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中國人,敢拚就能贏! ——代表委員親曆的脫貧攻堅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05 08:58: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人,敢拚就能贏! ——代表委員親(qin) 曆的脫貧攻堅故事

  這是彪炳史冊(ce) 的人間奇跡!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麵勝利!

  在極不平凡的2020年,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們(men) 積極履職,深入脫貧攻堅主戰場——他們(men) 幫助貧困戶發展產(chan) 業(ye) 、解決(jue) 困難,以不同方式真扶貧、扶真貧;他們(men) 凝聚社會(hui) 各方共識和力量,助推精準扶貧、產(chan) 業(ye) 扶貧、智力扶貧;他們(men) 奔走在神州大地上,傾(qing) 聽民意、聚焦民生、匯集民智……

  大道如砥,行者無疆。

  承載著全國人民的囑托和期待,代表委員們(men) 再次相聚全國兩(liang) 會(hui) 會(hui) 場。日前,本報記者采訪了來自寧夏、貴州、安徽、四川、西藏、海南等地的部分代表委員,聽他們(men) 講述親(qin) 身經曆的脫貧攻堅故事,以及他們(men) 對於(yu)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真知灼見和深切期盼。

  全國人大代表馬恒燕

  閩寧娃聽上了中關(guan) 村三小的課

  記者 劉峰

  “想不到吧?通過電子屏,咱們(men) 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小的娃,能跟北京市中關(guan) 村第三小學的娃共享一堂課啦!”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二十一小學黨(dang) 總支書(shu) 記馬恒燕欣慰地說。

  履職以來,馬恒燕最關(guan) 注的就是教育扶貧。她先後提出“國家支持寧夏全麵實施‘互聯網+教育’”“提高農(nong) 村學校年生均取暖補助”等建議,並得到相關(guan) 部門的回複和落實。

  馬恒燕告訴記者,2018年7月,教育部將寧夏列入“互聯網+教育”全國示範區;11月,寧夏正式啟動“互聯網+教育”示範區建設。現在,像閩寧鎮原隆小學這樣突破地域和時間限製、共享優(you) 質教學資源的“在線課堂”,在寧夏已相當普及。

  “讓每個(ge) 孩子都享受到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改變命運、成就夢想,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每個(ge) 教育工作者的畢生追求。”馬恒燕經常這麽(me) 說,也堅持這麽(me) 做。

  “受環境影響,同樣的課本,孩子們(men) 接受程度不同,網絡課堂很容易出現聽不懂、慢半拍的情況。”馬恒燕說。為(wei) 此,她帶領團隊為(wei) 閩寧鎮原隆小學提供定製化網絡服務。同時,針對該校基礎設施不足、師資較弱等問題,馬恒燕將其納入二十一小集團化管理。

  在馬恒燕的帶動下,寧夏城市學校與(yu) 鄉(xiang) 村學校幫扶結對,開展在線網絡互動課堂的越來越多。目前全區85%的班級配備了數字化教學設備,建成866間在線互動課堂教室,覆蓋623所中小學校。

  今年兩(liang) 會(hui) ,馬恒燕的議案是,下大力氣補齊農(nong) 村師資力量短板,提高教師待遇,打造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鄉(xiang) 村教師隊伍;健全長效幫學機製,推動優(you) 質教育資源流動、線上教育資源共享。

  “我希望國家繼續加大對寧夏‘互聯網+教育’的支持,讓更多大山裏的娃實現夢想!”

  全國政協委員餘(yu) 留芬

  今年爭(zheng) 取銷量再上一個(ge) 台階

  記者 程煥 葉子

  正月初九,貴州省盤州市淤泥鄉(xiang) 岩博村晨霧繚繞,遠處的山林與(yu) 民居若隱若現。一陣鞭炮聲中,村裏的酒廠迎來節後開工第一天。餘(yu) 留芬特意到釀酒車間走了一圈,“今年爭(zheng) 取銷量再上一個(ge) 台階,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再添一把火!”

