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達瓦一家,擁抱新生活
5月23日,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向“2023·www.easyfundingllc.com發展論壇”致賀信指出,人民幸福是最大的人權,發展是實現人民幸福的關(guan) 鍵。中共十八大以來,在中央政府和全國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幹部群眾(zhong) 艱苦奮鬥、頑強拚搏,讓西藏徹底擺脫了束縛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問題,與(yu) 全國一道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
為(wei) 了更好兼顧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2019年12月起,西藏自治區實施大規模極高海拔生態搬遷,居住在那曲市雙湖縣、安多縣、尼瑪縣海拔4800米以上區域的超過3萬(wan) 名群眾(zhong) ,相繼搬遷至位於(yu) 山南市貢嘎縣森布日村的安置點。森布日距離拉薩市區60餘(yu) 公裏,安置點內(nei) 醫院、學校、市場等一應俱全。
生態搬遷,彰顯新理念,搬出新生活。3年多來,人民日報記者六上雙湖縣,並多次前往森布日采訪,從(cong) 藏族老人羅達瓦一家,深切感受到生態搬遷帶給當地群眾(zhong) 生活的巨大改變。
——編者
高原的陽光和煦溫暖。搬把椅子,披件薄衣,羅達瓦坐在小院門口悠閑地曬著太陽。
這裏是西藏自治區山南市貢嘎縣森布日安置點。老人的背後,是居住了3年多的新居——漂亮的兩(liang) 層黃色小樓;他的麵前,山巒起伏,假如視線可以穿越群山,將會(hui) 抵達數百公裏外的故鄉(xiang) ——那曲市雙湖縣措折羌瑪鄉(xiang) 。
“路再遠,我們(men) 也要走出去。”2019年12月,羅達瓦一家離開海拔5000米的措折羌瑪鄉(xiang) ,搬遷到海拔3600米的森布日。如今,紮根在森布日的生態搬遷群眾(zhong) 已有3萬(wan) 多人,融入了嶄新的生活。“離開草原、牛羊,當然不舍得,但健康、便利的新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羅達瓦說。
羅達瓦的家庭賬本——
一家6口人年收入穩定在10萬(wan) 元左右
遠處雪山綿延,近處草場已冒出嫩芽。雙湖縣牧場上,羅達瓦的兒(er) 媳西熱措姆正在放牧。
這是今年4月,草場依舊寒意凜然。雙湖地處相對貧瘠的羌塘草原,為(wei) 了尋找最豐(feng) 茂的水草,西熱措姆趕著數千頭牛羊轉場,一趟放牧之路往往要走上好幾天。
“你們(men) 已經搬到了森布日,為(wei) 什麽(me) 還要回家鄉(xiang) 放牧?”記者問她。
“放不下放牧的生活,當然,這份工作的收入對我們(men) 家也很重要,所以一年中有幾個(ge) 月,我們(men) 夫妻會(hui) 回到雙湖,在牧業(ye) 合作社幹活。”望著牛羊,西熱措姆滿眼溫柔。
2017年,她所在的措折羌瑪鄉(xiang) 成立牧業(ye) 合作社,村民們(men) 將自己的牛羊入股。此後,全村的牲畜進行集中圈養(yang) 和放牧,既可以提高看管效率,也盡量減輕對草場的過牧。村裏的壯年輪流參與(yu) 生產(chan) ,年底分紅。
