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班戈草原上的合作社:抱團發展奔小康

發布時間:2021-11-18 10:33:00來源: 新利平台

  新利平台訊 賓館裏,服務人員正打掃房間;茶館裏,爐火正旺,酥油茶濃;民族手工業(ye) 縫紉基地裏,手工藝人正忙著縫製藏袍……在西藏自治區那曲市班戈縣普保鎮多爾格村,每一個(ge) 多爾格人都在忙碌。成立牧業(ye) 經濟合作社以來,草原深處的他們(men) 幹勁十足,依靠多種經營、抱團發展,奔走在小康路上。


圖為(wei) 多爾格村牧業(ye) 經濟合作社的民族手工業(ye) 縫紉基地 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多爾格村牧業(ye) 經濟合作社的茶館 攝影:王媛媛

  多爾格村,海拔4750米,距離班戈縣城20公裏。9年前,這裏人均年收入1000多元;2020年年底,這裏的人均年收入已超1.5萬(wan) 元。一切的改變,要從(cong) 2012年說起。

  貧困戶多、經濟條件滯後、群眾(zhong) 生活困難,如何才能讓多爾格村人過上好日子?2012年,村裏先後召開10餘(yu) 次村民大會(hui) ,決(jue) 定成立牧業(ye) 經濟合作社,抱團發展。

  2012年6月15日,多爾格村牧業(ye) 經濟合作社正式成立。當時,全村108戶408人以牲畜入股、勞力入股等方式全部入社。初期,合作社主要以牧業(ye) 為(wei) 主要經濟來源。後續申報實施了高海拔生態農(nong) 業(ye) 示範基地、特色綿陽育肥基地、莫東(dong) 達熱賓館、茶館、百貨商店、民族手工業(ye) 縫紉基地等多種產(chan) 業(ye) 。

  合作社采取“8個(ge) 統一”的運作模式,結合每一位勞動者的勞動技能和特色優(you) 勢來分配勞力。嘎瑪平措憑借著42年的民族手工藝品製作經驗,被分配到了民族手工業(ye) 縫紉基地工作。


圖為(wei) 嘎瑪平措向來店的客人介紹民族手工藝品 攝影:王媛媛

  “這是羊羔皮藏袍、這是帽子……”日前,在民族手工業(ye) 縫紉基地,嘎瑪平措向記者介紹著自己和徒弟縫紉的手工藝品。他告訴記者,加入合作社以後,可以按勞計分,年底分紅。“我一天可以計12分,徒弟一天計10分,我們(men) 每年有兩(liang) 個(ge) 月的休假。加入合作社,因為(wei) 買(mai) 手工藝品的人也多了,我們(men) 的收入比以前高多了。”

  “不光我有計分,我家外孫女在學校上學也有計分。小學生、中學生計分都不一樣,成績優(you) 異,還要另外獎勵加分。” 嘎瑪平措興(xing) 奮地告訴記者,現在家裏的生活根本就不用愁,外孫女跟家裏說想考“西藏班”。

  嘎瑪平措一家的變化隻是多爾格村的一個(ge) 縮影。合作社成立之初,就確定了以牧業(ye) 為(wei) 核心、主打多種經營、實施教育為(wei) 本和因地製宜整合資源的發展模式。2020年合作社總收入近550萬(wan) 元,人均收入1.1萬(wan) 元。曾經的貧困群眾(zhong) “錢袋子”一天天鼓起來,大家一起走上了小康路。(新利平台 記者/王媛媛)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