  全國政協委員餘(yu) 留芬是淤泥鄉(xiang) 岩博聯村黨(dang) 委書(shu) 記。到2020年底,該村集體(ti) 經濟規模達1.2億(yi) 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萬(wan) 元。

  餘(yu) 留芬掛念的,還有另一家小微企業(ye) ——盤州市秀媚服飾有限公司。

  “以往,我們(men) 村辦企業(ye) 岩博酒業(ye) 經典款的外包裝袋都是找外地企業(ye) 生產(chan) 。去年,我們(men) 扶持一位返鄉(xiang) 創業(ye) 青年劉漢林來做,他有技術、有抱負,很有發展前途。”餘(yu) 留芬想著,要去實地走訪一下,看看劉漢林還有哪些困難。

  20多公裏外的娘娘山景區,盤州市秀媚服飾有限公司廠房裏,兩(liang) 條生產(chan) 線正在高速運轉,工人們(men) 緊鑼密鼓地趕製酒外包裝袋的訂單。

  劉漢林向餘(yu) 留芬介紹,公司今年還將擴大生產(chan) 線,解決(jue) 近百人就業(ye) 。餘(yu) 留芬很開心,當即表示今年還將為(wei) 公司提供更多訂單。

  “其實像劉漢林這樣的年輕人回鄉(xiang) 發展得好了,就願意留下來,能夠帶動更多人就業(ye) 。脫貧隻是最低標準,未來還要朝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邁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需要劉漢林們(men) 。”餘(yu) 留芬說。

  岩博酒廠現有職工近800人,其中不少是當地返鄉(xiang) 就業(ye) 的大學生,正是這些年輕人的回歸,填補了企業(ye) 在技術、營銷和管理等方麵的人才缺口。今年,餘(yu) 留芬的提案將重點關(guan) 注人才和產(chan) 業(ye) 在全麵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中的支撐作用。

  “農(nong) 村基層組織和村級企業(ye) 是農(nong) 村引才、留才的主要落腳點。”針對調研發現的問題,餘(yu) 留芬認為(wei) ,發展壯大村級產(chan) 業(ye) ,保障各類人才的待遇和發展機會(hui) ,才能激勵年輕人在農(nong) 村大顯身手。“今後,農(nong) 村不再是退路,而是為(wei) 後世子孫謀幸福的新天地!”餘(yu) 留芬說。

  全國人大代表陳先誌

  一片金寨茶葉帶富一方人

  記者 徐靖

  安徽省金寨縣桃嶺鄉(xiang) 位於(yu) 大別山區,這裏是全國人大代表、金寨縣四季春茶葉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陳先誌的家鄉(xiang) 。

  雖然已是3月,但還挺冷。“這種天氣,采茶剛剛好。”陳先誌告訴記者,“今年氣溫比較合適,最近幾年我們(men) 大量使用有機肥,有效解決(jue) 了土壤板結問題,對茶葉的生長也有幫助。”

  金寨縣桃嶺鄉(xiang) ,因臨(lin) 近梅山水庫,常年水分充足,有適宜種茶的先天優(you) 勢,但長期零星、分散的種植模式,難以形成產(chan) 業(ye) 發展氣候,村民很難受益。

  陳先誌和9名種茶大戶合作,創辦了金寨縣第一家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四季春茶葉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專(zhuan) 門從(cong) 事茶葉種植采摘加工,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把萬(wan) 畝(mu) 荒山變成茶山花海。一片小小的茶葉,帶動區域內(nei) 300多名貧困人口實現人均增收3600元。

  如今,“雲(yun) 端”直播賣茶葉、發展特色種植養(yang) 殖、引進光伏項目、發展鄉(xiang) 村旅遊、走茶旅融合之路……金寨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路越走越寬廣。

  支持金寨縣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加大支持特色農(nong) 業(ye) 保險力度、在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給予更加靈活的用地政策……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後,陳先誌提交的議案建議件件關(guan) 乎“三農(nong) ”。今年兩(liang) 會(hui) 前夕,陳先誌一直在各個(ge) 鄉(xiang) 鎮奔波,與(yu) 種植、養(yang) 殖大戶交流。他準備了關(guan) 於(yu) 如何培養(yang) 造就一批紮根農(nong) 村的“土專(zhuan) 家”“田秀才”、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賦能的議案,向大會(hui) 提交。