從(cong) 她的講述中記者了解到,如今,雖然牧民們(men) 搬遷走了,但在過渡時期,合作社還留在雙湖,繼續養(yang) 殖牛羊,既解決(jue) 牲畜照看問題,也確保牧民在搬遷之初仍有穩定收入。
每次從(cong) 森布日返回極高海拔的家鄉(xiang) ,西熱措姆都會(hui) 有些不適應,頭疼、胸悶。幾天後,不適緩解,才能前往放牧點幹活。
跟隨牛羊的腳步,記者與(yu) 牧民們(men) 回到放牧點的臨(lin) 時居所。這是一棟土石搭建的簡陋小屋,不遠處有一條小溪,為(wei) 臨(lin) 時住宿的牧民提供日常用水。“趕著牛羊進入草原深處,我們(men) 要在這裏住好幾天,電力靠太陽能。”一位牧民介紹。
“憑借入股的牛羊和我們(men) 夫妻的勞動,我們(men) 家去年從(cong) 合作社得到分紅五六萬(wan) 元,這仍是收入中最大的一部分。”西熱措姆說。
這幾年,記者每次造訪羅達瓦在森布日的新家時,聊起收入,老人總會(hui) 一項項地算細賬——除了分紅,家裏的收入還有草場補貼等政策性收入以及其他的勞動收入,搬遷後,一家6口人年收入穩定在10萬(wan) 元左右。
幾個(ge) 月前——2023年藏曆新年後不久,記者再度去森布日拜訪羅達瓦,發現這家人正在學習(xi) 新的技能,讓生活再上一層樓。
餐桌上擺滿藏式點心、牛羊肉,西熱措姆熱情張羅著。“這些都是兒(er) 媳婦做的,她的手藝比以前好很多了。”羅達瓦說。
原來,安置點開辦了勞動技能培訓班,幫助搬遷農(nong) 牧民就業(ye) 。西熱措姆抓住機會(hui) 學習(xi) 了烹飪。如今的森布日屋舍儼(yan) 然,商鋪林立,離家步行十分鍾有一排餐館,不僅(jin) 有傳(chuan) 統藏餐,還有川菜小館、連鎖品牌火鍋店,這讓西熱措姆眼界大開,“多學本領,說不定以後我也能開家小飯館,把做飯變成工作。”
羅達瓦家不遠處,一家小店擺滿服裝飾品和零散食品百貨。店主丹巴頓珠以前在家鄉(xiang) 開過雜貨鋪,但銷量很小,“人口密度小,加上地方偏、進價(jia) 高,生意也就糊糊口。”他說,“搬到森布日可不一樣了,一個(ge) 月能賺幾千塊。人多了,東(dong) 西更好賣,而且距離城市近,進貨價(jia) 也低。”
“從(cong) 逐水草而居的放牧生活轉向城鎮、工廠,身份轉化需要一個(ge) 過程。合作社收入和雙湖縣草場保護的政策性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群眾(zhong) 度過從(cong) 牧民到城鎮居民的過渡期。”措折羌瑪鄉(xiang) 一名隨遷幹部告訴記者。
羅達瓦的關(guan) 節病——
搬到森布日第三年,腿再也沒有痛過
2020年夏天,記者第一次來到羅達瓦的新家。剛進屋,這位老人就忍不住把記者拉到水龍頭邊,分享新生活的喜悅。“剛搬到新家時,我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水龍頭。”老人感歎,當時看著清澈的自來水汩汩流出,“別提多開心了”。
“這日子,之前咱也不敢想嘞。”羅達瓦回憶,1980年,他30歲的時候第一次住進房屋,也就是“四麵牆、一張床”的小土屋,屋裏點一個(ge) 鐵皮爐,不過較往昔逐水草、住帳篷,生活水平已經是極大的提升。往後,房子變大,各項設施逐漸改善。但在家鄉(xiang) 措折羌瑪鄉(xiang) 查倉(cang) 村,有些難題始終難以解決(jue) ,特別是用水。
