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帽子”變身“金疙瘩”——西藏發展飼用燕麥紀實
起先,燕麥和野燕麥都是農(nong) 業(ye) 主管部門和農(nong) 民俗稱的“白帽子”,是看見就心煩的惡性雜草,一直是除之而後快,甚至還有主幹道旁百米內(nei) 不能種燕麥的規定。
但是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燕麥在西藏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把以往欲“除之而後快”的“白帽子”燕麥當作家庭增收致富、帶動農(nong) 牧區畜牧業(ye) 發展、解決(jue) 西藏優(you) 質飼料短缺等問題的主要作物。
如今在西藏,從(cong) 海拔3600米的河穀農(nong) 區到4600米的高寒牧區的廣闊區域內(nei) 都有燕麥種植。目前,燕麥已成為(wei) 西藏最主要的優(you) 質飼草類型之一,就連阿裏地區也有了大麵積的種植。
飼用燕麥在西藏的迅速發展得益於(yu)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和財政部共同設立的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建設項目的技術支撐,自2008年以來,在國家燕麥蕎麥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首席科學家任長忠及其帶領的體(ti) 係團隊的持續大力支持和技術指導下,燕麥在西藏落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自2006年開始,在國家外國專(zhuan) 家局和自治區扶貧辦協調下,當時身為(wei) 農(nong) 業(ye) 部948燕麥重大項目和國家公益性行業(ye) 科研燕麥專(zhuan) 項首席專(zhuan) 家的任長忠,來到西藏日喀則市曲美鄉(xiang) ,在這個(ge) 藏語意為(wei) 沒水的地方,親(qin) 自撰寫(xie) 栽培技術規程,並現場指導,種下了當地的第一塊燕麥田。2008年,國家燕麥蕎麥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在西藏建立了由區農(nong) 科院為(wei) 技術依托單位的日喀則綜合試驗站,培養(yang) 了地方燕麥團隊,區扶貧辦也給予了專(zhuan) 項支持,日喀則綜合試驗站的科技人員接下了技術支撐、服務、示範、推廣的接力棒。2009年、2010年,西藏相關(guan) 單位也通過各種項目多次邀請相關(guan) 專(zhuan) 家來藏指導曲美鄉(xiang) 燕麥生產(chan) ,引進新品種、新技術,開展展示示範,尤其是發展了旱作燕麥生產(chan) 技術,摸索出了“旱地種草、水地繁種”的生產(chan) 模式,解決(jue) 了西藏燕麥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支撐問題。
在全區連續兩(liang) 年遭遇嚴(yan) 重春旱的情況下,曲美燕麥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發揮出了燕麥本身抗旱性強、適應性廣等優(you) 良特性,獲得了較好的產(chan) 量,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燕麥生產(chan) 發展。
以往“除不盡的白帽子”燕麥現在已成了日喀則市農(nong) 牧民的香餑餑,成了“金疙瘩”:農(nong) 戶間以3至4斤青稞換1斤燕麥種子,部分地方的燕麥種子賣到了5元/斤,遠遠高於(yu) 當地青稞價(jia) 格,增產(chan) 增收效果明顯。
“燕麥種植收入現在占到我家收入的80%,我們(men) 之前看見‘白帽子’就頭疼,現在是看見燕麥,就是看到了豐(feng) 收的希望。” 日喀則市曲美鄉(xiang) 拉瓊村次仁多布傑說。他所在的村,往年每戶平均要從(cong) 外麵購買(mai) 約3000斤的作物秸稈等飼草。燕麥試種後的兩(liang) 年,曲美鄉(xiang) 種植燕麥的直接收入達到了50萬(wan) 元,直接依靠種植燕麥人均增收217元。
而自從(cong) 種植燕麥後,農(nong) 牧民不僅(jin) 解決(jue) 了自身的冬季飼草供給,還向外出售優(you) 質飼草,不但“節支”還實現了“增收”。脫粒後的燕麥秸稈還能以1元左右的價(jia) 格出售;曲美燕麥還和那曲雙湖的畜產(chan) 品進行交換…… 由此帶來的收益是顯而易見的。目前,燕麥在曲美鄉(xiang) 已占了總播種麵積的40%,僅(jin) 次於(yu) 糧食作物青稞的種植麵積。曲美鄉(xiang) 已經成為(wei) 西藏燕麥種植的發源地和輻射推廣基地。
