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話小康】“十四五”開局之年 西藏百姓這樣推進鄉村振興
11月的西藏,處處洋溢著豐(feng) 收的喜悅。近日,由西藏自治區網信辦主辦的“第一書(shu) 記話小康”網絡主題活動暨“走進美麗(li) 村莊共話幸福西藏”線下網評實踐活動采訪組先後走進拉薩市、山南市、日喀則市的一個(ge) 個(ge) 村莊,聽村裏的第一書(shu) 記講述親(qin) 身經曆、見證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生動故事……
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鼓勁頭
對山南市紮囊縣紮其鄉(xiang) 朗塞嶺村來說,把矮化蘋果基地和朗塞嶺莊園旅遊打造成村裏的兩(liang) 張致富名片,是當下最要緊的事兒(er) 。朗塞嶺村第一書(shu) 記曾明強說:“要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就得大力發展產(chan) 業(ye) 。目前,矮化蘋果基地項目已進入果苗種植階段。靠這個(ge) ,村民就近務工或運輸,可多增加一份收入,而且蘋果種植對於(yu) 改善生態環境能起到積極良好作用。”
金秋時節的豐(feng) 收圖景。人民網 李海霞攝
村民吾金便是該項目的受益者之一。3年前,他買(mai) 了一輛貨車,成了朗塞嶺村運輸隊的一員。“現在在基地跑運輸,一月收入有6000多。”像吾金一樣的村民不在少數,他們(men) 也靠著跑運輸提升了生活質量。
產(chan) 業(ye) 助力增收,旅遊也要發展起來。日喀則謝通門縣如貴村就依托區位優(you) 勢和資源優(you) 勢,打造出了果園林卡,同時開發餐飲商鋪等附屬產(chan) 業(ye) ,帶動村級旅遊產(chan) 業(ye) 發展。“今年,果園接待遊客還不少,實現了營收20萬(wan) 元。”如貴村第一書(shu) 記馬太平介紹。
村裏的幸福生活。人民網 李海霞攝
馬太平介紹如貴村鄉(xiang) 村振興(xing) 情況。人民網 李海霞攝
被評為(wei) 縣級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村的如貴村,目前最大的產(chan) 業(ye) 要屬勞務輸出。”我們(men) 村有不少能工巧匠,帶著建造、木工技術出去的手藝人特別受歡迎,今年向全區市場輸出了700多人(次),接下來,我們(men) 計劃建立產(chan) 業(ye) 綜合樓,打造一支專(zhuan) 業(ye) 的團隊,以精湛的技術占領更多市場,讓群眾(zhong) 的腰包更鼓。”馬太平說。
曲才村位於(yu) 拉薩當雄縣,一直以來,被“窮”包圍。兩(liang) 年前的曲才村村集體(ti) 經濟為(wei) 零,老百姓也沒有增收致富的門道。自邱學彥主動申請來這裏當第一書(shu) 記的那天起,就琢磨如何盤活村集體(ti) 經濟。“不能一直這樣下去吧?”邱學彥說,“我主動來,不僅(jin) 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還要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就這樣,他絞盡腦汁,出租房、養(yang) 雞、飼草料加工,隻要能想到的辦法都嚐試了一遍。
如今的西藏,村村有產(chan) 業(ye) 。人民網 李海霞攝
溫泉是曲才村的特色資源,但一直以來村裏的溫泉度假村由私人經營,群眾(zhong) 沾不上光。為(wei) 此,邱學彥反複上門對接,花了不少功夫,終於(yu) 把經營權拿了回來,作為(wei) 村集體(ti) 經濟來發展,為(wei) 此還欠了200萬(wan) 。“隻要好好經營,欠的錢總能還上,百姓就有奔頭。”邱學彥算了一筆賬,“去年我們(men) 的集體(ti) 收入是60餘(yu) 萬(wan) ,群眾(zhong) 分紅34萬(wan) 元,向脫貧戶發放各類物資價(jia) 值5萬(wan) 餘(yu) 元。用不了幾年,賬會(hui) 還清的,日子也會(hui) 更好的。”
一樁樁前景廣闊的事業(ye) ,讓老百姓奔小康的幹勁更足了。
家園美麗(li) 嚐甜頭
“讓群眾(zhong) 搬出來不是結束而是開始,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men) 穩定下來,把這裏當成自己的家。”拉薩市城關(guan) 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恩惠苑社區黨(dang) 支部第一書(shu) 記旦達說。
恩惠苑社區於(yu) 2017年12月建成,居住著藏、漢、回等761戶3276名群眾(zhong) 。恩慧苑社區的路麵幹淨整潔、綠化到位,餐飲、娛樂(le) 等一應俱全。“剛開始可不是這樣子,大家‘等靠要’的思想很嚴(yan) 重。”旦達皺起眉頭直擺手。
為(wei) 了讓搬遷群眾(zhong) 盡快融入當地生活,旦達帶領著社區工作人員下了不少功夫。辦夜校轉變群眾(zhong) 思想觀念;成立社區學校給孩子補課,大人小孩一起抓。“教育是一切的根本。思想改變後,大家互相‘攀比’,主動去打工賺錢,孩子們(men) 的功課也趕上了,日子越過越紅火。”旦達說,“這就是大手拉小手推經濟,小手拉大手提素質。”
但這還不夠,要讓群眾(zhong) 踏踏實實把家安下來,醫療、教育、養(yang) 老一樣都不能少。為(wei) 此,社區設立了“愛心餐桌”,為(wei) 獨居老人提供免費餐食,社區誌願者送餐上門,確保每位老人都能得到精心照料。此外,還建衛生服務站,有了家庭醫生,為(wei) 群眾(zhong) 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
恩慧苑社區裏的“愛心餐桌”。人民網 李海霞攝
如今的恩慧苑社區成了拉薩城郊最靚麗(li) 的一道風景線。城裏人從(cong) 這裏走過,都要感歎一句:“看看人家的日子,過得多好!”
