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人民幹好這件頭等大事

發布時間: 2022-09-23 10:35:00 來源: 西藏日報

  9月23日,秋分,我國將迎來第五個(ge) 中國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放眼長城內(nei) 外、大江南北,稻浪隨風起伏,玉米長勢喜人,田野上鋪展著豐(feng) 收的圖景。

  糧穩天下安。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今年在四川考察糧食生產(chan) 時指出:“我們(men) 有信心、有底氣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烏(wu) 克蘭(lan) 危機、極端天氣頻發等背景下,我國夏糧實現增產(chan) ,秋糧克服多重挑戰,豐(feng) 收有基礎、有希望。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wei) 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帶領億(yi) 萬(wan) 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

  今年糧食問題備受關(guan) 注。國際糧價(jia) 高位波動,農(nong) 資價(jia) 格大幅上漲;去年秋汛造成我國三分之一的冬小麥晚播、長勢複雜。糧食壓艙石能否穩得住,直接關(guan) 係經濟基本盤。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在糧食安全這個(ge) 問題上不能有絲(si) 毫麻痹大意,不能認為(wei) 進入工業(ye) 化,吃飯問題就可有可無,也不要指望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jue) 。要未雨綢繆,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始終堅持以我為(wei) 主、立足國內(nei) 、確保產(chan) 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

  14億(yi) 多人口要吃飯,這是中國最大的國情。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三次出席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對“三農(nong) ”工作和糧食生產(chan) 、糧食安全作出一係列重要指示。

  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圍繞“三農(nong) ”工作闡釋了五方麵重大問題,將“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放在首位,強調“我國是個(ge) 人口眾(zhong) 多的大國,解決(jue) 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

  2017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圍繞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作出重要部署,強調深化農(nong) 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xing) 農(nong) 之路。

  2020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圍繞新發展階段“三農(nong) ”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在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方麵,總書(shu) 記指出:“我反複強調,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戰術問題,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今年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糧食和重要農(nong) 副產(chan) 品供給充裕功不可沒,充分印證了這一點。”

  ……

  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從(cong) 2013年至2022年,連續10個(ge) 中央一號文件全麵部署“三農(nong) ”工作,圍繞抓好糧食生產(chan) 和糧食安全采取了一係列舉(ju) 措。

  糧食生產(chan) 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動力在政策。

  為(wei) 做好今年糧食生產(chan) ,落實中央決(jue) 策部署,中央財政分三批累計下達補貼資金400億(yi) 元,緩解農(nong) 資價(jia) 格上漲帶來的種糧增支影響;農(nong) 業(ye) 科技服務人員分赴田間地頭,推動小麥促弱轉壯;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水利、應急、氣象等部門加強會(hui) 商和預警、因地製宜抗旱減災……

  春去秋來,夏糧產(chan) 量在去年高基數上再增產(chan) ,秋糧豐(feng) 收在望,有力檢驗了我國的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證明了我國有措施、有能力確保糧食穩產(chan) 增產(chan) 。

  10年來,各地各部門嚴(yan) 守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加快良田建設,完善水利基礎設施,推動現代種業(ye) 和農(nong) 業(ye) 機械化發展,構建保障機製調動農(nong) 民種糧和地方政府重農(nong) 抓糧的積極性。有關(guan) 部門製定糧食安全黨(dang) 政同責規定配套考核辦法,推動糧食主產(chan) 區、主銷區、產(chan) 銷平衡區共同扛穩糧食安全責任。各地深化農(nong) 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穩步走質量興(xing) 農(nong) 、綠色興(xing) 農(nong) 之路。

  10年來,我國糧食產(chan) 能再上一個(ge) 千億(yi) 斤新台階,越來越多綠色優(you) 質糧食產(chan) 品擺上百姓餐桌。2021年糧食產(chan) 量連續第7年穩定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83公斤,高於(yu) 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國家倉(cang) 廩充實,為(wei) 經濟社會(hui) 行穩致遠夯實了根基。

  “確保18億(yi) 畝(mu) 耕地實至名歸”

  秋日的鬆遼大地,金風送爽,豐(feng) 收在望,洋溢著黑土地的芬芳。吉林省梨樹縣梨樹鎮泉眼溝村,路邊“田長製”公示牌高大醒目、內(nei) 容清晰:從(cong) 縣級總田長到鄉(xiang) 鎮田長再到村級田長,姓名、職務、聯係方式、職責、目標,一目了然。

  東(dong) 北是世界主要黑土區之一。2020年7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踏上梨樹縣的黑土地,在一片玉米地裏同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細細攀談,深入了解黑土保護的“梨樹模式”。

  總書(shu) 記語重心長地說:“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留給子孫後代。”