  “一片茶葉能帶富一方人,通過集中連片的方式發展合作社,能讓萬(wan) 畝(mu) 荒山變綠變金。有了產(chan) 業(ye) 就有了‘飯碗’,再加上良好的居住景觀,群眾(zhong) 的獲得感不會(hui) 是一句空話。”陳先誌說。

  全國人大代表李君

  能人返鄉(xiang) 讓村裏日子更紅火

  記者 王永戰

  “李偉(wei) 雲(yun) ,以前做駕校培訓,2018年回鄉(xiang) 流轉100畝(mu) 地,做桃樹生態種植。”

  “侯德強,以前是做設施工業(ye) 加工項目的,去年從(cong) 成都返鄉(xiang) 創業(ye) 做豆瓣食品加工……”

  說起村裏的年輕人,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白驛鎮岫雲(yun)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李君如數家珍。

  岫雲(yun) 村地處秦巴山區,不占地利,卻從(cong) 十幾年前全市有名的貧困村成為(wei) 如今人均年收入超2萬(wan) 元的“電商村”。李君明白,鄉(xiang) 村要想振興(xing) ,關(guan) 鍵得有人才。

  李君本人就是最早返鄉(xiang) 的人之一。他原本在成都一家企業(ye) 當高管,為(wei) 了家鄉(xiang) 麵貌的根本改變,2008年毅然回到老家岫雲(yun) 村。2010年,25歲的李君成為(wei) 全縣最年輕的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

  發展土雞養(yang) 殖、建立“岫雲(yun) ”品牌、發展電商,經過幾番努力,岫雲(yun) 村2014年成功脫貧。

  脫貧隻是新生活的開始,為(wei) 了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收入更穩定、過得巴適安逸,李君又邀請眾(zhong) 多企業(ye) 開展“以購代捐”活動,把岫雲(yun) 村的扶貧體(ti) 驗店開到了成都高新區。“村裏有20多人在成都的店裏務工,一年收入四五萬(wan) 元。”

  李君認為(wei) ,吸引更多能人返鄉(xiang) 創業(ye) ,最要緊的是讓能人們(men) 看到可以在村裏有錢掙、有奔頭。“這就需要政策支持,包括金融支持,政府也要幫助返鄉(xiang) 創業(ye) 人群解決(jue) 難題。此外,還需要一些兜底措施幫助返鄉(xiang) 創業(ye) 人才解決(jue) 後顧之憂。”

  現在,每逢村裏在外的能人返鄉(xiang) ,李君都要跑前跑後聯係幫扶政策。“有了這些返鄉(xiang) 能人的帶動,小農(nong) 戶就有了學習(xi) 標杆,鄉(xiang) 村才能更快實現全麵振興(xing) 。”李君笑眯眯地說。

  全國人大代表格桑德吉

  墨脫的生活越來越熱鬧了

  記者 瓊達卓嘎

  提起以前的墨脫縣城,全國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區墨脫縣完全小學副校長格桑德吉直歎氣:夏天泥石流,冬天雪封山,想出去難,想進來也難。

  現在的墨脫,就連冬天也變得熱鬧起來。“縣城超市裏啥都能買(mai) 到。前幾天我從(cong) 墨脫走時,還看到遊客進出。”

  2019年,墨脫縣脫貧摘帽的喜訊讓每個(ge) 墨脫人為(wei) 之振奮,格桑德吉說:“墨脫縣是全國最後一個(ge) 通公路的縣城。能與(yu) 全國一道如期脫貧,走上富起來的道路,主要原因是按照黨(dang) 中央的部署,真正走出了一條具有墨脫特點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之路。”

  為(wei) 了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可持續發展問題,確保貧困戶脫貧不返貧,近年來,墨脫縣依托獨特的資源優(you) 勢,大力發展以茶葉、旅遊業(ye) 、民族手工業(ye) 、特色林果種植業(ye) 為(wei) 代表的特色農(nong) 牧產(chan) 業(ye) 。

  “像我自己家,一個(ge) 人做茶產(chan) 業(ye) ,一年收入就有幾萬(wan) 元。”格桑德吉說。放眼全縣,僅(jin) 2019年就為(wei) 農(nong) 民群眾(zhong) 發放青茶收益款1000多萬(wan) 元,帶動了墨脫縣6個(ge) 鄉(xiang) 鎮23個(ge) 行政村共計832戶3677人創收。