那時候,每天一大早,要把兩(liang) 個(ge) 大桶搬上手推車,沿著塵土飛揚的崎嶇土路來到鄉(xiang) 政府,從(cong) 水管裏接滿兩(liang) 桶自來水,再原路回家。一來一回,就是一個(ge) 多小時。
搬遷後,改善的不僅(jin) 是生活條件,還有健康狀況。當著記者的麵,羅達瓦撩開褲腿,一道長長的疤痕格外顯眼,這是2016年腿部關(guan) 節手術留下的。
長期在極高海拔地區生活引起的嚴(yan) 重關(guan) 節病,困擾了羅達瓦30多年。發病時,他常常痛得滿床打滾,無法下地行走。
“老人家生活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是不是常年寒冷缺氧?”2016年,羅達瓦到四川成都就醫時,醫生再三確認他的生活環境。得到肯定答複後,醫生沉吟許久,無奈地說:“這種自然環境導致的疾病,恐怕很難根除。”
盡管痊愈概率相對不高,羅達瓦仍選擇了手術。不過,每到冬天,他的腿部依然時常隱隱作痛。
在高海拔地區,關(guan) 節炎和痛風是常見病。雙湖縣多瑪鄉(xiang) 果根擦曲村的一名村幹部告訴記者,關(guan) 節炎和痛風在當地發病概率很高,病情也很嚴(yan) 重。在果根擦曲村,記者曾見到一名藏族老人雙手的每一個(ge) 指節都腫得有常人兩(liang) 倍粗,完全不能彎曲,幾乎喪(sang) 失勞動能力。
搬遷到森布日,羅達瓦的關(guan) 節病開始發生根本性好轉。“第一年發作過幾次,第二年一次,第三年再也沒有痛過了。”沐浴在陽光裏,羅達瓦笑著說。
隨著健康狀況的改善,曾經很少出門的羅達瓦,現在不時溜達著出去散步。家門口不遠處有一塊空地,不少孩子嬉戲奔跑。望著他們(men) 矯健的身姿,羅達瓦說,“孩子們(men) 不用受關(guan) 節病的苦了。”
羅達瓦的孫子洛桑桑旦——
學習(xi) 計算機知識,想和哥哥一起開網店
羅達瓦的孫子洛桑桑旦也曾在家門口玩耍、踢球。
2020年暑假,記者第一次見到他。當時,這名14歲的少年正陪母親(qin) 在雙湖草場放牧。那時候,他剛到森布日,“不習(xi) 慣天天坐車去上學,懷念家鄉(xiang) 牧羊的生活。”洛桑桑旦害羞地說,自己對城市生活有很多不適應。說完,他便跑開了,追趕著羊群嬉戲。
如今再見麵,洛桑桑旦個(ge) 頭長高了不少,性格更加開朗——看到記者,他驚喜地主動跑過來說:“咱們(men) 又見麵啦,要加個(ge) 微信啊,我正在山南市讀職高,已經高二了。”
之前記者幾次去森布日,這個(ge) 孩子都在距離新家幾十公裏外的貢嘎縣中學讀書(shu) 。洛桑桑旦說,近3年,他成長了許多——剛到貢嘎時,老師講課的速度和內(nei) 容的難度讓他花費很大力氣才適應。
他還學會(hui) 了使用電腦。“通過網絡我發現,原來世界這麽(me) 大,年輕人可以有很多種生活方式,比我之前想象的還精彩。”洛桑桑旦說,未來,他想學習(xi) 更多計算機的相關(guan) 知識,為(wei) 職業(ye) 發展儲(chu) 備技能。“我哥哥在日喀則一所職高學物流。說不定以後我還能和哥哥一起做生意,我開網店,他負責物流。”洛桑桑旦暢想著未來。
臨(lin) 別時,年輕人興(xing) 奮地帶著記者去看他家新購置的小卡車,“家裏新買(mai) 的,阿爸前幾天還帶著我們(men) 去兜風!”
