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武威借“山川沙”稟賦反彈琵琶
圖為(wei) 甘肅武威市古浪縣綠洲生態移民小城鎮的居民雷月芳住上了樓房。(資料圖) 崔琳 攝
“截至2019年,因漢武帝嘉獎驃騎將軍(jun) 霍去病‘武功軍(jun) 威’而得名的甘肅武威市四個(ge) 貧困縣區已全部實現脫貧摘帽。期間,我們(men) 把產(chan) 業(ye) 扶貧作為(wei) 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立足山、川、沙不同區域的立地條件和資源稟賦,‘反彈琵琶、長袖善舞’,發揮‘高原冷涼’‘綠洲水土’‘沙漠光熱’等優(you) 勢,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產(chan) 業(ye) 帶’,發展牛羊雞菜果菌薯藥‘八大產(chan) 業(ye)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產(chan) 業(ye) 發展帶,這些家門口的產(chan) 業(ye) 讓廣大群眾(zhong) 吃上了穩定脫貧增收的‘定心丸’。”甘肅武威市委書(shu) 記柳鵬7日表示。
當天,甘肅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決(jue) 勝全麵小康、決(jue) 戰脫貧攻堅”武威專(zhuan) 場發布會(hui) 披露,該市現行標準下的35.47萬(wan) 農(nong) 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末的23.14%下降為(wei) 零。
圖為(wei) 航拍的武威市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資料圖) 李亞(ya) 龍 攝
記者獲悉,2016年以來,武威累計投入財政專(zhuan) 項扶貧資金58.1億(yi) 元,新建改建農(nong) 村中小學225所、幼兒(er) 園80所,鄉(xiang) 鎮衛生院17所、村衛生室349所,改造農(nong) 村危房10383戶,實施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87項。貧困群眾(zhong) 全部住進了安全房、喝上了幹淨水、走上了通暢路、用上了互聯網,享受到了更加優(you) 質的教育、醫療服務,將“兩(liang) 不愁三保障”作為(wei) 當地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底線性任務。
柳鵬介紹說,目前武威市羊存欄和雞存欄均居甘肅省第一位,牛存欄居第二位,食用菌產(chan) 量躍升至第一位;藜麥種植麵積達到11.6萬(wan) 畝(mu) 以上,約占到全國種植麵積的一半。同時,引培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企業(ye) 169家,組建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6852家,建成扶貧車間195家,發揮了帶貧益貧作用;投資21.2億(yi) 元的伊利綠色生產(chan) 及智能製造示範應用項目已於(yu) 近日投入試生產(chan) ,建成後年總產(chan) 值可達67億(yi) 元,帶動形成年產(chan) 值約160億(yi) 元的“1+N”產(chan) 業(ye) 集群;不僅(jin) 如此,當地還加快發展光伏扶貧、旅遊扶貧等新業(ye) 態,建成光伏扶貧電站220座,創建省級鄉(xiang) 村旅遊示範村13個(ge) ,促進貧困群眾(zhong) 多渠道增收。
期間,針對南部祁連山區“一方水土養(yang) 活不了一方人”的實際,甘肅武威累計將3.42萬(wan) 戶14.58萬(wan) 人搬遷到交通便利、地勢開闊、容易培育產(chan) 業(ye) 的古浪縣黃花灘、天祝縣鬆山灘等45個(ge) 集中安置區安置,並同步配套完善移民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培育發展後續增收產(chan) 業(ye) ,探索形成了高深山區貧困群眾(zhong) 易地搬遷脫貧致富和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武威模式”。
不僅(jin) 如此,武威市還嚴(yan) 格開展考核評估,建立健全約束激勵機製,將八步沙“六老漢”困難麵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當代愚公精神確定為(wei) 新時代武威精神,激發貧困群眾(zhong) 內(nei) 生動力,治形式主義(yi) 、官僚主義(yi) ,堅決(jue) 防止數字脫貧、虛假脫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在脫貧攻堅這件事上,我們是敢死拚命的”——甘肅脫貧攻堅進程回顧
這是一片曾經充滿艱辛的土地,荒漠、風沙以及荒涼肅殺的邊關,曾是這裏的底色。一百多年前,時任陝甘總督的左宗棠感慨這裏“苦而不可居”“隴中苦瘠甲於天下”。[詳細] -
甘肅酒泉“一村一品”育特色產業 “一戶一策”助脫貧摘帽
“過去,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比較差,缺衣少食的現象比較普遍,看病難、上學難的問題也比較突出。”吳仰東對比說,如今,全市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義務教育階段零輟學目標全麵實現。[詳細] -
甘肅多措並舉控輟保學已實現動態清零
記者5日從甘肅省教育廳獲悉,甘肅省在脫貧攻堅中,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通過開展控輟保學行動,累計幫助2.56萬餘名青少年重返校園,全省控輟保學已實現動態清零。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