,有了一份不錯的工作,收入也不低,而且還當上了鍋爐組的組長,這是久美曲培最近頗為(wei) 自豪的事情。

  25歲的久美曲培來自當雄縣納木錯鄉(xiang) ,他的人生經曆並不如意:初中畢業(ye) 後便離鄉(xiang) 背井,在日喀則、那曲等地礦山上輾轉,沒有固定工作,沒有穩定收入……來回被“窮”折騰,生活拮據,更顧不上家裏,這讓久美曲培一度陷入困境。

  就在久美曲培倍感絕望的時候,今年7月,西藏唐納石膏新材料有限公司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久美曲培的工作從(cong) 此有了著落。

  西藏唐納石膏新材料有限公司位於(yu) 青海省格爾木市藏青工業(ye) 園區,是藏青工業(ye) 園區管理委員會(hui) 重點引進的企業(ye) ,由當雄縣富民國有礦業(ye) 有限公司與(yu) 四川華泓新材料有限公司聯合組建。

  “當雄有豐(feng) 富的資源,通過合作,優(you) 勢互補,變當雄資源優(you) 勢為(wei) 產(chan) 業(ye) 優(you) 勢、發展優(you) 勢,將當雄這個(ge) 資源優(you) 勢打造成聞名區內(nei) 外的新名片。”西藏唐納石膏新材料有限公司技術總工謝恩良表示。

  作為(wei) 助推當雄脫貧攻堅、農(nong) 牧民致富的一個(ge) 重要產(chan) 業(ye) ,公司集中為(wei) 當雄縣農(nong) 牧民提供就業(ye) 崗位,確保當雄資源真正惠及當地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目前,公司吸納當雄縣農(nong) 牧民就業(ye) 40多人,其中貧困戶就有30多人。

  得益於(yu) 此,久美曲培的生活開始“煥然一新”。“這裏雖然離家遠些,但工作固定,收入還不低,再也不用到處跑找工作了。”久美曲培笑著說。作為(wei) 家中年齡最小、唯一一個(ge) 走出來的人,久美曲培告訴記者,他以後想要把家裏的其他人帶出來,一起出來打工,勤勞致富,帶動家人甩掉貧困帽子,過上幸福生活。

  “工作有奔頭,好日子還在後頭”

  “在這兒(er) 工作,一個(ge) 月有多少收入?”記者問次旦卓嘎。

  “剛來時有4000多元,兩(liang) 三個(ge) 月後發崗位工資2000元,算起來,一個(ge) 月有6000多元呢!”次旦卓嘎顯得很高興(xing) 。

  記者了解到,待務工人員轉為(wei) 正式工後,公司將會(hui) 給予更高的待遇。

  對次旦卓嘎而言,這筆收入可不是小數,“這樣的收入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來到這裏,很快就實現了。”

  原來,次旦卓嘎同久美曲培一樣,都是典型的“打工族”,飽嚐辛酸之苦。在這位年輕女孩心裏,能擁有一個(ge) 工作穩定、待遇不菲、提供保障的崗位,一直是她夢寐以求的事。

  “你是通過什麽(me) 途徑來到這裏工作的?”記者問。

  “村裏通知的,說這家公司是新組建的,專(zhuan) 門招聘當雄本地人,工資又高,我就報名了!”

  “跑這麽(me) 遠,公司什麽(me) 地方最吸引你?”

  “交五險一金呀!以前打工都沒有交五險一金,沒保障,來這裏,啥都交,以後有保障,幹著也有奔頭!”次旦卓嘎不假思索便脫口而出。

  在車間中製室,次旦卓嘎一邊回答著記者的問題,一邊駕輕就熟地操練著電腦,顯得得心應手。這引起了記者的好奇。

  “你以前學過電腦嗎?”

  “沒有,我來了後,公司結合崗位專(zhuan) 門對我進行了培訓。”次旦卓嘎說。

  為(wei) 了讓這些牧區青年能夠迅速在新崗位上“立得住”,公司采取“先培訓後上崗”的辦法,崗位需要什麽(me) 工種就培訓什麽(me) 工人,以保證在較短的時間內(nei) 讓務工人員“有活幹,且拿得下來”。

  現在,次旦卓嘎早已適應了新崗位,工作能力突出。坐在電腦前,她充滿期待地說:“我會(hui) 在這裏好好工作,好日子還在後頭呢!”

  “學了技術,將來回鄉(xiang) 創業(ye) ”

  24歲的旦增卓嘎是當雄縣公塘鄉(xiang) 人,2019年從(cong) 西藏大學畢業(ye) 。畢業(ye) 後,旦增卓嘎曾在拉薩某家廣告公司工作,但她對那份工作並不滿意。“專(zhuan) 業(ye) 不對口,幹起來有些吃力,任務量大,賺得也不多。”她說。

  後來,在當地政府的宣傳(chuan) 下,旦增卓嘎選擇了到格爾木工作。“現在,區內(nei) 高校絕大部分畢業(ye) 生都會(hui) 留在區內(nei) 就業(ye) ,區外就業(ye) 的不多。我覺得這種就業(ye) 觀念要改一改,應該多到外麵看一看。”旦增卓嘎說。

  到外麵去,開闊眼界,增長見識,為(wei) 自己創造更多機會(hui) ,這正是旦增卓嘎的“就業(ye) 觀”。於(yu) 是,她沒有任何猶豫,坐上了奔向格爾木的火車,因為(wei) 那裏有屬於(yu) 她自己的“詩和遠方”。

  起初,因為(wei) 遠離家鄉(xiang) ,又身處新的工作生活環境,總有一些不適應。“怕不習(xi) 慣這邊的生活,適應不了新崗位,又遠離家人朋友,說實話,剛來時壓力挺大的。”旦增卓嘎說。

  對於(yu) 這個(ge) 問題,公司細心地采取了一些暖心政策,如赴當雄運材料時會(hui) 特意帶回一些當地的犛牛肉;食堂從(cong) 西藏聘請藏餐廚師,提供適合口味的飲食等。“我們(men)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他們(men) 在這裏感受到家的溫暖,安心工作。”謝恩良表示。

  來自當雄縣納木錯鄉(xiang) 的阿米和旦增卓嘎都在實驗室裏工作。記者在實驗室裏看到,兩(liang) 位姑娘時不時手捏一下實驗台上的石膏粉,仔細檢測著石膏粉質量,配合十分默契。巧的是,阿米和旦增卓嘎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兩(liang) 位姑娘很快成了好姐妹,工作生活上互幫互助。閑暇之餘(yu) ,兩(liang) 姐妹喜歡散散步、跳跳舞。

  采訪臨(lin) 近結束時,記者問兩(liang) 位姑娘今後的打算,二人笑著說:“這裏工作環境好,待遇有保障,努力工作,學學技術,將來返鄉(xiang) 創業(ye) 。”

  久美曲培、次旦卓嘎、旦增卓嘎、阿米等都來自農(nong) 牧民家庭,平凡普通,然而在平凡的崗位上,他們(men) 都在努力奔跑著,對他們(men) 而言,這裏是邁向新生活的開始。

(責編: 陳濛濛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