  在製定產(chan) 業(ye) 脫貧計劃時,墨脫縣也很有章法。既扶持貧困戶發展能夠短期內(nei) 迅速見效的“短、平、快”產(chan) 業(ye) ,又鼓勵貧困戶參與(yu) 發展茶葉、鄉(xiang) 村旅遊等“長、遠、穩”產(chan) 業(ye) ,不斷鼓勵、支持龍頭企業(ye) 以“公司+基地+農(nong) 戶+實體(ti) 店(網店)”“合作社+農(nong) 戶”等模式,帶動貧困戶發展產(chan) 業(ye) 。

  “除了產(chan) 業(ye) 發展,大家還把鞏固脫貧成果聚焦到靠教育‘挖窮根’。”格桑德吉興(xing) 奮地告訴記者,現在墨脫學校硬件軟件跟以前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入學率達到100%,專(zhuan) 業(ye) 教師分布很均勻,許多墨脫當地大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門巴族姑娘巴珍在墨脫縣城開了一家墨脫特產(chan) 店,在網上直播賣貨,一天能賣出很多東(dong) 西。”在格桑德吉眼中,墨脫每天都發生著不少新鮮事,“墨脫的生活越變越方便,大家越來越幸福!”

  全國政協委員羊風極

  工作本上記滿鄉(xiang) 親(qin) 增收賬

  記者 黃曉慧

  “再過1個(ge) 月就能上市,田頭收購價(jia) 四五塊錢1斤,每畝(mu) 至少能收3000斤。打安鎮種了500畝(mu) ,3個(ge) 多月能讓150多戶農(nong) 民增收600多萬(wan) 元……”

  看著地裏結實飽滿的板栗南瓜,全國政協委員、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打安鎮副鎮長羊風極喜上眉梢,拿筆在工作本上記著賬。

  這工作本,羊風極總是隨身帶著。打開看,密密麻麻記錄著鎮裏每項產(chan) 業(ye) 的收成。“算明白了,才知道哪個(ge) 產(chan) 業(ye) 收益最大,哪個(ge) 產(chan) 業(ye) 收成平平。”

  58歲的羊風極,1981年高中畢業(ye) 後就被打安鎮田表村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推選為(wei) 村委會(hui) 幹部,多年來帶領群眾(zhong) 開荒種橡膠,讓貧窮的黎族村莊成了十裏八鄉(xiang) 都羨慕的脫貧村。

  近幾年,天然橡膠價(jia) 格低迷,最差的年頭1斤橡膠還賣不過1瓶礦泉水,膠林棄割成了羊風極的一樁心事。“實施橡膠保險”“以獎代補,鼓勵膠農(nong) 割膠”,作為(wei) 一個(ge) 從(cong) 國家級貧困縣走出來的全國政協委員,羊風極把這些提案帶到了全國兩(liang) 會(hui) ,得到相關(guan) 部委的積極回應。天然橡膠價(jia) 格保險開始實施,一度“消失”的膠碗,又重新掛到橡膠樹上。

  老羊不滿足,種膠最終還是看老天的“臉色”。要想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發財,得多找其他的路。

  看到一些鄉(xiang) 親(qin) 種了一兩(liang) 季水稻後,地就撂荒了,羊風極牽線引進農(nong) 業(ye) 科技公司,發動村民,在800多畝(mu) 撂荒地上種植南瓜和黃秋葵。

  起初,鎮裏有人勸:“種植品種如果選不對,造成產(chan) 品滯銷,弄不好要落埋怨,這些事幹了還吃力不討好。”羊風極聽完嘿嘿笑:“如果誰都怕落埋怨,這也不做,那也不幹,誰來帶領村民振興(xing) 鄉(xiang) 村?”

  老羊跑遍了省裏、縣裏的農(nong) 業(ye) 科研機構,谘詢了好多家農(nong) 業(ye) 科技公司,請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到打安鎮實地考察土壤狀況,終於(yu) 定下了種植品種。

  這不,效果顯出來了,今年收成準錯不了!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