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西藏林芝朗縣達貴村村民索朗次仁賣貨記:村裏的合作社盈利了

發布時間:2021-03-04 09:27:00來源: 西藏日報

  “2020年,我們(men) 的合作社銷售黑糌粑、奶渣粉等農(nong) 特產(chan) 品2萬(wan) 餘(yu) 斤,收入13萬(wan) 餘(yu) 元。”索朗次仁掰著手指頭與(yu) 記者聊起了合作社去年的收益。

  “80後”索朗次仁,是土生土長的西藏林芝朗縣仲達鎮達貴村村民,也是折木朗農(nong) 畜產(chan) 品加工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承包人、達貴村致富帶頭人。2020年初,看著村裏收益微薄的折木朗農(nong) 畜產(chan) 品加工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索朗次仁毅然接過合作社的經營權,簽訂了合作社一年的承包租賃合同。“不能眼看著合作社衰敗下去,現在政策這麽(me) 好,一定有辦法讓合作社好起來。”

  達貴村種植、加工黑青稞的曆史悠久。從(cong) 小幫父母幹農(nong) 活,索朗次仁深知加工黑糌粑的辛苦。“要先將帶有灰塵和沙土的黑青稞洗淨、晾幹,再炒熟、去雜,最後磨粉。炒青稞可是一項複雜的技術活,需要幾個(ge) 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索朗次仁說。由於(yu) 村民的加工技術落後,產(chan) 品質量參差不齊,一直以來,達貴村的優(you) 質黑青稞銷量不大,帶動群眾(zhong) 增收致富的作用不明顯。

  索朗次仁明白,麵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zheng) 環境,要想讓合作社存活下來,隻有把合作社做大做強,才能走得更遠。“近幾年合作社的經營收入,所積累的資金大部分都用於(yu) 運營成本及慰問建檔立卡貧困群眾(zhong) ,而設備更新、技術引進、產(chan) 品推廣等問題一直沒有資金解決(jue) ,想要把產(chan) 品做好,帶活合作社,需要先把產(chan) 品推廣出去,盤活資金。”索朗次仁告訴記者。

  找出了合作社經營不善的“症結”,索朗次仁便對症下藥。為(wei) 了打通銷路,對接市場,索朗次仁經常往返於(yu) 拉薩、山南、林芝等地的農(nong) 特產(chan) 品直銷店,積極參加各種旅遊文化節、農(nong) 特產(chan) 品展銷會(hui) 。終於(yu)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索朗次仁的努力和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2020年4月,合作社與(yu) 林芝市農(nong) 畜產(chan) 品惠民直銷店簽訂了黑糌粑800斤、奶渣粉400斤的供銷協議。

  打通了第一單銷路後,越來越多客戶了解到黑青稞糌粑的營養(yang) 價(jia) 值,合作社的訂單逐漸增多,合作社的機器也開始轉個(ge) 不停。

  經過一年的努力,索朗次仁不僅(jin) 盤活壯大了合作社,同時實現扭虧(kui) 為(wei) 盈。今年初,合作社為(wei) 達貴村1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了毛毯、高壓鍋等慰問物品,拿出1000元慰問本村困難戶白瑪一家,兌(dui) 現收購群眾(zhong) 黑青稞資金24415元、奶渣資金29084元。

  “我今天領到了8000多元,以前自家產(chan) 的青稞、奶渣要麽(me) 儲(chu) 放在倉(cang) 庫,要麽(me) 就自家食用,拉出去賣也不方便,現在有了合作社,在家門口就能把吃不完的青稞奶渣賣掉,這對我們(men) 來說真是太方便了。我在合作社還有兼職工作,幹一天有150元呢!”談起今年的收入,達貴村村民旦珠臉上滿是笑容。

  合作社“活過來”的點點滴滴,讓達貴村村民看在眼裏、記在心上,索朗次仁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廣大群眾(zhong) 的一致認可,在前不久的村“兩(liang) 委”換屆選舉(ju) 工作中,索朗次仁被選為(wei) 村監委會(hui) 主任。

  談及今後的打算,索朗次仁表示:“我要繼續承包合作社,進一步發揮合作社的優(you) 勢,讓達貴村依靠黨(dang) 的好政策走出一條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致富路。”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