站在高處俯瞰森布日安置點,一片紅綠相間的操場惹人注目——這是森布日九年一貫製學校。像洛桑桑旦一樣,越來越多的孩子正通過更好的教育改變命運,擁抱未來。
鈴聲響起,孩子們(men) 一群群從(cong) 教學樓衝(chong) 出,在塑膠跑道和足球場上互相追逐。
這樣的畫麵在洛桑桑旦海拔5000米的故鄉(xiang) 很難出現——在那裏,動作大一些就喘得厲害,孩子們(men) 很少開展室外體(ti) 育活動,即使有體(ti) 育課,運動量也不能太大。學校統計數據顯示,搬到森布日兩(liang) 年多後,與(yu) 搬遷前相比,小學同年級的孩子個(ge) 子高了。
提高的還有學習(xi) 成績。學校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鄧增曲加從(cong) 教近20年,他說:“新的環境讓學生家長的觀念發生了改變——對教育更加重視了,希望孩子能通過接受教育,迎接更美好的生活。”
森布日緊鄰雅魯藏布江,對岸就是機場,在操場上能遠望飛機起落。“希望有一天能坐飛機去北京,看看那裏的高樓、科技館……”學生美朵措滿懷憧憬。
羅達瓦家鄉(xiang) 的草場——
越來越多草場被歸還大自然,野生動物自由棲息
2022年春末,記者在雙湖采訪時遇到一場大風揚沙天氣。藏北草原的大風挾卷著沙石呼嘯而來,人在街上走著,幾乎無法睜開眼。
“羌塘深處的草場生態脆弱,長期的放牧給草場帶來更大壓力,遇到大風天氣容易出現揚沙。前幾年,這樣的情況更加頻繁呢!”隨行的本地幹部告訴記者。
如今,生態搬遷給雙湖草場帶來喘息之機,草原逐步恢複。
為(wei) 了保障搬遷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各縣在搬出地成立了牧業(ye) 合作社。在過渡時期,如何最大限度減少放牧行為(wei) 對生態的影響?安多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紮西羅卜介紹:“合作社會(hui) 根據草場承載量合理安排牛羊數量。計算牲畜量時,我們(men) 通常將牲畜統一折算成綿羊單位。例如搬遷後,幫愛鄉(xiang) 的牲畜數量維持在7.3萬(wan) 個(ge) 綿羊單位,遠低於(yu) 13.36萬(wan) 個(ge) 的核定承載量。我們(men) 還在幫愛鄉(xiang) 設置了超過33萬(wan) 畝(mu) 的禁牧區,以保護生態環境脆弱區域草場。”
3年多時間裏,記者多次來到羅達瓦曾經居住的查倉(cang) 村,目睹了變化的發生——2020年夏天,這裏是一片破舊的房屋;2021年夏天,房屋等建築被拆除,草種被播撒下去;2022年,淺淺的青草已經破土而出。
雙湖縣一半以上的縣域麵積屬於(yu) 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nei) 生活著藏羚羊10萬(wan) 多隻、野犛牛2萬(wan) 多頭。許多野生動物正重新回到這片天地。走進一個(ge) 村莊,兩(liang) 頭高大的藏野驢正啃食雜草——這樣的場景如今在雙湖很常見。查倉(cang) 村,意為(wei) “鷹聚集的地方”,多年前,人們(men) 結束遊牧生活,在這片土地建立村落、定居生活。現在,查倉(cang) 重新成為(wei) 鷹隼等各類野生動物的樂(le) 園。
在更早啟動搬遷的尼瑪縣榮瑪鄉(xiang) ,生態改善愈發顯著。搬到拉薩的少年多桑,前不久回老家時,遇見一大群藏羚羊,令他興(xing) 奮不已。
以前,多桑隻能隔著牧養(yang) 牲畜的圍欄看這些野生動物。而藏野驢、藏羚羊等野生動物掛在鐵絲(si) 圍欄上的事情時有發生。周邊牧民及管護員如果及時發現,它們(men) 會(hui) 得到積極施救。但很多時候,圍欄成了“陷阱”。
“最初,為(wei) 了保護退化的草場,我們(men) 在青藏高原建立了許多圍欄。圍欄禁牧是低成本、高效率的生態恢複措施。”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生態係統格局與(yu) 過程研究團隊研究員孫建介紹,“隨著圍欄時間增加,草地生態係統不穩定增強,會(hui) 發生二次退化。草地恢複健康後,應該及時拆除圍欄。當前,優(you) 化圍欄管理是草地生態保護的重要議題之一。”
生態搬遷後,榮瑪鄉(xiang) 已拆除圍欄2.5萬(wan) 米、騰退草場1334公頃,實施生態修護工程,全麵改善遷出地生態環境。
“越來越多草場被歸還大自然,動物得以自由棲息。這正是我們(men) 支持生態搬遷的原因之一。”羅達瓦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交出鄉村振興“新答卷”——山南市乃東區堅持深化農村改革
近年來,乃東區堅持深化農村改革,全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大力實施鄉村振興“十大幸福”工程,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詳細] -
讓科技之光照亮田間牧場——西藏科技支撐農牧業發展工作一瞥
通過相關部門和工作人員多年的努力奮鬥,一批農牧業科技成果在全區得到推廣應用。[詳細]