村莊變得越來越好,年輕人紛紛抓住機會(hui) 在家鄉(xiang) 創業(ye) 。山南市瓊結縣拉玉鄉(xiang) 白那村的尼瑪旦增經營了一家養(yang) 殖場,靠銷售牛奶、乳製品等改善了經濟條件。“還想擴大規模。”尼瑪旦增說,“我要靠自己的努力,幫助村裏人和我一樣賺到更多錢。”
村裏的養(yang) 殖場。人民網 李海霞攝
王雪飛走村入戶做調研。人民網 李海霞攝
尼瑪旦增的底氣源於(yu) 西藏在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建設中的一係列優(you) 惠政策,還有第一書(shu) 記實實在在為(wei) 民辦實事的初衷。白那村第一書(shu) 記王雪飛於(yu) 年初主動申請到基層鍛煉。這個(ge) 90後姑娘告訴記者:“要想當好第一書(shu) 記,就得打掉‘嬌氣’和‘洋氣’,俯下身子為(wei) 群眾(zhong) 辦實事。”守著這個(ge) 初衷,王雪飛不怕為(wei) 群眾(zhong) 跑路,盡心盡力為(wei) 村裏的養(yang) 殖場、菜籃子工程謀發展,用真心換來了群眾(zhong) 的一致好評,也讓在家鄉(xiang) 創業(ye) 的年輕人吃下了“定心丸”。
一個(ge) 個(ge) 團結奮進的村莊,讓老百姓在幸福的蜜罐裏笑得更甜了。
精神富裕有奔頭
位於(yu) 拉薩東(dong) 郊的蔡村,通過幾年的發展,村集體(ti) 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百姓生活富足,大家沒有了後顧之憂,開始把心思放在了提升精神文化上。
“村裏有好多人喜歡書(shu) 法,恰好城關(guan) 區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一村一特色文化品牌村(社區)創建活動,我們(men) 就想著往這個(ge) 方麵打造一下。”蔡村第一書(shu) 記土登洛桑介紹。如今,每逢周六,村裏會(hui) 邀請拉薩市文聯、拉薩市書(shu) 法家協會(hui) 的書(shu) 法名家,為(wei) 熱愛書(shu) 法的村民們(men) 傳(chuan) 授技藝。
蔡村群眾(zhong) 的文化生活。人民網 李海霞攝
村民瓊達自幼喜歡書(shu) 法,但以前忙於(yu) 生計沒時間,再加上無人教授,所以也就隻能想想。“現在有老師教,真好。”從(cong) 2019年開始練習(xi) 到現在,她已經寫(xie) 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一有時間,就會(hui) 和好友們(men) 在這裏寫(xie) 上一段,沉浸在墨香中,她說幸福感倍增。
“下一步,我們(men) 計劃打造書(shu) 法特色牆繪,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打造靚麗(li) 文化風景線。”土登洛桑說。
和蔡村一樣的還有拉薩市堆龍德慶區的措麥村。以前的措麥村村民陳規陋習(xi) 多、環保意識差、封建迷信較嚴(yan) 重。“這幾年,全村上下大力開展移風易俗、‘無煙無酒無賭博’文明家庭創建等活動,效果顯而易見。”措麥村第一書(shu) 記索朗益西告訴記者,“我們(men) 還開展了‘小書(shu) 架進農(nong) 戶’活動,營造了書(shu) 香措麥氛圍。現在村民的閱讀量和知識水平都有所提升,像農(nong) 業(ye) 技術方麵的書(shu) 籍尤其受歡迎,大家知道用科學的辦法來搞種養(yang) 殖,提生活質量。”
書(shu) 香措麥村。人民網 李海霞攝
不僅(jin) 如此,措麥村還成立了法律調解室,建立健全矛盾調節長效機製,不斷健全基層治理體(ti) 係,矛盾調節率達到了100%。“我們(men) 村在2019年就被評為(wei) 了全國鄉(xiang) 村治理示範村。”村民們(men) 說起這個(ge) 一臉自豪。
在日喀則謝通門縣如貴村,有3戶漢藏通婚家庭被授予了“民族團結好榜樣”稱號。沈玉貴是青海化隆人,十幾年前來西藏務工時結識了現在的妻子尼瑪潘多。婚後,他來到妻子的家鄉(xiang) 生活。兩(liang) 人在村裏開了一家甜茶館,日子過得幸福甜美。“我已經把這兒(er) 當成了的自家的家鄉(xiang) ,沒有什麽(me) 不適應的。”沈玉貴說,今年,夫妻倆(lia) 又新開了一家百貨商店,家庭收益比以前增多了。
一次次華麗(li) 蛻變和進步,讓老百姓在富足的精神世界更有奔頭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林芝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引領西藏現代果業發展的新未來
近日,記者跟隨到林芝參加林芝蘋果精準采銷對接會的采購商們,來到了位於米林縣的西藏林芝現代蘋果標準化園區。[詳細] -
牧野有新歌——記林芝朗縣拉多鄉犛牛養殖業的新發展
今年,全鄉犛牛出欄率較去年翻了兩番,自家牛圈存欄越來越少、育肥基地出欄越來越多,一減一增,撐起了群眾的腰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