據統計,到2011年,僅(jin) 日喀則市燕麥的播種麵積已超過5萬(wan) 畝(mu) ,2020年全區燕麥總種植麵積達到44萬(wan) 畝(mu) ,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燕麥因其較強的抗旱、抗寒、耐瘠薄、耐刈割等特點,適應性強於(yu) 青稞,更能在旱地、鹽堿、荒灘地上正常生長。在西藏,像燕麥這樣適應力強、產(chan) 量高的優(you) 質飼草注定備受寵愛。
西藏作為(wei) 全國第五大牧區,天然草場因超載放牧,造成草場退化、產(chan) 草量降低、載畜量下降,高原生態受到威脅。農(nong) 牧區的大量作物秸稈無論從(cong) 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遠遠不能滿足整個(ge) 冬春季節的飼草需求,每年的3至5月,是西藏最缺飼草的季節,在這個(ge) 階段大量生畜死亡,形成牲畜秋肥、冬瘦、春死的惡性循環。
“大力發展飼用燕麥生產(chan) ,不僅(jin) 可以刈割鮮草飼喂牲畜,也可製作成青幹草,燕麥秸稈還可打成草捆便於(yu) 運輸、貯藏,用於(yu) 緩解冬春飼草緊缺的狀況,利用好燕麥對環境要求不高的特性,燕麥的種植還能為(wei) 西藏的生態安全作出重要貢獻。”區農(nong) 科院研究員、國家燕麥蕎麥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日喀則綜合試驗站站長金濤說。
“目前,無論在江孜、白朗等號稱西藏糧倉(cang) 的農(nong) 區,還是在薩迦、定日、昂仁等半農(nong) 半牧區,飼用燕麥的種植已隨處可見;農(nong) 牧民從(cong) 開始的不接受到現在的踴躍種植燕麥,觀念上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這是對燕麥科技成果發自內(nei) 心的認可。”國家燕麥蕎麥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首席科學家任長忠,在2020年9月第六次到西藏考察燕麥推廣情況時激動地說。
“因燕麥具有抗旱、抗寒、抗澇等特性,西藏從(cong) 海拔3600米到4600米的廣大區域都有一定麵積種植。尤其在飼草嚴(yan) 重缺乏、植被稀疏、風大、災害頻繁、荒漠化嚴(yan) 重的海拔4300米以上地區,傳(chuan) 統農(nong) 作物生長季短、生物產(chan) 量低,燕麥以其抗逆性強、生物產(chan) 量高的優(you) 勢成為(wei) 該區域內(nei) 的主栽飼草作物,對於(yu) 緩解當地生態惡化趨勢、飼草安全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金濤說。
西藏的燕麥播種麵積從(cong) 零起步達到40萬(wan) 畝(mu) 以上,直接帶動10.67萬(wan) 農(nong) 牧民增收,成為(wei) 西藏最主要的飼草作物,不但填補了以往沒有飼草燕麥種植的空白,還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後也必將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發揮重要作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自治區人大代表魏有霞:腳踏實地為民服務 不忘初心履職盡責
2020年,自治區人大代表、日喀則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委會高級畜牧師魏有霞借調到日喀則市農業農村局牧業科工作。[詳細] -
數說寶“藏”·70年巨變|總產值達57億元,西藏特色農畜產品暢銷全國
近年來,西藏持續深化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高原特色農牧產品生產。[詳細] -
“十三五”末拉薩市總播麵積逾70萬畝 力爭今年糧食產量達15.7萬噸
近日,拉薩市農牧工作會議召開,會議全麵總結分析了“十三五”時期拉薩市農業農村工作完成情況,安排部署了“十四五”時期特別是2021年農業農村重點工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