  民以食為(wei) 天,糧以地為(wei) 本。我國耕地家底並不豐(feng) 厚,占世界9%的耕地,要養(yang) 活世界近20%的人口,人地關(guan) 係緊張是基本國情。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農(nong) 民可以非農(nong) 化,但耕地不能非農(nong) 化。如果耕地都非農(nong) 化了,我們(men) 賴以吃飯的家底就沒有了。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再次強調,全麵壓實各級地方黨(dang) 委和政府耕地保護責任,中央要和各地簽訂耕地保護“軍(jun) 令狀”,嚴(yan) 格考核、終身追責,確保18億(yi) 畝(mu) 耕地實至名歸。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嚴(yan) 格落實黨(dang) 中央要求,實行最嚴(yan) 格的耕地保護製度,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

  2019年8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第十二次會(hui) 議表決(jue) 通過關(guan) 於(yu) 修改土地管理法的決(jue) 定,“永久基本農(nong) 田”取代了原來的“基本農(nong) 田”,體(ti) 現了永久保護理念。

  去年12月,自然資源部通報100起涉刑土地違法案件,涉及31個(ge) 省區市,包括企業(ye) 法人代表、投資者等160餘(yu) 名自然人入罪獲刑。

  耕地保護,既要守住紅線,也要提高質量。

  2020年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是一個(ge) 重要抓手,要堅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產(chan) 穩產(chan) 。這個(ge) 決(jue) 心一定要下,該拿的錢一定要拿!要把黑土地保護作為(wei) 一件大事來抓,把黑土地用好養(yang) 好。

  東(dong) 北黑土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chan) 基地,糧食產(chan) 量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一,糧食商品率高,是保障糧食市場供應的重要來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今年6月,我國第一部國家層麵的黑土地保護法誕生。從(cong) 初審到三審通過,“小快靈”的立法實踐僅(jin) 用半年時間。除了為(wei) 黑土地保護立法,各地還加強土壤監測、設立“田長製”、采取保護性耕作方式、增施有機肥,多措並舉(ju) 守好大糧倉(cang) 。

  目前,我國基本形成了以土地管理法及其實施條例、土地複墾條例、基本農(nong) 田保護條例等為(wei) 核心的耕地保護法治體(ti) 係;民法典、刑法對耕地保護進行了明確規定;加快製定中的糧食法也強調耕地保護。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通過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建成了一大批旱澇保收、高產(chan) 穩產(chan) 的優(you) 質良田。到今年末將累計建成10億(yi)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穩定實現1萬(wan) 億(yi) 斤以上糧食產(chan) 能。

  “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

  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解決(jue) 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我國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有目共睹,但也存在短板,其中最大的短板就是種子。種源安全關(guan) 係到國家安全,必須下決(jue) 心把我國種業(ye) 搞上去,實現種業(ye) 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農(nong) 業(ye) 現代化,種子是基礎。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加強良種技術攻關(guan) ,靠中國種子來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今年4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海南考察,第一站就來到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的“大腦”——三亞(ya) 市崖州灣種子實驗室。總書(shu) 記說:“隻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

  早在4年之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就來到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沿著田埂走進“超優(you) 千號”超級水稻展示田,聽農(nong) 業(ye) 科技人員講稻穀。聽到我國科研人員培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屢創世界水稻單產(chan) 最高紀錄,總書(shu) 記十分高興(xing) ,指出“要下決(jue) 心把我國種業(ye) 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優(you) 良品種,從(cong) 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上,“解決(jue) 好種子和耕地問題”被列為(wei) “十四五”開局之年要抓好的八大重點任務之一。會(hui) 議提出,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要尊重科學、嚴(yan) 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chan) 業(ye) 化應用。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guan) ,立誌打一場種業(ye) 翻身仗。

  2021年7月,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會(hui) 議審議通過了《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方案》,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guan) 係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2022年3月,新修改的種子法正式施行。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ge) 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ge) 奇跡。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一係列重大部署為(wei) 種業(ye) 發展指明了方向。種質資源收集與(yu) 保護、突破性品種選育、前沿育種技術研發……各個(ge) 環節久久為(wei) 功,我國現代種業(ye) 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推動更多良種走向沃野。

  如今,我國形成了以海南、甘肅、四川三大國家級育製種基地為(wei) 核心,96個(ge) 製種大縣和120個(ge) 區域性基地為(wei) 骨幹的種業(ye) 基地“國家隊”,國家級基地供種保障能力提高到75%。節水小麥、優(you) 質水稻品種選育取得新突破,農(nong) 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保證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科技賦能種業(ye) 發展的同時,也在農(nong) 機農(nong) 藝、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等方麵持續發力,不斷推動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落實落地。

  新修的排水溝渠開闊通暢,田間還配備了小型氣象站和土壤墒情儀(yi) ;農(nong) 民打開手機通過“雲(yun) 上巡田”,就知道莊稼缺水還是缺肥;掃一掃二維碼,城裏人可以查到自己吃的糧食長在廟前村的哪塊地……在國家級製種大縣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的五溝鎮廟前村,萬(wan) 畝(mu) 良田正在孕育著新的收獲。

