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牛事“牛”起來——西藏犛牛種質資源及其開發利用項目實施小記

發布時間:2021-06-22 10:21:00來源: 西藏日報

  犛牛本品種選育是提高犛牛生產(chan) 性能的主導技術。種業(ye) 是個(ge) 長期的工作,堅持才能看見效果。在國家科技部和自治區科技廳的長期支持下,先後組建的帕裏犛牛、斯布犛牛、娘亞(ya) 犛牛等選育核心群,以農(nong) 牧民為(wei) 主成立的合作社、公司等組織形式運營種業(ye) 基地,良種推廣後,已在生產(chan) 中發揮了良好的提質增效作用。

  2016年起實施的西藏犛牛種質資源及其開發利用項目,在近3年時間裏,累計產(chan) 生直接經濟效益達1244萬(wan) 元,提高了農(nong) 牧民種、養(yang) 等生產(chan) 技能和經濟收入,效益顯著。

  “西藏犛牛種質資源及其開發利用項目成果依托‘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自治區科技廳金犛牛科技工程等項目基金支持,圍繞犛牛良種、良法,以有效解決(jue) 製約犛牛生產(chan) 瓶頸問題為(wei) 出發點和切入點,研究了西藏犛牛遺傳(chuan) 多樣性現狀以及種質資源開發利用技術。”項目負責人姬秋梅說。

  項目實施後,初步摸清了西藏17個(ge) 地方犛牛資源現狀,明確了西藏的犛牛具有豐(feng) 富的遺傳(chuan) 多樣性,其中西藏東(dong) 部是西藏犛牛的起源地之一,西藏犛牛有兩(liang) 個(ge) 母係起源;構建了中國犛牛30個(ge) 品種(類群)的基因庫;類烏(wu) 齊犛牛鑒定為(wei) 國家級犛牛遺傳(chuan) 資源;挖掘了與(yu) 生長發育、生產(chan) 性能及低氧適應性相關(guan) 基因24個(ge) ,篩選了分子標記11個(ge) ;構建了基於(yu) 牧戶或小群體(ti) 的犛牛育種評估技術體(ti) 係等。

  類烏(wu) 齊犛牛國家遺傳(chuan) 資源鑒定後,有力推動了“類烏(wu) 齊犛牛育繁推”“犛牛短期育肥”等項目的落地實施,積極帶動了犛牛產(chan) 業(ye) 的發展,為(wei) 昌都市打造類烏(wu) 齊犛牛品牌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

  通過項目實施,形成了西藏犛牛本品種選育技術體(ti) 係,建立和完善犛牛選育基地5個(ge) ,生產(chan) 選育後代2238頭,後代產(chan) 肉性能提高了10.22%,推廣良種600多頭。同時,集成應用了犛牛良種良法關(guan) 鍵技術,優(you) 化了畜群結構,能繁母牛比例由選育前35.7%提高到41%,核心群達到46.2%。

  牧草對犛牛的育肥作用,牧民也是深有感觸的。飼草不鮮、本地牧草資源薄弱是影響犛牛育肥的一個(ge) 重要因素。該項目集成應用了高寒、幹旱區人工草地建植及牧草生產(chan) 技術,累計種植牧草5100畝(mu) ,生產(chan) 鮮草約7513.20噸,開發犛牛專(zhuan) 用飼草料產(chan) 品9個(ge) 。

  “我們(men) 形成高海拔地區種植牧草的技術1套、犛牛高效養(yang) 殖綜合技術1套。發表論文42篇,研製了地方標準3項,獲實用新型專(zhuan) 利1項。通過項目的實施和示範,2016年至2018年近3年時間累計產(chan) 生直接經濟效益達1244萬(wan) 元,提高了農(nong) 牧民種、養(yang) 等生產(chan) 技能和經濟收入,效益顯著。”姬秋梅說。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