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為鄉村振興塑“形”鑄“魂”

發布時間:2022-05-20 09:38:00來源: 西藏日報

  鄉(xiang) 風文明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靈魂”。近年來,拉薩市曲水縣達嘎鎮三有村聚焦鄉(xiang) 風文明建設,通過創新舉(ju) 措、移風易俗、塑造典型,深化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提升了鄉(xiang) 風文明水平,煥發出鄉(xiang) 風文明新氣象,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鑄魂、助力。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鄉(xiang) 風文明是保障。鄉(xiang) 風文明作為(wei) 農(nong) 村的精神文明,既傳(chuan) 承了古樸的鄉(xiang) 間民風,又融於(yu) 現代文明風尚,它的實質和核心是農(nong) 民的知識化、文明化、現代化。鄉(xiang) 風文明建設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靈魂。

  三有村在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打造鄉(xiang) 風文明的過程中,注重提升村容村貌、保護傳(chuan) 承文化、提高文明素養(yang) 等“軟環境”建設。在新時代下,讓文化“莊稼”紮根廣袤大地,填滿了村民的“精神糧倉(cang) ”。

  陽光和煦,楊柳吐綠。走進曲水縣達嘎鎮三有村,映入眼簾的是特色鮮明、錯落有致的藏式樓房,平坦的水泥路鋪到家門口,鮮豔的五星紅旗飄揚在每家的屋頂上,房前屋後種植的鮮花映襯著三有村生機勃勃、充滿希望的生活。

  在三有村扶貧商品房的一間門麵房裏,噠噠噠的縫紉機聲此起彼伏,曲水卓瑪服裝合作社的員工們(men) 正在趕製訂單。作為(wei) 扶貧產(chan) 業(ye) ,合作社員工都是三有村搬遷群眾(zhong) ,而且婦女居多。

  曲水卓瑪服裝合作社負責人瓊次仁告訴記者:“合作社成立的初衷是幫助不方便外出打工的群眾(zhong) ,解決(jue) 她們(men) 的就業(ye) 問題。現在,她們(men) 在合作社工作每個(ge) 月能拿到2600元至3000元不等的工資。”

  2016年,在拉薩河畔達嘎鎮,一座新村——三有村在短短3個(ge) 月的時間裏建成。“三有”寓意“有住房、有產(chan) 業(ye) 、有健康”,三有村是西藏建成的首個(ge) 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隨後,養(yang) 雞場、溫室大棚、幸福超市、扶貧商品房、庭院經濟等產(chan) 業(ye) 相繼發展起來,成為(wei) 搬遷群眾(zhong) 奔小康的有力支撐。搬遷至今,三有村農(nong) 牧民人均年收入從(cong) 不足3000元增長到2021年的1.2萬(wan) 元,全麵實現了“三有”目標,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ti) ”稱號,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塑起了三有村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形”。

  在三有村,民族團結的理念深入人心,全村共有民族團結家庭18戶。與(yu) 曲水卓瑪服裝合作社相隔不遠處,同樣是在扶貧商品房的一間門麵房裏,達嘎塔嘎蔬菜水果店的老板肖富喜正在清理著貨物。不一會(hui) 兒(er) ,妻子達嘎送來午飯,夫妻倆(lia) 一個(ge) 吃飯,一個(ge) 在旁邊說笑,氣氛溫馨和睦。

  2005年,河南小夥(huo) 肖富喜來到拉薩,後來認識了藏族姑娘達嘎。2008年,兩(liang) 人喜結連理。最初,夫妻倆(lia) 沒有店鋪,隻能推著車賣菜。2016年搬遷到三有村後,夫妻倆(lia) 在村裏的扶貧商品房租了門麵房,平時肖富喜負責進貨,達嘎看店,每個(ge) 月有近4000元的收入。“我在拉薩成了家,有了小孩,現在還經營著菜店,已經習(xi) 慣了拉薩的生活。結婚幾年來,我們(men) 夫妻二人相互尊重、慢慢磨合,小日子過得挺幸福的。”肖富喜說。

  此外,三有村還以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wei) 契機,成立了文藝隊、誌願服務隊,開辦了巾幗夜校、養(yang) 老驛站等,在滿足群眾(zhong) 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大力改善人居環境,號召村民樹立文明意識,推動鄉(xiang) 風文明建設,鑄好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魂”。

  “我們(men) 每個(ge) 季度都會(hui) 組織村‘兩(liang) 委’班子檢查環境衛生,在廣泛宣講和村‘兩(liang) 委’的正確引導下,村民的環保意識得到進一步提高,三有村環境一天比一天美了。”三有村村委會(hui) 主任桑珠曲培說。鄉(xiang) 風文明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通過多項措施,三有村積極開展文明村建設工作,幫助村民樹立發展信心,改變落後思想觀念,主動摒棄陳規陋習(xi) ,提高思想道德水準和科學文化等各方麵素質,凝聚人心、振奮精神,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鄉(xiang) 村美不美、農(nong) 村富不富,不僅(jin) 要看村容村貌、經濟發展、基礎設施等硬指標,更要看文化服務、鄉(xiang) 風文明等發展“軟環境”。隻有重視“軟環境”,才能夠推動農(nong) 村經濟發展、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目標。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