  10年來,我國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7個(ge) 百分點,超過61%;小麥、玉米、水稻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超過97%、90%和85%……農(nong) 業(ye) 科技的快速發展有力保障糧食產(chan) 量連年穩定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

  “要讓種糧農(nong) 民有錢掙、得實惠”

  “真沒想到!總書(shu) 記會(hui) 給我一個(ge) 普通農(nong) 民回信!”今年6月2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安徽省太和縣種糧大戶徐淙祥回信,讓這位當地種糧大戶很意外,也很感動。

  11年前,習(xi) 近平到太和縣舊縣鎮張槐村考察時,曾向徐淙祥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了解小麥種植情況。今年夏天,徐淙祥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寫(xie) 信,表達了繼續做好農(nong) 業(ye) 研發推廣工作,帶動更多農(nong) 民多種糧、種好糧的決(jue) 心。

  總書(shu) 記在回信中說,這些年,黨(dang) 中央出台了一係列支持糧食生產(chan) 的政策舉(ju) 措,就是要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讓種糧農(nong) 民有錢掙、得實惠,日子越過越好。

  一紙書(shu) 信,展現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億(yi) 萬(wan) 農(nong) 民的深切關(guan) 懷和對糧食安全的高度重視。

  保障14億(yi) 多人的糧食安全,必須回答好誰來種地的問題。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2013年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上指出:“我到農(nong) 村調研,在很多村子看到的多是老年人和小孩,年輕人不多,青壯年男性更是寥寥無幾”“農(nong) 業(ye) 後繼乏人問題嚴(yan) 重,這的確不是杞人憂天啊!”

  在這次會(hui) 議上,總書(shu) 記強調,“穩定發展糧食生產(chan) ,一定要讓農(nong) 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產(chan) 區抓糧有積極性。這方麵,既要發揮市場機製作用,也要加強政府支持保護”“怎樣實現農(nong) 民增收和糧食增產(chan) 同步發展?這是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2020年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現在,糧食生產(chan) 一大軟肋是生產(chan) 成本偏高,解決(jue) 辦法還是要創新經營方式,要培育好家庭農(nong) 場、農(nong) 民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健全專(zhuan) 業(ye) 化社會(hui) 化服務體(ti) 係,把一家一戶辦不了、辦起來不劃算的事交給社會(hui) 化服務組織來辦。

  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指示,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出台了一係列強農(nong) 惠農(nong) 政策,穩步提高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jia) 水平,完善稻穀補貼、玉米大豆生產(chan) 者補貼等政策,推動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現主產(chan) 省產(chan) 糧大縣全覆蓋,讓農(nong) 民種糧能獲利、多得利。

  我國加大力度支持農(nong) 民教育培訓,構建高等農(nong) 業(ye) 教育、高等職業(ye) 教育和高素質農(nong) 民培育的協同發展格局,以培育計劃為(wei) 抓手,每年培訓農(nong) 民達到100萬(wan) 人,農(nong) 民總體(ti) 素質明顯改善。

  近些年來,各地創新經營方式,培育好家庭農(nong) 場、農(nong) 民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加快建立社會(hui) 化服務體(ti) 係,將先進適用品種技術裝備和組織形式導入小農(nong) 戶,培育95萬(wan) 多個(ge) 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組織,服務帶動小農(nong) 戶超過7800萬(wan) 戶。

  為(wei) 了給農(nong) 民吃上“定心丸”,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農(nong) 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政策,提出穩定農(nong) 村土地承包關(guan) 係並保持長久不變;2018年12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第七次會(hui) 議表決(jue) 通過新修改的農(nong) 村土地承包法,農(nong) 村土地“三權分置”入法。這項重大製度創新,為(wei) 推動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推動糧食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和農(nong) 業(ye) 現代化發展築牢了根基。

  保障14億(yi) 多人的糧食安全,既要調動農(nong) 民的種糧積極性,也要讓節約糧食在全社會(hui) 蔚然成風。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一直高度重視節約糧食,圍繞浪費糧食問題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多次強調要製止餐飲浪費行為(wei) ,推動建設節約型社會(hui) ,並以身作則在全社會(hui) 倡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新風尚。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部門不斷加大厲行節約力度,取得積極成效。2021年10月,中辦、國辦發布《糧食節約行動方案》,明確到2025年,糧食全產(chan) 業(ye) 鏈各環節節糧減損舉(ju) 措更加硬化實化細化,推動節糧減損取得更加明顯成效。

  悠悠萬(wan) 事,吃飯為(wei) 大。

  金秋時節,希望的田野彌漫著豐(feng) 收的氣息。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億(yi) 萬(wan) 中國人民辛勤耕耘、不懈奮鬥,一定能夠牢牢守住糧食生產(chan) 和糧食安全“國之大者”,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 記者 於(yu) 文靜 王立彬 高敬 胡璐)

(責編: 常邦麗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