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阿娘:搬遷點裏的“大管家”

發布時間:2022-03-18 09:46:00來源: 西藏日報

  “三岩”在藏語裏有岩山環繞、地勢險惡之意。山高穀深的“三岩”片區是典型的“一方水土養(yang) 不活一方人”的貧困地區。受自然地理環境等諸多因素影響,“三岩”片區是西藏深度貧困地區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在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西藏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作出了實施“三岩”片區跨市整體(ti) 易地扶貧搬遷的重大決(jue) 策。2019年3月,“三岩”片區4個(ge) 鄉(xiang) 鎮101名群眾(zhong) 一起搬入林芝市巴宜區更章門巴民族鄉(xiang) 搬遷安置點,與(yu) 娘薩村合並。剛到娘薩村,由於(yu) 氣候環境差異,鄰裏之間不熟悉,部分搬遷群眾(zhong) 還不適應新生活,有的甚至還有抵觸情緒。

  為(wei) 了更好管理和服務,更章鄉(xiang) 政府決(jue) 定在安置點成立“聯戶”單位,推選“雙聯戶”戶長。消息一出,許多搬遷群眾(zhong) 都很疑惑:“家裏還有這麽(me) 多事要忙,誰有這個(ge) 空?”一時竟沒有群眾(zhong) 願意擔任。這時候,主動放下家庭工作的阿娘就站了出來,自願申請擔任搬遷安置點“雙聯戶”戶長,為(wei) 群眾(zhong) 服務。

  阿娘被成功選為(wei) “雙聯戶”戶長後,積極帶領群眾(zhong) 轉變思想、增收致富、美化村莊,哪裏有人需要幫忙,哪裏就有他的身影。

  一天,阿娘發現農(nong) 田內(nei) 的麥子熟透了也沒人收割,了解後發現大家抱著“等靠要”心態等著每人每天保底的1斤口糧,阿娘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主動召集村民召開村民大會(hui) 商討解決(jue) 辦法,耐心勸導群眾(zhong) :“土地裏有砂石,小麥長得不好,但不能因為(wei) 長得不好就不管它了,屋頂漏水了要想著怎麽(me) 修補,而不是任由它一直漏水。”在阿娘的帶動下,麥子很快就收割完了。盡管如此,阿娘也意識到,村莊要發展,群眾(zhong) 就要轉變思想。

  為(wei) 轉變群眾(zhong) “等靠要”思想,阿娘經常與(yu) 村幹部一起走進群眾(zhong) 家中、田間地頭,與(yu) 群眾(zhong) 話家常、講道理,通過講身邊人、身邊事的方式,向群眾(zhong) 宣講黨(dang) 的一係列惠民利民政策和勤勞致富典型,教育引導群眾(zhong) 轉變思想,參與(yu) 到村莊治理、勤勞致富中來。為(wei) 了讓搬遷群眾(zhong) 真正融進娘薩村,他主動發掘群眾(zhong) 藝術特長,開展各類交流活動,鼓勵搬遷群眾(zhong) 積極和當地村民一同勞作、運動並開展文藝活動,使群眾(zhong) 在活動中化解矛盾、凝聚情誼、促進和睦。阿娘還多次與(yu) 更章鄉(xiang) 黨(dang) 委、政府商討溝通搬遷群眾(zhong) 的發展問題,並協同村“兩(liang) 委”班子和駐村工作隊爭(zheng) 取到197畝(mu) 農(nong) 田的網圍欄項目。同時,他積極鼓勵群眾(zhong) 參加村集體(ti) 經濟,讓群眾(zhong) 在家門口就業(ye) 增收。去年,村內(nei) 的苗圃種植基地就為(wei) 群眾(zhong) 增收10萬(wan) 元。

  如今,村民白天在家門口務工,晚上參加文娛活動,適齡兒(er) 童入學率和全民參保登記率均達到100%,出生在娘薩村的孩子也沐浴著黨(dang) 的光輝正茁壯成長。

  “口袋富了,腦袋也富了。”現在的安置點,鮮豔的黨(dang) 旗高高飄揚,采用“獨立基礎+框架結構”的房屋錯落有致,搬遷群眾(zhong) 喝上了淨化水、添置了新家具、用上了太陽能……做到了“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yang) 、住有所居”,實現了搬遷群眾(zhong)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下一步,娘薩村還將建成屬於(yu) 自己的便民服務超市、茶館和文化活動室,進一步提升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現在的生活越來越好了,感謝黨(dang) 和政府對我們(men) 的幫助。現在我可忙了,要賺錢養(yang) 家,要學習(xi) 文化,吃飯都快顧不上了。”阿娘說完,忙著趕去參加村集體(ti) 勞動,和群眾(zhong) 一同譜寫(xie)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篇章。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